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仍未“理解”的小燕子

时间:2024-04-23

马利洪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博物学家弗朗西斯·威路比,他将培根的方法运用到了鸟类学的研究中。

1680年,英国教育家查尔斯·莫顿自称有个惊人发现,他说燕子住在月球上。在《博物纲要》一书中,他解释说,只要思考一下,你就会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每个人都知道到了冬天,燕子就消失了,但似乎没人知道它们去了哪里。莫顿曾经四处寻找,他发现这些鸟并没有躲在巢中,也没有藏到树的缝隙或池塘底部。 因此,莫顿认为燕子们一定是去了其他人找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月球。

莫顿知道,伽利略在70年前就已经发现月球的表面有山脉和海洋。 而且,他还读过弗朗西斯·戈德温(Francis Godwin)的小说《月中人》(1638年),这部小说讲述一个流浪汉在圣赫勒拿岛上岸,驯养了一群像天鹅一样的大鸟,让它们驮着自己飞越天空,登上了月球,这位太空旅行者在月球遇见了一群鸟。莫顿猜想这群鸟正是燕子。

莫顿认为,燕子飞往月球的旅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艰难,根据他的计算,燕子以差不多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飞行两个月就能达到月球。在旅途中,它们不会遇到空气阻力,不受重力的影响,也不需要进食,因为在夏季的时候体内存储了很多脂肪,足以维持它们的飞行。而且在莫顿想来,燕子在飞行的旅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只有当它们感到月球的寒冷时才会醒来。

最令人惊讶的是,像莫顿这样的聪明人,怎么会对燕子在冬天的下落提出如此奇妙的答案呢?其实这方面的争辩已经持续了数百年之久,今天仍在继续。

在湖底的淤泥中冬眠

就像许多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一样,“燕子问题”一开始似乎并不是什么难题。古代的希腊人也是敏锐的自然观察者,他们早就注意到燕子会消失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非常固定,所以诗人和剧作家把燕子的消失和再现作为冬天来临和春天回归的象征。

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指出,当“叫声嘶哑”的燕子呼唤人们在黎明起身时,修剪葡萄藤的时间就过去了。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鸟》中,燕子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应该“卖掉温暖的外套,买些轻便的衣服”。常识告诉古希腊人,燕子可能在离开的那段时间去了外国,不过他们不知道去了哪里。希罗多德说有些人全年都住在埃及,那里一定很热,燕子也许是去了那里。

麻烦始于亚里士多德。许多早期的哲学家,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讲述异闻,而亚里士多德尝试通过方法论来理解自然世界。他首先尽其所能仔细观察动物,然后根据他所见来努力推断有关该物种的一般事实。这代表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就燕子而言,因为热衷推理和概括,使他得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结论。他在自己的著作《动物志》中指出,冬天“在洞穴里可以看到脱光了羽毛的燕子”。因此他认为,虽然有些燕子迁移,但是也有燕子选择冬眠,到了冬季就藏身树洞中。

很多年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影响不大,尤其罗马人对此并不怎么重视,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从经验中知悉的细节,不怎么在乎通过推论得出的任何概括性结论。与早期的希腊作家一样,著名的鸟类爱好者马库斯·瓦罗认识到燕子是“陌生的”。而老普林尼很肯定,燕子遷移到了“邻国”,例如埃及或利比亚,在那里的山坡上寻求“阳光明媚”的庇护所。

这种理性的观点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广为流传。例如,在7世纪初期,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就指出,燕子“飞过大海,在冬天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在12世纪,有学者写道:“燕子飞过大海,像真正的忏悔者那样渴望摆脱这个世界的悲伤和动荡。”

13世纪中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并翻译成拉丁语,关于燕子冬眠的神话开始抬头了。从此之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得到确认,他的归纳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亚里士多德关于燕子的说法竟然成了公认的标准答案。1258年,经院哲学家阿尔伯特·马格努斯在自己的书中不仅复述了燕子冬眠的想象,而且还暗示它们在冬眠时停止了呼吸。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都没有削弱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尽管人们开始用更加挑剔的眼光阅读古典文本,但燕子冬眠的叙述还是得到广泛的接受。瑞士博物学家康拉德·盖斯纳在他的三卷本著作《动物志》(1551年)中重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英国作家埃德蒙·斯宾塞在《牧人月历》(1579年)中再次宣称,春天开始于燕子“从巢穴里往外窥看”。

