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编者按:在渝北区大盛镇,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80后村干部,提起他,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书记我们选对了!”他,就是大盛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从24岁到33岁,他从一个在外打拼的“小老板”,转身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建成重庆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用一颗赤诚之心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
9年间,黄志的青春,在奋斗的路上闪光。青龙村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為渝北区农业大镇的大盛镇,曾主要以传统农耕业为主,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致贫因素复杂等原因,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我的家乡——大盛镇青龙村更是由于属于典型的“空壳村”,人心不齐、思想落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等原因,使原本富有生机活力的村庄逐渐走向衰败没落。
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0年,我24岁,在外面做建材生意,每年有20余万元的收入,算是一个“小老板”。但我还是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原因很简单,“这里是我的根”。
回到家乡后,我被聘为青龙村综治干部。当时,就有人劝我,不要回去当这个村干部,每月工资少不说,关键是村里矛盾纠纷多,工作不好做,容易得罪人。
“青龙村到底怎么啦?”我没有听从好心人的劝说,凭着一股“蛮劲”,想深入了解一下青龙村为啥惹不起?没想到回去后就留了下来。
青龙村附近有一湾河水,很早之前就修建了一座水电站,全村500多户村民的用电全依靠它。
但后来因为电价问题,村民长达13年未缴电费,以致农村电网改造无法实施,电线像“蜘蛛网”一般乱搭私接,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而且,因为看不了电视、用不了洗衣机,黑夜里的电灯就像一朵南瓜花,老百姓把用电的怨气撒在了镇村干部身上——大会吵、小会闹,进院吼、入户跳,镇里提起青龙村就头疼,以致遇到项目、资金这样的好事都绕开了青龙村。
“青龙村再这样下去,怎能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对青龙村这样的一副“烂摊子”,我并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让家乡改头换面的决心。特别是后来经过组织考察,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加明确了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基层干部对家乡发展的那份担当。
一人富了不算富,为了乡亲们都能脱贫致富奔小康,我立志做一个“带村民致富,建美好家园”的党员干部。
在青龙村,群众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抱怨:“脸蛋都没洗干净,去屁股上擦粉。”
意思是,青龙村虽然是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场镇仅两公里,但修路、建桥、发展产业的好事都没轮到青龙村,反而去“照顾”了更加偏远的村子。
2016年,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人心齐,泰山移。我深刻认识到,电的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怨声载道,别说移泰山,青龙村脱贫致富都难。
于是,上任后我的“第一把火”烧在了用电的问题上。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我首先从严要求自己,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村党员冲锋在前、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干劲。
然后,带着全村党员进村入院召开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发现意见较大的村民,再分头入户走访。
此外,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有意见的村民到统景镇印盒村、古路镇乌牛村等地参观。
我清楚地记得,参观回来后召开那次村民代表大会时的场景。
“这几年,渝北发展了,其他乡镇的李子都卖到国外了,游客都进村了,可我们呢?13年了,还在为几角钱的电费耗着!10年了,2.9公里的村级公路都没能硬化!”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群众基础,办不好事情,失去了信任!如果还这样耗下去,党员干部有责任,你们带头扯皮的也有责任!”
“不要算电费的小钱,要算发展的大账!现在好机会来了,统景镇到大盛镇的新公路要经过青龙村、渝北区粮油储备库要在青龙村选址……”
参观回来,我趁热打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把一大堆好事又摆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眼前。
一时间,会场沸腾了。
这一次,不再是吵闹,大家纷纷议论,再不能错过这些好机会了。
当听到大家异口同声说出“干”字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要知道,从第一次召开院坝会到听到这一声“干”,整整经历了两年!
没想到,农村电网改造耗时一个月就顺利完成。青龙村的电,不再弱了。灯亮了,群众的心更亮堂了,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做起。紧接着,我又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面”上抓道路、水池、电力、网络、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的实施,“点”上推进危房改造、就业帮扶、医疗扶持入户,持续改善着青龙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实施,惠及了村民,也凝聚起了民心。
2017年11月,渝北区打算在统(景)大(盛)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镇领导找到我,希望动员全村流转300亩土地参加柑橘产业带建设。
“两三百亩没意思!”我当时的回答着实让镇领导吃了一惊。
要是在8年前,我的确不敢说这话。我记得最初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青龙村产业发展计划,准备在村里流转300亩地建设家庭农场,结果不了了之。
现在,我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在推进粮油储备库的101亩土地征用时,86栋房子在一个星期内就顺利拆迁完毕。
这件事让我真正意识到,历经农村电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青龙村群众气顺了、心凝聚了,全村形成了支持建设、渴望发展的氛围。
这一次,我又乘胜追击,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前往潼南区、贵州省赤水市等地参观,并买回100斤柑橘,进院入户送给村民品尝。最后征得大家一致认可,以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2018年1月16日,2350亩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当时镇领导称,从提出建设规划到破土动工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青龙村来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要群众增收。建设柑橘产业带,村民既是果园建设的主人,也是果子收益的主体。
在区、镇指导下,青龙村创新探索“9+1+1”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全村6个组558户村民以2350亩土地入股后,90%的水果收益用于农户直接分红,入股农户按照土地入股面积再进行股份分红;村集体经济占有果园水果收益10%的股份,主要用于发展村集体公益事业;果园行间套种农作物收益按户籍100%分配给农民。
现在,青龙村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已全面整治完成,并成为重庆市首个宜机化生产水果基地,举办了全国南方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现场演示会。
之前,青龙村70%以上土地撂荒,纯农业生产收入年人均不足2000元;改革后人均纯农业生产收入每年可达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水果产业基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可达到350万元以上,壮大了集体经济、保证了农业持续发展、增长了村民收入。
后来,有人为我算了一下账,回村9年,我少挣了近百万元。我听后,心里却像吃了蜜似的,比起能够让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青龙村从曾经的“空壳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真正阔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道,在此过程中,我由衷地体会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