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蔚佳
“3·15”刚过,贡献的不仅是一份造假黑名单,还为背后的“打假卫士”提供了曝光度。自1995年以来,伴随着“3.15”,诞生了一个新职业—“职业打假人”。
从“国内第一职业打假人”王海开始,所谓的打假人职业已走过20年。他们既戴有“英雄主义”的光环,又饱受“知假买假”质疑,已逐渐做起“打假公司”的生意。随着消费环境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如今这一“职业”有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第一职业打假人”王海
国内第一职业打假人—王海的故事,融合了冯巩牛群《小偷公司》与杰克·吉伦哈尔的《夜行者》的故事,从打假开始,发展到了市场化运作的层面上。
1995年,22岁的山东青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12副假冒索尼耳机,并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这是民间打假的开端,也是“职业打假人”行业的开端,自此,无数个“王海”奔向全国各地的商场、市场,由此开启了职业打假人的“江湖”。
现在的王海,似距离20年前为了80多元钱一副假冒的SONY耳机而据理力争的愤青相去甚远,也开始淡去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打假卫士的英雄色彩。“以赚钱为手段,以打假为目的”现龄43岁的王海已是4家公司的老板,正儿八经的做起了“打假生意”,“低于30万的案子不接”、“一个单子曾经赚到400万”。王海从不回避自己的打假盈利。
自1996年成立第一家打假公司到现在,王海的打假公司遍布北京、天津、南京和深圳。主要经营“帮消费者维权打假、知假买假、替企业打假”等三种业务。“业务量最大的还是知假买假,但利润贡献最高的是替企业打假。”最多的时候,他的打假团队有200多人。
“我们有意控制公司规模,不想做得太大,也是希望能控制风险,更多的人身风险来自于造假工厂,往往这种案子的收益和风险都会成倍增加。”王海表示,2003年律师黄立荣因打假而意外身亡,让他真正开始重视风险控制。
如今,他将打假队伍精简为30人的团队,大部分是合作多年的律师。“但依然还是会筛选到一些风险比较高的项目,比如收益高、社会价值好等,这时,不得不面对更复杂的人和事。”王海说,职业打假人要遵从法律,也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企业造假的事情,追到最后几乎都是地方保护,难度可想而知,”王海透露,最多的时候曾经带过90个保镖去现场,也不避讳自己在查案过程中的“暗操作”,“一些打假公司做不了的事情,我们能做得下来。”
江湖多“潜规则”
本可以成为职业打假江湖上一名响当当的“大哥”,但王海却没有变成教父式的人物。
从开辟这个行业,到如今进行“公司化”运作,王海面临着无数的质疑。来自职业打假业内的同行认为,王海的锐气不如从前,“打得不够狠”;而另一部分观点则指出,他无法排除给企业做枪手,以及“两头通吃”的嫌疑。
王海回避了后面一种指责,他强调,“索赔是一项民事权利,打假人可以自己选择向问题企业索赔后不向有关部门举报、不向消费者或媒体等第三方披露。”王海说,“正义是有限度的”。
实际上,在打假人的江湖中,“收钱噤声”与彼此之间不打听是通行的潜规则。在与企业私下达成协议后,打假人不会将企业的不良行为公之于众。正因如此,公众开始视“打假人”为“蝼蚁”,顾名思义,以欺诈来获取利益,却打着“公益”的光环。公众态度的变化,也揭示了打假江湖背后的“潜规则”。
王海认为,即使是“收钱噤声”,打假人的存在对企业来说,依然起到了监督作用。“打假人群体的监督和企业‘花钱买平安后的自律行为可以保证打假的效果。不然会有一拨又一拨的打假人拜访企业。”
在企业看来,打假人却不似监督那么阔堂。“打假大佬”杨连弟曾向北京一家销售过期糕点的知名商场索赔。为此他被列入该商场的“黑名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不能在总店正常购物。
一提到职业打假人,国内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公关杨林(化名)面露苦色,“在我的印象里,职业打假人都是先向企业提要求,无法满足再向相关政府部门举报,获得奖励。”
不过,杨林并不否认职业打假人的专业性,“他们一般会找标识问题,比如标签上的地图有没有包括港澳台,广告词有没有‘第一、‘最好这类形容词,成分有没有写清楚,字体的大小有没有符合规定等等。虽然大型企业对标签的监管已经非常严格了,但依然不时被职业打假人发现问题。”
