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魏雯青
内容摘要:贸易顺差一直以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常态,它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持久性的贸易顺差却说明一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很大问题。本文从贸易顺差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现状以及原因,然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探讨了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途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是内外平衡,既要重视外需市场也要重视内需市场,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政府要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质量、培养消费者的偏好、拉动国内需求层次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关键词:贸易顺差 内外平衡 新经济增长模式
对外贸易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采取比较优势、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外贸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近年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的状态,这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贸易总额也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都是过分依赖外需的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外贸条件不断恶化等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直的贸易顺差并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停滞不前,对于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口市场需求锐减,对外贸易严重受阻,这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为了调整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指出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强调要依靠内需,旨在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贸易顺差的概念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进口与出口,对于出口总额大过进口总额一方而言,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差额就叫作贸易顺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处于贸易的有利地位,而另外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但是贸易顺差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会带来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一个国家若是长时间保持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中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在20%上下波动,进口总额占GDP中的比重则总是在13%到19%之间波动。但是2002年之后,中国的贸易总额开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9%和36%,贸易对外依存度达到65%。此后的一段时间,进出口总额占GDP中比重都有所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又回升到23%和27%,对外依存度达也回升到50%。
换一个角度,从贸易顺差的规模来看,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贸易顺差的规模变化不是很大,但在2002年之后贸易顺差的规模上升却非常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顶峰——2955亿美元,随后的三年都在下降,至2011年则降至1831亿美元。贸易顺差在2002年的加速扩张,反映了中国成功加入WTO后经济获得了新的巨大推动力。而贸易顺差在2008年后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贸易受到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实施的各项减小顺差的举措产生了相应效果。
虽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之后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是加工贸易顺差和非加工贸易逆差受影响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前者在减小后又迅速膨胀增大,后者则是在持续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基本上是对称的,它们在受到这种影响后的恢复力也都是很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加工贸易顺差、非加工贸易逆差”,中国一直以来的贸易顺差规模如此之大,大部分都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但非加工贸易的中间投入品主要是在国内生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非加工贸易比加工贸易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升级。目前,中国非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说明中国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升级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仍要继续努力。
此外,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持续增大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据分析,2000年之后外商投资企业对华的加工贸易顺差增长迅速,而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中国贸易顺差总额,这其实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的体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失去劳动力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节约劳动成本来打造自身新的竞争优势,而中国有着充裕的劳动力,这使得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重要目标。跨国公司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先从其他国家(一般是其母国)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组装产品,最后再把组装好的产成品销至海外。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加工制造基地,生产和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就是中国的外资加工贸易持续顺差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外资非加工贸易又呈现出逆差状态呢?机器设备是外商在中国进行投资时所必须的物品,进口这些设备需要较大的支出,但是在核算时这部分支出是包括在非加工贸易里面的,所以致使非加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逆差值与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逆差值越大表示投资规模越大。事实上,外商投资企业还是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中国仅仅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中间品并没有实现自主生产,这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以来呈现出“双顺差”的状态。在对外贸易的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在资本与金融项中,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对外投资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还比较小,波动比较大,所以金融领域的发展上还很不完善,有待改进。endprint
贸易顺差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跨国公司专业的产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制造业,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正是随着这种产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是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实生活中,低附加值、高耗能产业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已经被认识到。从资源丰富变到资源匮乏是后果之一,现在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这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中国的原材料外部供应市场受到冲击,或者原材料供应链断裂,中国的制造业将无法生产。另一方面,在前面也已经说到,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所以若中国输出低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则中国企业从其中能够获得的利润肯定会十分少,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十分有限。若是这样的话,对外贸易就不能达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更不能实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目的。
目前,中国已经把美国和欧盟作为产成品的主要输出对象,但是这会使中国本国的企业同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处于十分激烈的竞争当中,很容易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各种严重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目前正值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内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期,中国产品在销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过程中,又使得本国企业的产品同新兴经济体的同类企业处于竞争状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加入WTO后,中国经常遭受到世界上各种类型经济体的反倾销诉讼,俨然已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这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中国很多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好不容易出口成功了,还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使得对外贸易利润饱受损失。不仅如此,其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也纷纷成为阻碍中国商品出口的工具,比如说“中国特保”、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等。这些贸易争端和摩擦不仅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利益饱受损失,还危及中国经济安全,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
为了转变严重依靠外需市场的不平衡增长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内外平衡,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彻底调整目前的对外贸易结构。其实早在2007年,“减顺差”的一揽子政策就在政府的组织下实施过了,只是后来赶上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不得不把政策从“减顺差”又转向“保增长、调结构”。但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已经到了必须实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了。那么在外面领域该怎样调整?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在于提升国内制造业水平。国内制造业不能只是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不能只是加工出的产品是高技术产品,要改变一直从东亚等经济体进口核心零部件的局面,真正实现在国内生产高技术核心零部件。既然新的目标是高技术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生产,那么以前追求大规模出口产成品的思路也应该一并转变。因为关键零部件都产自本国了,那么本国企业就要有意识地控制产成品的产量,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来确定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的开拓,促进出口流量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到调整,使得对外贸易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作用。
此外,虽然中国政府很早就把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衡发展提上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还是缺乏竞争力,没有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前者呈现出巨额逆差,后者呈现出巨额顺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资金的投入都是关键因素。一旦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中国实现了腾飞,不仅会为中国带去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能缓解中国严重的资源问题。所以,从根源着手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减小服务业的贸易逆差也许是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内外平衡是实现中国经济未来新增长模式的关键,但是也不能走极端。目前对外贸易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实现外贸健康发展,让对外贸易发挥该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调整各项政策,逐步从依靠外需市场转变为依靠内需市场,摆脱过分依赖外需市场的状况,并力争实现内需和外需的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在调整制造业贸易顺差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抑制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调整服务业贸易逆差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是限制消费者购买相应的服务。中国政府要从根源着手,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升服务业质量、培养消费者的偏好、拉动国内需求层次的提升,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结论
贸易顺差虽然存在问题,但是它确实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是要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对外贸易差额结构,让对外贸易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还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想真正实现新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实现内外平衡,既要重视外需市场也要重视内需市场,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政府要找准根源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孝松,谢申祥.对外贸易差额结构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2)
2.杨华贵.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解析.商业现代化,2012(682)
3.徐毅.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与未来展望.国际贸易问题,2010(2)
4.王蔚,管雪,田燕梅.由外贸拉动到内需驱动—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7(5)
5.刘晓霞,齐洪彦.我国贸易顺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12(3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