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休假制度回归福利本质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4-05-04

周云+++蔡翠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到201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过6600美元,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催生了国民对更充裕、更舒适休假的内在需求。然而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国民的休假制度仍停留于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阶段,无法实现其增进社会福祉的功能。本文主要从休假制度福利本质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现行休假制度的现状、国民休闲福利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展开讨论。

关键词:国民福利 休假制度 福利缺失 福利回归

休假制度的福利本性

(一)休假制度变迁折射出国民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休假制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孔子时期,到汉代已经初具雏形,出现了官员“五日休”休假制度。到了唐朝,官员不仅有了定期的例假“十日休”,即官员每十天可以休息一天,还享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各种节令假,此外还享有探亲、处理紧急家事等“急假”,休假制度在此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更体现人文关怀。到了清代,“礼拜天”这一宗教开始流行于社会。新中国成立后1949—1995年期间,每周的休息日由一天逐步增加到两天,1999年开始有了“黄金周”小长假,2008年,新增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到了2014年,休假制度又有了局部调整,虽然假期数量仍然保持在115天没有变化,但是放假安排却更加尊重民意。纵观国内休假制度整个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休假制度从其出现之日起,其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都是为了让民众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每一次休假制度变迁的背后,都是国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休假制度的国民福利增进功能

工作是劳动力的消费,休假则是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休假能消除员工身体上的疲劳,有助于员工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因而假期时间是保持员工队伍健康高效的根本。政府实施休假制度既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合法的休假权利,保障国民健康,也是为了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让劳动者在下一轮工作中更有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休假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据经合组织的有关数据显示,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美国,其每年的带薪休假天数分别为30、28、32、15,与此相对应,前三国的生产效率都要高于美国,尤其是卢森堡,生产效率比美国高出27%。鉴于休假制度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而国民财富与一国的生产效率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合理的休假制度将对国民财富总量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休假制度是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成功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国民休闲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休假政策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的增加也使休闲具有了可能性。2013年2月18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进一步拉长国民的休假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精神上的更高层次的满足成为了必然,在时间和物质两者都具备的前提下,国民外出休闲成为了可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成为了可能。不仅城镇居民能够利用休闲享受社会经济繁荣的成果,广大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也能享受到社会经济繁荣的成果。因此,全面的、合理可行的国民休闲政策不仅能够保障国民正当休假权利,更重要的是,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福祉并被广大劳动者所共享,提高了国民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国民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

(一)双休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关于劳动时间的法律规定。仅在1949年充当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提过,规定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至10小时。由此,约定俗成延续下来。1949-1994年期间,每周休息一天,1994-1995年期间,每周休息一天半,直到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将每周工作时间限定为40小时,双休日这一制度才开始正式实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休闲时间的增加,使得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国民福利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二)法定节假日

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已经公布,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五一国际劳动节由原来的3天变为1天,春节、国庆节放假3天,调休后放假7天。形成“黄金周”小长假,我国“黄金周”制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背景与意义,其产生的目的既是为了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让公众能够享受到一个宽裕的长假,但从提升公众幸福感的角度来看,“黄金周”制度虽然让国民享受到了比较充足的假期,但休闲质量却大打折扣,国民假日福利水平也并没有得到提高。

(三)带薪休假

我国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从劳动法的以上规定可知,带薪休假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项正当权利,同时国务院拥有制订带薪年休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在2008年之前,国务院一直未颁布相应的具体规定,职工仅在形式上享有10天左右的带薪假期,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出台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在此之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3年2月18日、10月1日相继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及《旅游法》进一步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

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国民福利缺失

(一)带薪休假覆盖面小且落实不到位endprint

带薪休假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劳动者的福利。但在2008年之前,国务院一直未颁布关于带薪休假的相应规定,职工的休假仅停留在形式上,直到2008年《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带薪休假制度才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然而,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主体却只是一小部分拥有高福利工作岗位的人,大量就业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几乎享受不到带薪休假,即使少数员工能够享受到带薪休假这一福利,与部分其它国家的员工相比较起来,其假期天数也少之甚少,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劳动者之所以还不能享受带薪休假的待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带薪休假制度普遍落实的比较好的欧美发达国家,其人均GDP一般都在1-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2013年的人均GDP只有6600美元。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推行带薪休假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我国劳资关系的不对等以及员工维权意识的缺乏,除了极少数掌握高端技术、具备特殊才能的稀缺劳动者外,大部分普通劳动者十分珍惜目前的就业机会,屈于用人单位权威,害怕一旦提出年带薪休假要求后会影响未来的职位迁升,甚至会被老板炒鱿鱼,故主动放弃这项本属于自己的合法权利。以上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国目前带薪休假的现状。