“一般职业打假人都会希望企业私下解决,但如果不解决,他们就去相关政府部门投诉,从而得到奖励,”杨林说,愿意私了的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因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都有比较严谨的财务核算,“即使我们想给钱私了,但这笔钱怎么出?此前我们开发区有一家日化品牌包装标识出了问题,与职业打假人私了,结果这位职业打假人就在我们区域里找其他企业的问题,要知道,我们的开发区内153家大型企业,都是知名品牌,那段时间可谓‘满城风雨。”
回忆最近一次与打假人打交道的经历,杨林说:“那是一款酸梅汤饮料,因为名字叫‘酸梅汤,虽然也标注其是饮料,但打假人认为容易误导消费者是100%酸梅汁,认为标识有问题。当然最后我们把标识改了。”
不过,最让杨林接受不了的是职业打假人多“知假买假”,且恶意为企业差评以谋取私利的人居多,“有的打假人就专门找过期的买,买残次品,在我看来就是比较恶意的。”
线上生意:
从“网购打假”到“职业差评”
去年3月,北京市朝阳法院公开的数据显示,自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朝阳法院共受理涉消费者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496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近10.3倍。其中网购纠纷增长了近3.7倍,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对案件增长“贡献”最大。
“商场“在变,职业打假人的阵地也在变化。近年来,王海逐渐把打假的阵地搬到了线上,微商打假成为王海公司今年新增的一块业务。他认为互联网给一些假货插上了翅膀。从去年开始,他就在着手这方面的打假摸索。目前着手的一单数额较大的食品领域微商打假,胜算较大,或带来百万计的收入。
这给王海带来了困扰。以前在实体店中,他可以随时买出,如今在网上,实名认证制让王海的个人账户被商家列入黑名单,王海只能注册多个账户或者借别人的账户下单。“每次下单都比较麻烦,需要不断更换账户。”
他鼓励消费者变得聪明和强大起来,因此正在筹划一个微信上的语音函授课程,教那些个人打假者如何提高技术、控制风险,初期定价1万元,大概三四节课,“听的人应该不少”,他自信地说。
商业项目之外,王海有两个公益项目一直在做,接待消费者维权保护的“王海热线”,以及“和谐社区发展中心”项目,旨在帮助业主成立委员会,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他的终极梦想是做中国的消费者维权委员会,这个被他称为“孩儿他妈协会”的组织将自己成立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消费者拿来商品就可以做检测,是那种真正地为消费者维权的机构。
王海毫不隐讳地认为,中国的消协和企业走得太近,并不能真正代表消费者利益;而对目前大多数第三方检测机构来说,“企业是它们长期的客户,它们不会因为消费者的一次送检,就丢掉企业这个大客户。”他表示。与此同时,“吹哨人法案”(举报人分享罚款)的建立也是他的长期梦想—如果能建立“吹哨人法案”,将对企业的罚款30%到50%分给举报人,会让每一个知情人,即使是企业高管也有动力成为一个义务监管者。
王海又开启了职业打假人的另一片“蓝海”,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开始转战电商平台,在那里化身“职业差评人”。据淘宝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阿里全网职业差评师新增ID(身份认定)数曾接近4万/周,被相关数据模型命中并认定为职业差评师的ID历史累计接近500万。
但这又营造了另一种江湖规则。如今的差评大多为团队作战,职业差评师变身“雇佣军”。据介绍,通常是相关QQ群里发出一个差评攻击任务,数千个ID闻风而动,对目标店铺进行恶意下单并给出差评,两三天内可以搞垮一家诚信经营的店铺。而这数千个ID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个个虚假账号,甚至是一台机器和一串代码,无从溯源。
淘宝商家规则部王孟杰说,曾经在后台监测时发现,某个店铺一天内收到非常多的差评,甚至出现同一个账号在一天内连给它6个差评的极端情况。给差评的前提是买家需在店铺内完成下单消费,这种情况通常可以判断为恶意差评攻击。
据介绍,自2014年起,清理“职业差评”的重任由客服团队过渡给淘宝商家规则部,他们根据整个淘系平台的实时交易数据建立起监控模型,对恶意差评情况特别严重的ID,系统将要求其完成一系列身份认证,一旦认证失败,将对该ID做永久封号处理。
(文剧《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