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郑友
2018年9月23日,重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梁平区举行。
“由都市白领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梁平区礼让镇亿鳟淡水鱼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小红站上了主席台。
雷鸣般掌声的背后,是五味杂陈的创业路,个中心酸只有罗小红自己才能体会。
从放下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光环,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罗小红用9年时间得出一个结论: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月4日,地处梁平区礼让镇腹心地带的川西村,土地一望无垠。
岁月的痕迹直截了当地写在罗小红的脸上,皮肤泛黑、手指粗糙,乍一看,和她34岁的实际年龄不太匹配。
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道路两旁的枝丫,花骨朵含苞待放。罗小红即将开始新一年的忙碌,这个季节,正是分塘下种的好时候。
站在塘边,罗小红打开按钮,随着马达轰鸣声响起,水中的鱼儿潮汐般地向投食机涌来。
“莫看塘不大,里面至少有1万尾鲫鱼呢,都是从天津‘打飞的买回来的。”笑容洋溢在罗小红的脸上,现在鱼儿才二三两重,再等上几个月,就可以打捞销售了。
罗小红乐呵呵地说:“我现在倒是清闲,骑着电瓶车巡查一下,夏天可忙得不可开交。”
“每天夜里,至少要起来三次以上。”罗小红解释,尤其是七八月份,属于鱼儿的生长旺盛期,活动量大,除了要给予充足的食物保证外,还不能缺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养鱼自然也不例外。
采访期间,罗小红购买的30万尾鱼苗,正在从广东启程来重庆的途中。“要做到少食多餐,每天五六次,就像照顾奶娃一样,生怕出啥状况。”罗小红打着比方。
上午11点,丈夫黄伟外出归来,罗小红立马让他检查储物室的发电机。天气暖和了,要是遇到哪天突然长时间断电,对养鱼的他们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必须防患于未然。
面对眼前甚为壮观的渔场,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一种成就感在罗小红心中油然而生。用她的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2010年3月,礼让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民搞规模化种植、养殖,利用科学种植、养殖来促进农民增收。目的很简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大学四年都是学水产养殖的,何不自己承包土地来试试养鱼呢?”虽已过去9年时间,但当时的兴奋劲仍旧埋藏在罗小红的心底。
罗小红用了一个词形容:“怦然心动。”在她看来,发挥专业所长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搞得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罗小红将想法向丈夫黄伟和盘托出。孰料,丈夫不仅没有表示支持,反而是一瓢冷水泼过来,认为她是“吃饱了撑的”。
2007年从西南大学本科毕业后,罗小红先是在实验室做研究员,后又任职主城区一家科技公司的内勤总管,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都市白领,工资固定而且悠闲自在。
不僅黄伟,家里其他人也极力反对。除了资金和风险,还有一点就是,好不容易离开农村,现在却又要闹着回来,面子上过不去。
是的,换着谁,都会认为这是不安于现状的瞎折腾。
罗小红坦诚,家人的不理解和疑问,一度让她打起了退堂鼓。但是,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和政策了解后,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无论如何,丈夫这一关是必须得过的。罗小红软磨硬泡,辅以成功案例。久而久之,黄伟的态度悄然发生着改变,最终同意和她一起做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因为要得到资金支持,首先必须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经过劝说,终于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罗小红成功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有了家人的支持,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完成土地流转手续后,接下来开始挖塘,经过勘测和规划,两个多月后,27口大大小小共计126亩多的鱼塘开挖完工。当年9月,罗小红还加入了当地的六合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开弓没有回头箭,准备工作必须做足。罗小红邀请上大学时认识的专家亲临现场,得到了“必须养殖适合本地的草鱼、鲫鱼等品种,走养殖生态环保之路”的建议。
年底,罗小红远赴广州,引进10万余尾优质鱼苗,开启了她的养鱼生涯;次年5月,她又投放第二批鱼苗10万尾以上。
然而,就在当年夏天,连续高温给养鱼带来了危机,加上消毒时间没有把握好,鱼儿大量死亡。
塘中白花花的死鱼,超过30万元的损失,不仅一年的付出付之东流,还赔上了家当,罗小红整日以泪洗面。
好在,黄伟主动站了出来。商量之后,夫妻俩决定用贷款的方式渡过难关。
“银行只会做赚钱的生意,谁会傻乎乎地把钱贷给我们呢?”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际,银行传来了好消息,同意贷款20万元。
原来,专业合作社了解到罗小红的情况后,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通过多番考察后,银行和政府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资金问题再次得以解决,罗小红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继而,她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中来。
经过几年的累积,渔场逐步走入正轨,进入良性循环。
按均价每公斤12元计算,15万公斤的产量,除掉饲料、用电、人工和租赁费等支出,还剩下近30万元纯利润。罗小红掰着手指头说:“这是去年的经济账,不难算。”
“比起当白领——就算是当总管,也挣不到这么多钱。”罗小红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眼见罗小红靠科技养殖致了富,乡邻也纷纷效仿开挖鱼塘。
看到自己能给大家致富带来门路,罗小红心里感到无比自豪。她不仅在思想上给大家带来了震动,更是在行动上帮助大家解决疑难問题。
2012年初,邻居曾友棋投放500万尾鱼苗,一个月后,只剩下了不到300万尾,在水面上却没有看到大量死鱼。曾友棋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求助科班出身的罗小红。
在经过现场查看和询问后,罗小红得出了结论:塘里野杂鱼太多。
“按照罗小红的建议,先是投放黑鱼,然后再将黑鱼捕捞干净。果不其然,再也没有发生大面积少鱼的情况。”时隔7年,曾友棋依然记得罗小红的好。
川西村党总支书记何继龙介绍,在罗小红等养殖大户的带领下,如今,全村1200多户农民,90%都从事渔业养殖,鱼塘数量有600多口。
“仅靠养鱼这一项,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而在何继龙的脑海中,几年前,川西村还是另一副模样,那时,鱼塘还是种植水稻的农田,塘间的步道也是纵横交错的田埂。
何继龙说,以前村里很少有人养鱼,罗小红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罗小红加入六合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养鱼大户,流转农民土地,不管合作社盈亏,都会按照每年每亩300公斤稻谷支付土地流转金,作为农民保底收入。”何继龙表示。
而让川西村第一书记唐仁军敬佩的是,不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民,又被罗小红聘请在渔场务工,每年解决周边劳动力就业600多人次。
“在罗小红的带动下,当地乡邻致了富,先后有34户农民纷纷加入六合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有近20户养鱼专业户亲自接受过她的指导和帮助。”唐仁军竖起大拇指。
礼让镇党委组织委员杨浪琴说,罗小红为全镇创建万亩生态渔业养殖园起到了示范作用,养鱼专业户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杨浪琴告诉记者,以川西村为圆心,周围的同河村、民中村、新华村等纷纷效仿,走上了“渔业经济、农旅融合”的路子。
去年10月初,涵盖3个镇、7个村,面积超过11000亩的“川西渔村”正式开园。漫步其中,村野风光和鱼塘景色相得益彰,游客纷至沓来。
据悉,川西村当下正在倾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而今,罗小红抓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向观光农业转型,打造集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渔业农场,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人致富。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当起了职业农民,我将人生最宝贵的9年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无怨无悔。”罗小红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