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曾芸风:青春在“切入点”上闪光

时间:2024-04-23

薛峰

2009年6月,福建省莆田學院。大四学生曾芸风,找到了一份体面工作: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当老师,月薪4000多元。

这个从涪陵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小伙子,即将开始都市白领的新生活。

这时,有亲戚打来电话道贺:“芸风啊,你可以不回来受穷了,我们真是羡慕死了!”

曾芸风听着,心里怪不是滋味:我不回去,自己倒是好过了,可家乡还是一样的穷。

农村更需要大学生!他想:我是农村人,我应该回家。

于是,曾芸风回到故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水土不服”

2009年7月,涪陵区马武镇石干村。

“啪!”一间农舍的门,被重重地关上。

门外,曾芸风手足无措。

这天,他动员“6·20”洪灾重建户集中安置,再次吃了闭门羹。

回到涪陵,曾芸风被分配到石干村当村主任助理。他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动员“6·20”洪灾重建户集中安置。

可是,曾芸风每次上门动员,乡亲们不是冷眼相对,就是东拉西扯……“乡亲们怎么就是不信任我呀!”他感觉自己像无头苍蝇。

一个月后,涪陵区马武镇党委会议室。望着十多个大学生“村官”,镇党委书记王刚凌面色凝重。这些年轻人到镇上工作已经20多天,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水土不服”。大事干不了,只好守在村委会,打打字、做做表格,枉费了一肚子学问。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王刚凌发话了,“可为什么你们老是使不上力?”他继续循序善诱,“问题就在于切入点!只有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把你们的能力和工作结合起来……”

会议室内,曾芸风双手托腮:“我的‘切入点在哪里?”

初战告捷

2009年9月,石干村老杨家。

一口一个“杨叔叔”,曾芸风和年过半百的杨中进,聊得热火朝天。

在石干村,杨中进可是无人不晓的人物。他是养猪养牛的一把好手,还当了多年社长,造福乡梓、德高望重。

这位大人物,就是曾芸风的第一个“切入点”:“杨叔叔在村里一呼百应,做通了他的工作,安置动员不就有戏了?”

找准了“切入点”,他隔三差五往老杨家跑,和杨中进的交情也突飞猛进。时机成熟,曾芸风诚邀老社长出山。一个多月后,搬迁动员就顺利完成。

初战告捷,曾芸风第一次收获满足。

他没想到,自己即将坐到“火山口”上。

一个月后,曾芸风调任外坝村党支部书记,主攻地灾集中安置和高山移民工作。

外坝的安置工作是全镇难点:起初报名时,农户都赞成搬迁,可到交保证金时,120户搬迁户只有两户交了钱。

曾芸风逐户走访,打听搬迁户变卦的缘由。原来,由于外坝地广人稀,乡亲们担心一旦下山,就远离了土地,没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要完成集中安置,就得让搬迁户就近务工。务工岗位从哪里来?只有靠发展产业项目。”曾芸风开动脑筋,“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在山下建立种养殖基地,产业不就有了?”

这就是“切入点”!

“村官”菜园

2009年底,涪陵区李渡镇曾家老宅。

曾芸风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借三万元钱。”

“要那么多钱干嘛?”

“我要种菜。”

“你一个文弱书生,能行吗?”

“我有文化,可以自学。”

“这些钱,可是我和你妈的全部积蓄……”

“搞好了这个项目,乡亲们可以就近务工,村里也有了现代农业……”

“好,我们借给你!”

2010年2月,外坝村安置点外,出现了一个占地60亩的“村官”菜园。

曾芸风和村主任王远建,按现代农场标准经营菜园。一年后,他们挣了四万元钱。在菜园里帮工的20多名乡亲,也领到了总额四万元的工资。

在“村官”菜园带动下,村里一下子冒出中药、食用菌、稻草洋芋等多种特色产业,一家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成立起来……这些项目年均雇工数百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近两千元。

务工岗位有了,安置工作顺利推进。曾芸风却又开始盘算:光靠种蔬菜、养鸡鸭,只能让村民打打临时工,却不能让村里真正发展起来。

他开始寻找另一个“切入点”。

招商引资

2010年8月,浙江省金华市。

水晶饰品厂老板郭兴根,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一个年轻人,冒冒失失地闯进办公室,自称要来“招商引资”。

不久前,曾芸风听说郭兴根准备在涪陵投资建厂。他当即赶往浙江,找到郭兴根面谈。

面对这位千万富豪,曾芸风红着脸开了口:“郭老板,我们村有三大投资优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哦?”郭兴根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一、南(川)涪(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我们镇上就有道口。二、我们村有很多集中安置户,决不会让你招工难。三、我们村有闲置厂房,面积大、租金也低……”曾芸风如数家珍。

郭兴根终于心动,约定一个月后到外坝考察。

一个月后,郭兴根却准备在另一个地方投资。

曾芸风急了,再次找到郭兴根。

这次,郭兴根看到了一份专业的投资方案。方案上,外坝的引资优势一目了然,涵盖前期投入、工人培训、后期服务等方方面面。郭兴根担心的各种问题,方案都给出了满意答案。

为这,曾芸风跑遍了当地相关部门,取得了各种政策支持,甚至连厂房租金都已经协商妥当。

“行,我就到外坝!”郭兴根异常感动,当即拍板——投资300多万元,到外坝开办水晶饰品厂!

数十年来头一遭,外坝有了制造企业。20名村民通过培训上岗,每月能挣2000元。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相继返乡,准备在家门口就业。

这可乐坏了曾芸风——两年间,他不断找准农村工作“切入点”,逐步打通了集中安置、农业、工业等发展环节,逐渐改变着村庄的面貌。

他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去年,外坝村党支部换届,全村57名党员选举村支部书记,其中53票投给了他。

现在,曾芸风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建设农家乐项目,发展外坝村第三产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