(二)放假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劳动者年法定休息日总数与国际水平相比较是适当的。然而现行放假安排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着以下一系列问题,如“黄金周”集中出行导致的交通瘫痪和景区拥堵、调休造成的连续长时间工作以及旅游资源供求失衡导致的休闲质量下降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国民的假日福利水平。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继续调整节假日安排,在立足国情、传承文化、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均衡配置、稳定运行,使法定节假日安排得民心、顺民意,促进社会稳定与团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尤其是应急管理功能,提前做好节假日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外出者合理安排行程。2014年的休假安排已经公布,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公休假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不应轻易改动,而应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到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上。

(三)现行休假制度显失公平

党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必须将社会公平作为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作为一种普惠性的“假日福利”分配,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反观休假制度制定以来的休假主体,还有相当一部分公民没有享受到到这种“福利”,这在一个以和谐为主、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里,休假福利却与其大相径庭。在我国,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到带薪休假待遇外,对于大量私企的员工,尤其是对农民工这部分弱势群体来说,他们不仅没有带薪年假,连最基本的双休日都难以保证。因此,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更够享受到假日福利,让假日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将是我国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加班文化盛行

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班首当其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把加班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崇的企业比比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屈于雇主权威,为了升职、加薪甚至保住工作,只能主动放弃休假。伴随着这种畸形、可怕的加班文化而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过劳,严重者则会丧失生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60万人因巨大的工作压力过劳而死亡,成为“过劳死”超级大国。为了保障劳动者正当的休息休假权利,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劳动者也须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作为劳动者权利代表的工会同样也应在保障劳动者合理的休假权利上发挥积极作用。只有以上措施得到了真正落实,劳动者的休假福利也许才会得到提高。

休假制度回归福利本质的可行策略

(一)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并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分析(图1中的纵轴W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横轴L表示劳动力的供给量),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在到达一定点后开始向后弯曲,主要是由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作用引起的,所谓替代效应即劳动者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当员工的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达到了其预期期望值,他就无需那么努力地工作了;另一方面,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劳动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当其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则会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享受,因此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即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少。收入效应则是指在一定工资水平范围内,工资的增长带动劳动力供给的相应增加,但一旦工资水平超出了某一特定范围,替代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劳动力的供给量是劳动者工资收入和闲暇机会成本博弈的最终结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实施带薪休假,切实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劳动者才有经济能力和时间来享受闲暇,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精神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国民的幸福感才会增加。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现状在本质上揭示了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普遍较低这一事实。因此我国政府应逐步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提高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让国民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消费,这也是国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公平正义最好的体现。

(二)提高休假的灵活性并施行分区错时放假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休假制度,更好的解决我国黄金周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在重点关注我国自身国情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例如德国错时放假,德国学校通过采取轮流制,错开放假时间,以此来缓解同一时间放假造成的交通压力。法国分区放假,法国将全国分为三个区,每个区施行不同的放假时间,从而避免集中出行带来的拥堵以及假期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例如分区放假,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开放顺序、人文因素、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几个大区进行轮流休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金周期间的压力,让国民拥有一个更愉快的假期。总之,中国休假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离不开对国际经验的借鉴。endprint

(三)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

我国现行休假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权,让假日福利基本覆盖全体公民。然而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休假权得到切实保障的同时,企业员工的休假权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除了员工本身对休假权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外,相关的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企业的短视行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正确认识到休假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关系才是导致员工休假福利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为了切实保证企业员工的休假权,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休假权的认识和法律意识。政府和企业在员工的普法教育中应该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完善有关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制度,保证现有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具体切实可行。最后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于侵害员工正当的休假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工会的维权作用。休假制度的革新,应将更多目光转向到休假权的普遍适用上,既要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也须从社会角度予以强化实施;应当从社会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尊重经济规律。休假制度必须总揽全局,考虑到全体公民的利益。只保障了一小部分人的休假权利,整个社会的福利却是下降的。为了实现国民休假福利的整体最大化,必须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广大企业员工的正当休假权。

