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靖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技术素质是产业素质的核心,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本文在对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科技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素质 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产业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另有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乏力,而后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其产业素质低下,限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技术素质是产业素质的核心,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增长,探讨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尤为重要。
产业素质、产业技术素质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诠释
通常来讲,产业素质是某一产业的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决定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主要依据,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
产业技术素质主要包括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表明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等生产手段 ,以及运用这些生产手段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准。该指标可用固定资产装备率、设备利用率来测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或者说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使之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竞争的能力。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层级和高度。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层级和高度也越高。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较为稳定地持续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和就业所占比重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探源
(一)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思想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创新”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后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突出强调了创新对产业“创造性破坏”的作用。他借用生物学的术语指出, 产业突变的过程不断地从内部使经济结构革命化, 不断地破坏旧结构, 不断地创造新结构,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 是创新理论解释产业和产业结构演化的理论基础。在演化的图景下, 竞争的本质不再是价格的竞争, 而是创新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 技术进步可以产生短期的超额利润, 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垄断, 而在长期它又会为模仿所削弱、为新的创新所打破, 不连续的“创造性破坏”风暴将会戏剧性地改变整个产业。
(二)“技术范式的变迁”理论
技术范式 ,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为基础解决技术经济问题的模式,也是搜索新知识的特定规则和“启发式”,还是人工物或技术系统的范例。沿着技术范式所确定的技术与经济的均衡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进步或者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构成了一条技术的轨道,范式的变迁也就意味着轨道的改变。因此,在既定的范式下, 创新是按照满意原则、沿着范式边界搜寻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旧范式下问题难以解决时, 就引发激进创新的过程, 搜寻和选择新的范式。进而, 技术范式的性质——技术机会、收益的可获取性、技术的累积性和知识基础的特征,决定了特定创新对产业的影响, 然而产业的绩效和结构的变化也就内生于创新、模仿和竞争的过程之中。
“范式变迁”的理论继承了熊彼特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变内生于由创新驱动的演化过程的思想,并将技术或者人工物的范例、知识基础、组织的能力和常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范式变迁”理论较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理论更近了一步。
产业技术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机理分析
产业技术素质主要包括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只对当前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对未来的产业结构影响较小,真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是产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产业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关联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关系。这样,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依次向其前向联系产业或后向联系产业传递、扩散,促使其发生新的技术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
在若干关联密切的生产部门中,如果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可能诱导其他关联部门的技术创新。否则,这些部门不仅会限制已创新部门效益的实现,而且还会限制全体部门的生产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这种由创新产生的产业“瓶颈”,将把创新的努力引导到解决新的产业瓶颈上去,新的瓶颈解决了,又会产生更新的瓶颈和更新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机制的复合作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
技术创新在积极地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同时,也加快了新兴产业的诞生速度。
传统产业,通常指钢铁、汽车、石油、煤炭、建筑、化工等制造业,它们是工业社会的标志,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它们却受到严重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产业并不能完全被高科技产业及其他产业所替代,它仍是当今社会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出路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产品。因此,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不是消灭一批传统产业,而是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中,可以使产业结构呈现出知识技术集约化的趋势,而且也使得产业界限日趋模糊,这样,产业结构就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
(三)技术创新产生新产业
在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所实现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系统的变革,往往标志着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轨道的出现。这时,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因为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又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生产部门。
(四)技术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但是需求结构却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即使有科学合理的需求,只要技术上还不可能制造出产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产业就不可能出现。然而技术上一旦有重大突破或革命,就会极大地刺激新的需求,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技术创新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改变了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消费品是最终产品,如果它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必将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总会游离出一部分劳动力,分流到产品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部门或者服务部,平衡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因此,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其趋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科技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条件,依靠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关键在于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尽快完成由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
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创造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与条件,它是由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这四个关键要素组成的动态体系,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体制保障,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根本途径。
加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环境的建设。一是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使居于先导产业的企业尽快发挥产业导向作用,真正成为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二是营造形成区域性研发中心的环境,全面提升产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筑技术开发体系的新架构。最后,加强国家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引导功能。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中国要实现以较低研发成本获得高效率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适宜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和多种制度建设,加强各种主体创新资源整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资源系统集成的目的。只有各个系统和机制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才能完成从技术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
改善投资环境。政府要重视发展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此外,要通过制定各种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法规,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效应的技术创新项目。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完善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全面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实秋,梅静,宋化民.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1(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3.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