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繫建筑思长远

时间:2024-05-04

廖冬梅+邓丽云

谭天放先生是为建筑而来的,他是真正将建筑艺术放在心上,从容缜密地研究,並付诸於行动之中的人。他为建筑而思,为建筑而虑,视建筑为使命,以建筑为生命。他在香港率先在建筑领域发起一场“竹子”的运动,构筑起全新的建筑世界,掀起的巨浪再一次将他推向时代的风云之中。他说,时代如此进步,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物条例更应该与时俱进,光在原地踏步,是为开历史的倒车,对於建筑艺术的迈进属百害而无一利。二十年了,建筑物条例並未有过突破性的演变,如何真正回归,值得思考。

二十年前,五星红旗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声飘扬在香港的上空,那一刻,离家上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一国两制”从此登上香港的历史舞台。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二十年来,於历史长河不过沧海一粟,一方面,他覺得发展与变革需要适度、不可揠苗助长;一方面,他提议“建筑艺术的发展”跟相关条例的改进,与时俱进亦刻不容缓,在看似矛盾的理论中,卻彰显出他谨慎、细緻的思维与智慧。恰如他心中所坚守的初衷,从不改变,又如他在时代中对建筑艺术的独立精神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一般。在建筑领域投入越多,经验越丰富,他的思索越深入,视野越广阔,道德选择就越准确,越坚定。站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节点上,他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看他的建筑,听他的理论,入木三分,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引言

建筑?改革?使命

作为一个建筑师,谭天放先生的使命就是倾注心血、把生命注入建筑物之中。他视建筑物为使命,以建筑为生命,他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建筑艺术而来。

记者:您从1970年毕业於香港大学建筑专业,之後的事业轨跡一直向着建筑蔓延,至今已经近半个世纪,可以说这半个世纪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亲历这个时期,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谭天放先生:建筑是矗立在天地间的艺术品,因此建筑物必须经得起天地的考验。作为建筑师,建造出经得起考验的东西,就是我们对於城市的责任,亦是我们的任务。就以深圳罗湖区的改造为例,三十多年前,深圳罗湖区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而如今,罗湖区又成为老城改造的先锋。这是罗湖区的历史任务,当一个历史任务完成,它将走向一个新的历史任务。

也因此,“改革”成为了每个时代的必需品,建筑艺术这种处於时代潮流之中的产物,更不例外。

记者:时代在变化,在发展,您觉得建筑业应当怎样的改革,才是顺应时代之举?

谭天放先生:如何改革?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是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换言之,便是要与时俱进,政府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建筑师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气魄。当建筑领域许多条例仍旧停留在二十年前英国统治时期,原地踏步,本身便是一种退步,是开历史的倒车,对於建筑艺术及技术之进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以香港对玻璃幕牆的使用规格为例,香港使用玻璃幕牆的历史已有四十年,对其使用规格的要求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後的今天並无二致,这便是条例落後於实际发展的表现。我觉得建筑条例需要认準老百姓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做出调整。

再观内地,内地在建筑方面的发展速度快,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二十年时间里,内地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处於“动态”之中,而香港则处於“静态”之中,如此,便在无形中拉开了香港与国家的距离,让彼此间的接轨难以进行。

改革也需要时间来验证。这些年来,内地的建筑公司在向香港学习,很多方面都在为彼此间更近一步接轨而努力,其中的关键点在於两地的步调需要一致。香港回归二十年,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这二十年对於香港则是一次检阅,是一次反思,特区政府必须反思这二十年来不完善之处,並在未来的三十年时间里来完善。

竹藤?人居?环境

他是率先在建筑领域发起一场“竹子”的运动,是构筑起全新的建筑世界,並掀起业界巨浪的时代风云人物。在建筑领域投入越多,经验越丰富,他的思索越深入,视野越广阔,道德选择就越準确,越坚定。

记者:与建筑有关的条例需要与时俱进,建筑业本身亦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下大力倡导环保之时,您觉得在建筑领域有什麽创新之处可与环保衔接?

谭天放先生:我对竹子的研究只有十多年,竹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我看来,当今社会以及将来,竹子亦是十分不错的建筑材料。

竹子有一般木材所不及的优点,收缩量小,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很好的纹理抗压力和抗拉力,而且竹子具有经济性、灵活性、低技术、安全性、舒适性、耐用性、可持续性、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我的办公室就全是用竹子取代木材,充分证明竹材的实用性和环保意义。

今日,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纷纷见到初步成效,这亦为竹子可作为建筑材料提供了佐证。然而也有不足之处,儘管已经证明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可适用性,然而卻鲜少有人知道竹子合格的标準,竹子至今也未曾作为建筑的官方材料被广泛运用。

记者:您觉得在推广建筑业以及竹子运动上,应该做些什麽?可以借助哪些外力?

谭天放先生:当下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在这场外交中,其中一项合作重点是“设施联通”,指的是透过加强基建规划建设,实现设施互相联通。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建筑作为基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亦是大有可为,是个不错的机会。

建筑无国界,香港的建筑可以乘着这场东风,搭上“一带一路”的列车,将香港优秀的建筑经验输送出去,並将“竹子运动”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我希望有更多的竹子专家来一起推动竹子运动,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竹藤事业的发展,进而达至减少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标。

小结:

谭天放先生将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建筑这个他一生锺爱的事业,建筑这门凝固的艺术,是他智慧的结晶,从毕业到入行,近半个世纪,他或参与、或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成为香港乃至其他地方的标誌。如坐落在湾仔北商业区的中环广场、位於中环广场顶部的“丽光时计”、位於王府井核心地带的北京APM……

他曾说过建筑师是以天与地之间为舞台,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个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在这个舞台上,他自己也以此为使命,一次次地演绎着经典,诠释着艺术和建筑生命力的概念。

谭天放先生对待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一种纯真而炽热的感情,这份感情促使他不停地、不惧劳累地去创造、去追求不朽的生命……就如同人生从出生一步步成长到老年一样,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不断地去呵护,去关怀,去保养。

“二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谭天放先生说。站在新起点上,他再次迈步於建筑业,向着更广阔处远航,以期为建筑业找寻到新的契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