(四)在全社会弘扬健康的休闲文化

带薪休假是国家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在落实上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误区。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强调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对享受生活方面的关注则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的休闲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休闲文化却并没有深入人心。带薪休假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落实的如此成功,盛行在这些国家中的休闲文化对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法国,休假是民众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美国,除了政府十分重视大众休闲外,休闲在民众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然而在我国,除了由于劳资关系不对等导致的员工不敢休假外,单位各级领导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没有休假,也是员工不敢休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休闲文化,领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带头执行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领导的榜样作用,带动公众带薪休假,同时必须重新审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只有员工休息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只有国民财富增加了,我国才具备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经济基础,休闲与劳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与民众由于对休闲文化认识不足,存在偏差,从而忽视了休闲文化巨大的精神效益与潜在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休闲观,逐步改变我国国民假日福利水平低的现状。

结论

中国的休假制度经过数次变迁后,虽逐步完善,愈趋合理,但一半以上的国民对现行的休假制度仍然不满。究其原因,带薪休假形同虚设是关键,带薪休假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并没有从这项政策中得到任何福利,尽管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调整法定节假日安排,却仍然没有改变我国目前的休假现状。因此,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调整节假日安排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只有落实带薪休假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好处在于不仅能够对我国目前的集中式休假起到分流作用,使国民的休假需求由井喷逐步朝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提升国民幸福感。2008年《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使得带薪休假制度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2013年带薪休假制度进入两会议事日程,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广大劳动者有尊严地休息”,以上政策彰显了政府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决心。假期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享受一个轻松愉快的长假,只有政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休假制度,加大公权力支持力度,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带薪休假权利,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惬意的假期,放假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假日才能真正回归“福利”的本质,我国才能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的国民福利最大化生态经济之路。

1.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曹灿明.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3.休假多不影响工作效率[N].齐鲁晚报,2013-2-13

4.王芳,亢雄.休闲:社会福利的拓展与国民幸福感的增加[J].学术探索,2011(2)

5.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5)

6.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2006(11)

7.刘峥.休假制度研究[J].行政与法,2005(3)

8.陈坤.对我国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调整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9.王少波.关于我国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一些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

10.程晓丽.调整休假制度 减少黄金周成本[J].池州师专学报,2007(3)

11.陶宇平.大众旅游需求与当前休假制度的矛盾分析[J].中国经济研究,2013(2)endprint

(三)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

我国现行休假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权,让假日福利基本覆盖全体公民。然而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休假权得到切实保障的同时,企业员工的休假权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除了员工本身对休假权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外,相关的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企业的短视行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正确认识到休假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关系才是导致员工休假福利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为了切实保证企业员工的休假权,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休假权的认识和法律意识。政府和企业在员工的普法教育中应该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完善有关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制度,保证现有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具体切实可行。最后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于侵害员工正当的休假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工会的维权作用。休假制度的革新,应将更多目光转向到休假权的普遍适用上,既要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也须从社会角度予以强化实施;应当从社会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尊重经济规律。休假制度必须总揽全局,考虑到全体公民的利益。只保障了一小部分人的休假权利,整个社会的福利却是下降的。为了实现国民休假福利的整体最大化,必须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广大企业员工的正当休假权。

(四)在全社会弘扬健康的休闲文化

带薪休假是国家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在落实上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误区。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强调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对享受生活方面的关注则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的休闲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休闲文化却并没有深入人心。带薪休假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落实的如此成功,盛行在这些国家中的休闲文化对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法国,休假是民众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美国,除了政府十分重视大众休闲外,休闲在民众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然而在我国,除了由于劳资关系不对等导致的员工不敢休假外,单位各级领导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没有休假,也是员工不敢休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休闲文化,领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带头执行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领导的榜样作用,带动公众带薪休假,同时必须重新审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只有员工休息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只有国民财富增加了,我国才具备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经济基础,休闲与劳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与民众由于对休闲文化认识不足,存在偏差,从而忽视了休闲文化巨大的精神效益与潜在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休闲观,逐步改变我国国民假日福利水平低的现状。

