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时间:2024-05-04

尹华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单位管理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必须重视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首先深入分析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并概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几点原则要求,最后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评价 改进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面临着新趋势新挑战,改进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必须进一步改进完善单位内控评价,重点通过内控评价强化对内控工作的指导、分析和监督,有效发现单位内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控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提升单位内控的实效性,由内控评价主体实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分析,以内控评价结论、内控评价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开展实施的有关情况进行明确。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等,开展内控评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控评价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进而促进实现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特别是财务资源的更合理优化配置,改进提高單位的整体运行管理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全面性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该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业务活动和工作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必须确保完整,应该涵盖单位的组织结构设置、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整体环境以及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方方面面,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覆盖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主要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环节,避免出现盲区。

(二)重要性原则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及重大风险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环节控制设计、重点指标进行评价,确保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评价以及反馈等重点环节都能够进行评价。

(三)目标一致性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在评价目标的确定方面应该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总的来说内控评价就是为了确保内控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内控执行的有效性。

(四)动态性原则

内部控制在单位的组织实施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整个内控工作也是随着单位内部管理的发展变化也随之调整变化,因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评价方面,也应该注重进行动态的调整,以确保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内控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改进方案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控评价,基础工作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完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指标、风险评估指标、控制活动指标。内部控制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方式、单位的组织结构设置、单位内部权责分配、单位内部审计权威性独立性、单位人力资源政策、单位内部文化氛围化与社会责任等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等方面。控制活动指标方面则重点是预算活动、资金收支、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此外,还应该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实际需要,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评价方面选择合理的指标。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准确性,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现阶段,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个别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定性评价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收集。定量评价方法中,现阶段采用较多的是变异系数法,即通过既定的模型以及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指标取值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差距,确定内部控制缺陷。

(三)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周期和程序

内控评价的开展实施应该注意坚持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的充分结合,科学合理的确定内控评价的周期设置。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评价应该注意与内部审计间隔合理时间段,同时尽可能地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有效协调,进一步强化内控评价的实际作用。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是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主体、评价任务、人员组织以及进度安排等,并成立内部控制评价实施小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实施阶段,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具体机构设置、内部人员组成、单位内部权责分工等情况,并按照业务活动等确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的重点所在以及关键任务,之后根据情况发展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的现场检查、评价。在报告编制阶段,主要是初步确认内部控制缺陷并形成内部控制现场评价表,汇总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缺陷,形成评价结果。在报告与反馈跟踪阶段,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整改建议,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实际,对内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程序、内控评价报告编制等进行规范,进而依靠内控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

[2]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

[3]姜勃,陆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 试行 )》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