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焦爱丽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 相互影响 因素
引言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且逐步细化,不断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了发展道路。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积极影响了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而且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始,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发展成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门,增长速度赶超了制造业,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20世纪80年代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向服务型经济。随着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系及产业化不断强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界限,表现为互相作用并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约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以及对就业人数的吸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还不到50%,而美国为74.5%。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由此可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呈非均衡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从目前来看,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不相匹配,需要摸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其前提是要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影响因素。因此,探讨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合理政策建议,不仅可优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也将促进我国就业结构的优化。
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了研究。在制造业服务化组织结构调整研究方面,如 Francois(1990)、Diaz(1998)分析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互动,技术进步影响了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也使服务业独立形成了新领域,增强了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Sawhney(2004)认为企业对产品和服务业务分开管理,从制造业务向服务业务转型中,较少出现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Lakemond(2006)认为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服务业,需要服务业务独立于产品部门与制造运营外。Gebauer et al.(2006)、Gebauer and Fleisch(2007)认为具备自身规范与价值体系的独立的服务业务单元可避免组织内已有制造业务规范对服务业务单元间的冲击。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模式方面,Marceau等(2002)认为服务和有形产品关联可分为常规阶段、网络化和外购、产品服务外包阶段。陈宪(2004)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可演变为两阶段,一是劳动专业化分工的相对离散又独立发展阶段;二是相互依存与互补式的良性互动关系。路红艳(200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功能互补与延伸。卞曰瑭等(2011)以Lotka-Volterra模型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两者体现为相互之间的产业引导、产业延伸以及产业孵化。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区位方面,Andersson(200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函数关系,联动效应是由这两者的客户—供应商引起的,制造企业在距离较近的空间内可充分实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用。江静等(2006)分析了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联系,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敏感性,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区域,而制造业出于对要素的敏感性,逐渐向大城市的周边地区靠拢,引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效果方面,Paolo Guerrieri(2005)以8个国家为例分析了国家制造业的专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要素的作用专业化分工会加强。江静等(2007)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制造业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效率有积极影响。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2010)以辽宁为例,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关系显著。
综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学者们分析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重要性和政策建议,并认为两者有不断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但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欠缺。因此,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从两者的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使两者在发展上更具可持续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与制造业相关并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配套服务业,本质上依附于制造业,是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五个方面。
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看,专业分工的加深,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活动垂直分离出来,成为提供中间性服务投入的产业,因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产业关联性,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作为制造企业的中间投入;与新生产相匹配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等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发展、资金周转等方面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提升企业管理绩效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增强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推广企业产品的广告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互动关系看,从不同的比较优势出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以要素流向及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完成在广域空间内的合理分布,空间距离和适度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的因素,合理的取值才能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运输成本方面,由于产业链上的分工所出现的垂直专业化使得产业链在空间上分离,具有不同职能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完成企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而才使产业间的空间互动成为可能,而收益是企业衡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互动的运输成本较低,其可预见的收益才会更具吸引力,最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产业关联性。显而易见,只有相互关联的产业间才会形成空间的互动,因此产业关联性是空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应该避免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减少产业间由于存在过度竞争而产生的阻碍。endprint
制造业也会反向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由于空间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共同作用,制造业逐渐从大城市退出,并向周边相匹配的中小城市移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大城市靠拢并形成城市内的集聚。因此,制造业从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地区集聚趋势的转移反向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的不断集聚,从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了两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的变量设定为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Sca)、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体制因素(Nat)、城市化水平(CITY)、技术水平(Tecm)、人力资本(Quia)、区位因素(Tra);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变量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Ser)、制造企业发展规模(Sca)、城市化水平(City)、资本有机构成(Ftxc)、技术进步水平(Tecm)、外资影响(Rta),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自2003-2011年数据,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在分析的基础上,两个模型通过豪斯曼检验,其 p 值分别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适。构建的模型分别为:
LQit=α0+α1LQitm+α2 Scait+α2GDPit +α4Natit+α5Cityit+α6Tecmit+α7Quait+α8 Trait+μ it (1)
Manit=β0+β1Serit+β2Scait+β3Cityit+β4 Fixcit+β5 Tecmit+β6 Rtait+εit (2)
其中α0、β0为常数项,μ和ε随机误差项,i为地区,t为时间。本文利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验证结果如表1。
通过上述检验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因素是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且它们均具有显著影响,他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23、15.651、0.099百分点。
结论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拉动产业之一,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 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个百分点,同时也表明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应以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政府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引导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建立共享机制;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战略规划与布局城市全面有序的发展,加深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功能。
参考文献:
1.Paolo Guerrier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2.卞曰瑭,何建敏,庄亚明.基于 Lotka-Volterra 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1(1)
3.王海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
制造业也会反向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由于空间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共同作用,制造业逐渐从大城市退出,并向周边相匹配的中小城市移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大城市靠拢并形成城市内的集聚。因此,制造业从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地区集聚趋势的转移反向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的不断集聚,从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了两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的变量设定为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Sca)、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体制因素(Nat)、城市化水平(CITY)、技术水平(Tecm)、人力资本(Quia)、区位因素(Tra);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变量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Ser)、制造企业发展规模(Sca)、城市化水平(City)、资本有机构成(Ftxc)、技术进步水平(Tecm)、外资影响(Rta),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自2003-2011年数据,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在分析的基础上,两个模型通过豪斯曼检验,其 p 值分别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适。构建的模型分别为:
LQit=α0+α1LQitm+α2 Scait+α2GDPit +α4Natit+α5Cityit+α6Tecmit+α7Quait+α8 Trait+μ it (1)
Manit=β0+β1Serit+β2Scait+β3Cityit+β4 Fixcit+β5 Tecmit+β6 Rtait+εit (2)
其中α0、β0为常数项,μ和ε随机误差项,i为地区,t为时间。本文利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验证结果如表1。
通过上述检验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因素是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且它们均具有显著影响,他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23、15.651、0.099百分点。
结论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拉动产业之一,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 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个百分点,同时也表明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应以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政府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引导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建立共享机制;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战略规划与布局城市全面有序的发展,加深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功能。
参考文献:
1.Paolo Guerrier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2.卞曰瑭,何建敏,庄亚明.基于 Lotka-Volterra 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1(1)
3.王海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
制造业也会反向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由于空间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共同作用,制造业逐渐从大城市退出,并向周边相匹配的中小城市移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大城市靠拢并形成城市内的集聚。因此,制造业从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地区集聚趋势的转移反向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的不断集聚,从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了两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的变量设定为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Sca)、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体制因素(Nat)、城市化水平(CITY)、技术水平(Tecm)、人力资本(Quia)、区位因素(Tra);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变量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Ser)、制造企业发展规模(Sca)、城市化水平(City)、资本有机构成(Ftxc)、技术进步水平(Tecm)、外资影响(Rta),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自2003-2011年数据,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在分析的基础上,两个模型通过豪斯曼检验,其 p 值分别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适。构建的模型分别为:
LQit=α0+α1LQitm+α2 Scait+α2GDPit +α4Natit+α5Cityit+α6Tecmit+α7Quait+α8 Trait+μ it (1)
Manit=β0+β1Serit+β2Scait+β3Cityit+β4 Fixcit+β5 Tecmit+β6 Rtait+εit (2)
其中α0、β0为常数项,μ和ε随机误差项,i为地区,t为时间。本文利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验证结果如表1。
通过上述检验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因素是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且它们均具有显著影响,他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23、15.651、0.099百分点。
结论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拉动产业之一,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 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个百分点,同时也表明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应以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政府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互动;引导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建立共享机制;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战略规划与布局城市全面有序的发展,加深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功能。
参考文献:
1.Paolo Guerrier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2.卞曰瑭,何建敏,庄亚明.基于 Lotka-Volterra 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1(1)
3.王海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