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中有民天地宽

时间:2024-04-23

冉春轩+杨洲+张万盈

在重庆市巫溪县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子。

村子距离巫溪县城有七十多公里的路,驱车前往的两个小时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数时间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在一座高山的斜坡上,村子就“挂”在半山腰。

这就是中梁乡石锣村,曾经的巫溪县重点贫困村——2000年以前,村民年均收入只有500元左右。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最容易陷入思想的封闭、视野的狭窄,而封闭与狭窄又容易导致脱贫难,形成一个可怕的循环。

但幸运的是,石锣村人有一个眼光非凡的“领头羊”——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

“路再难修也要修,不修石锣村没有希望”

石锣村因山高路远坡陡出名。

在2000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整个村子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要走出石锣村,简直无异于“冒险”:出一趟门,村民得手脚并用,沿着陡坡上下爬;养的猪要变成钱,得宰杀后一点一点往下背;年轻媳妇要生孩子,得捆在担架上,七八个男人一步一步往下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要致富,先修路”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可石锣村要修路,太难!横亘的大山,陡峭的斜坡,悬崖与绝壁,任谁见了都发怵。

但此时,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却不服。“就算现在修不了,也要把这个头等大事记在心里。路再难修也要修,不修石锣村没有希望。”匡后明给村班子成员不断“灌输”这一思想。

1999年,匡后明再次将修路的事儿提上日程。

“国家可以支持给我们村30万元的炸药,这是一个机遇。”匡后明鼓动大家。

可在村民看来,“匡书记还是急了点”。毕竟,这点炸药用途有限,还要大量的投钱投工投劳。

但这次,匡后明说什么也不等了。“一定要修路!”他再次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们讲修路的好处,分析修路后的发展前景,“你们看看,附近几个村子交通方便,就比咱们好过多了。”

这可说到了村民们的痛处。

“修!为了孩子,为了以后的发展,豁出去了。”村民们情绪高涨。

这一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匡后明带着全村680名主要劳动力全部出动。由于设备落后,匡后明就带着村民用原始的工具,靠肩挑背磨,在悬崖上凿路。

2000年冬天,1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通车,能走出“山门”的村民欢欣鼓舞。

“不想穷,就要抓住机会,放手去干”

路修通了,但石锣村大部分村民仍然相当贫困。

当时,大多家庭一家人往往在斜坡上种几亩薄地,养一两头猪,勉强生活。

“主要是发展产业的意识不强。”匡后明分析。

2013年,中梁乡政府结合石锣村高山生态优势,鼓励发展山羊产业。

由于走出去的机会多,见多识广的匡后明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产业利润高,市场行情稳定,技术系数低,符合石锣村的发展实际。

但不少村民犹豫观望,迟迟不见行动。这样错失良机,岂不是可惜?匡后明很是着急。

随即冷静一想:村民们肯定是有什么顾虑。仔细一打听,原来村民都怕效益不好,划不来。

“不想穷,就要抓住机会,放手去干。那就让我做个示范。”关键时刻,匡后明又“出头”了。

当年7月,他自己率先在全村办起了第一个山羊养殖场,喂养了60头能繁母羊。2014年年底,匡后明卖了21头羊,一下子就收入了2万多元。

这下,村民们可来劲了。李仁树、张明申20多户都效仿匡后明,开办了较大规模的山羊养殖场,每年都能挣两三万元。

贫困户陈德辉看着眼红,也想养羊,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情绪低落。关键时刻,匡后明的“借羊还羊”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匡书记借了18头母羊让我养,三年后只还他母羊,其他的都是我的。”陈德辉说。截至2016年10月,陈德辉自己的羊已经有40多头。

如今,石锣村的山羊产业在巫溪县已经小有名气。

“资金互助社这个好东西,大家一定要加入”

农村发展,资金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

2009年,当地政府鼓励各村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村民自愿出资入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新型农村互助性银行业金融组织。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它帮助不少农户解决了贷款、融资难题。

匡后明本来以为这种好事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可没有想到组建初期,全村不少老百姓不买账。这是为何?一问究竟,原来村民们有三个顾虑:一是怕收不回去股份;二是怕扶贫办不贴息;三是贷款额度较少,怕对自己没有用。

“资金互助社这个好东西,大家一定要加入。你们以后就知道它的好了。”匡后明苦口婆心地劝大家。

还是得让村民看到实惠。

互助社成立不久,在匡后明的指导下,互助社成员、贫困户李仁述就借款1万元发展山羊产业,养殖山羊80余只,每年出栏30只左右,很快就实现了脱贫。

贫困户乔玉联也靠着从资金互助社借来的2万元,建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可达1.5万元,实现了脱贫。

…………

自愿加入互助社的村民越来越多。

从2009年组建至今,石锣村资金互助社已为村民滚动发放贷款500余笔,共计500余万元。

“只要娃儿能读书,我就要尽全力”

这些年,无论是到县上开会,还是去乡里办事,匡后明逢人就“化缘”。

原来,他这是在为村里家庭困难的孩子拉“赞助费”。

在石锣村建卡贫困户中,不少都是因学致贫的家庭。匡后明心里清楚:扶贫先扶智,像这样的家庭,如果能解决孩子读书的费用,就有了脱贫的希望。

“只要娃儿能读书,我就要尽全力。”多次奔波、好话说尽,谢宗国等10余户极度困难家庭的孩子终于有了热心人资助。

当然,匡后明的子女们也少不了一份责任。

2014年初,匡后明打电话给在外地的大女儿:“村里三社王耀福家有一儿一女,分别读小学和高中,王耀福又患有严重风湿和胃病,家里情况很困难。”

“你天天说要孝敬我,那就先帮我做件事,每年资助王家学费2500元。”匡后明下了“军令状”。

懂事的大女儿什么也没说就答应了。

但匡后明的老伴想不通,在家念叨:“女儿挣的钱也不容易,怎么就给了别人呢?”

“只有教育才能真正除掉穷根。你看看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哪个不比老一辈强。再说,咱是村里的领头人,就该树立起这个导向和榜样。”在匡后明的耐心劝说下,老伴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在老书记的一再“督促”下,石锣村村民都知道:娃娃上学是天大的事儿,一点也马虎不得。

心中有民天地宽。

在匡后明的带领下,2015年底,石锣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2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