结论

中国的休假制度经过数次变迁后,虽逐步完善,愈趋合理,但一半以上的国民对现行的休假制度仍然不满。究其原因,带薪休假形同虚设是关键,带薪休假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并没有从这项政策中得到任何福利,尽管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调整法定节假日安排,却仍然没有改变我国目前的休假现状。因此,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调整节假日安排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只有落实带薪休假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好处在于不仅能够对我国目前的集中式休假起到分流作用,使国民的休假需求由井喷逐步朝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提升国民幸福感。2008年《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使得带薪休假制度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2013年带薪休假制度进入两会议事日程,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广大劳动者有尊严地休息”,以上政策彰显了政府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决心。假期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享受一个轻松愉快的长假,只有政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休假制度,加大公权力支持力度,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带薪休假权利,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惬意的假期,放假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假日才能真正回归“福利”的本质,我国才能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的国民福利最大化生态经济之路。

1.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曹灿明.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3.休假多不影响工作效率[N].齐鲁晚报,2013-2-13

4.王芳,亢雄.休闲:社会福利的拓展与国民幸福感的增加[J].学术探索,2011(2)

5.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5)

6.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2006(11)

7.刘峥.休假制度研究[J].行政与法,2005(3)

8.陈坤.对我国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调整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9.王少波.关于我国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一些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

10.程晓丽.调整休假制度 减少黄金周成本[J].池州师专学报,2007(3)

11.陶宇平.大众旅游需求与当前休假制度的矛盾分析[J].中国经济研究,2013(2)endprint

(三)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

我国现行休假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权,让假日福利基本覆盖全体公民。然而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休假权得到切实保障的同时,企业员工的休假权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除了员工本身对休假权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外,相关的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企业的短视行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正确认识到休假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关系才是导致员工休假福利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为了切实保证企业员工的休假权,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休假权的认识和法律意识。政府和企业在员工的普法教育中应该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完善有关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制度,保证现有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具体切实可行。最后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于侵害员工正当的休假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工会的维权作用。休假制度的革新,应将更多目光转向到休假权的普遍适用上,既要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也须从社会角度予以强化实施;应当从社会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尊重经济规律。休假制度必须总揽全局,考虑到全体公民的利益。只保障了一小部分人的休假权利,整个社会的福利却是下降的。为了实现国民休假福利的整体最大化,必须扩大假日福利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广大企业员工的正当休假权。

(四)在全社会弘扬健康的休闲文化

带薪休假是国家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在落实上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误区。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强调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对享受生活方面的关注则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的休闲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休闲文化却并没有深入人心。带薪休假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落实的如此成功,盛行在这些国家中的休闲文化对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法国,休假是民众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美国,除了政府十分重视大众休闲外,休闲在民众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然而在我国,除了由于劳资关系不对等导致的员工不敢休假外,单位各级领导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没有休假,也是员工不敢休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休闲文化,领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带头执行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领导的榜样作用,带动公众带薪休假,同时必须重新审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只有员工休息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只有国民财富增加了,我国才具备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经济基础,休闲与劳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与民众由于对休闲文化认识不足,存在偏差,从而忽视了休闲文化巨大的精神效益与潜在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休闲观,逐步改变我国国民假日福利水平低的现状。

结论

中国的休假制度经过数次变迁后,虽逐步完善,愈趋合理,但一半以上的国民对现行的休假制度仍然不满。究其原因,带薪休假形同虚设是关键,带薪休假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并没有从这项政策中得到任何福利,尽管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调整法定节假日安排,却仍然没有改变我国目前的休假现状。因此,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调整节假日安排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只有落实带薪休假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好处在于不仅能够对我国目前的集中式休假起到分流作用,使国民的休假需求由井喷逐步朝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提升国民幸福感。2008年《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使得带薪休假制度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2013年带薪休假制度进入两会议事日程,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广大劳动者有尊严地休息”,以上政策彰显了政府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决心。假期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每一位公民都有权利享受一个轻松愉快的长假,只有政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休假制度,加大公权力支持力度,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带薪休假权利,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惬意的假期,放假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假日才能真正回归“福利”的本质,我国才能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的国民福利最大化生态经济之路。

1.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曹灿明.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3.休假多不影响工作效率[N].齐鲁晚报,2013-2-13

4.王芳,亢雄.休闲:社会福利的拓展与国民幸福感的增加[J].学术探索,2011(2)

5.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5)

6.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2006(11)

7.刘峥.休假制度研究[J].行政与法,2005(3)

8.陈坤.对我国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调整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9.王少波.关于我国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一些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

10.程晓丽.调整休假制度 减少黄金周成本[J].池州师专学报,2007(3)

11.陶宇平.大众旅游需求与当前休假制度的矛盾分析[J].中国经济研究,2013(2)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