随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一个更加荒谬的版本出现了。这个版本来自瑞典大主教奥劳斯·马格努斯,他在1555年指出,人们经常看到燕子低飞过池塘去饮水,它们冬眠的地方不是树洞,也不是巢穴,而是水底。他解释说,秋天快结束时,燕子们聚集在湖泊和河流的边上,然后一头扎进水中,让自己沉入水底。就这样燕子们沉浸在淤泥中,直到春天来临。据马格努斯说,渔民们都知道这件事。缺乏经验的人试图用网把它们拖出水面,而那些知道底细的人则放任它们待在水底。

燕子被视为英国乡村的象征之一。

迁徙而来

到了17世纪初,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开始减弱。弗朗西斯·培根出版《 新工具》(1620年)一书之后,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开始流行。如果说过去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做出概括得出结论,并接受为事实,那么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主张,除非是可以科学求证的,都不能被视为是真理。

这种新科学方法的实践中心是剑桥大学,在这里,围绕着博物学家约翰·雷形成了一个博物学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弗朗西斯·威路比。他将培根的方法运用到了鸟类学的研究中,他意识到,要正确理解鸟类,就必须亲自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观察。为此,他游历欧洲各地寻找标本。在他逝世后不久出版的《鸟类学》(1676年)中,威路比挑战了之前关于燕子的一切认知。他反对燕子会冬眠的说法,认为它们不会在树洞中、也不会在池塘底部过冬。他坚决支持燕子冬天迁移到温暖地方过冬的观点。鉴于造船和航行技术方面的进步,跨洋旅行完全可以做到,因此,威路比相信燕子完全可以长途跋涉。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威路比说服了,许多人仍然坚持燕子冬眠的神话。他们认为威路比的推理有误,虽然威路比没有亲眼观察到燕子冬眠,但这不足以排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有很多乡下人都发誓说他们看到燕子从湖底被拖上来。

开创了生物学新的分类系统的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毫不犹豫地重复了马格努斯关于燕子在淤泥中冬眠的理论。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逊大胆断言,燕子“整个冬天肯定在河床底下睡着了”。很多人认为冬眠是像燕子这样的“禽鸟”最可能的选择,因为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吉尔伯特·怀特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观鸟人、博物学家,被誉为现代观鸟之父。他在《塞尔伯恩博物志》(1789年)中拒绝相信燕子会从乡村消失一段时间,因为燕子是英国乡村的永恒象征。

但是,怀疑威路比的声音很快就平息了,这要感谢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亨特。既然威路比的观察并不能否定没有观察到的,那么亨特就着手对冬眠理论进行试验。首先他建造了一间冰屋,在里面建造了临时池塘。在秋末的时候,放了20只燕子进去,观察它们会不会冬眠,在什么地方冬眠,结果它们全都冻死了。 这足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直以来都是错误的。

“燕子问题”仍未解决

疑问依然存在:如果燕子迁徙了,那它们去了哪里? 每个人都想知道答案。 在《燕子》(1797年)这首长诗中,英国诗人夏洛特·史密斯想象出了一位“印度圣人”,她会讲鸟类的语言,希望能知道燕子“横渡大海”去了哪片“广阔的旷野”。

很多人都试图找到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本文开头提到的查尔斯·莫顿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关于燕子飞向月球的想法是荒谬的,但这也是一种理智的尝试。考虑到17世纪后期的科学知识,他论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合乎逻辑的。并且,在沒有任何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让人很难反驳。

许多诗人都同意查尔斯·莫顿的说法,1773年,英国诗人约翰·盖伊写道,月亮是“冬天的燕子常驻的地方”。另一位诗人约翰·德莱顿则表示:

它们是否登上月球,

或在地下洞穴中梦想冬天,

还是随着鹰飞向别处,

我们都不知道。

英国诗人、启蒙主义者亚历山大·蒲柏也认识到,燕子在月球上与在地球上一样都是合理的。直到19世纪,燕子迁徙的谜团才最终得以解开,这靠的是观察法。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逐渐确立,欧洲殖民者也已经开始踏足南半球,因此得以目睹燕子冬天的栖息地。到了1864年,英国诗人、剧作家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自信地说燕子“飞向太阳和南方”。

但是,燕子如何找到通往地球另一端的方式仍然是一个迷。最近有研究显示,它们是通过地球磁场来导航的,但学者们还是不知道燕子感知地球磁场的确切方法。有些人说燕子的眼睛可能有特殊的功能,还有人说燕子的听力奇特。然而,真相到底是什么?经过数个世纪的辩论后,我们仍然距离理解那只飞翔而去的燕子很遥远。因此夏洛特·史密斯在诗中叹息:

唉!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她神圣的面纱由大自然画就,

让困惑的科学独自神伤。

她的奥秘,

唯有造物主能解。

(责编:栗月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