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丽娟
银行一直是整个金融体系中被监管得最为全面严格的行业,比其他机构更能够适应趋严的监管环境。
延续今年半年报向好的态势,银行三季报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大多数银行机构似乎正在走出困境。
10月底以来,银行业密集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得益于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银行逆转净利润负增长已有成效。25家上市银行中,多数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提升,仅华夏银行和江阴银行出现负增长。不良率趋势也得以企稳。多家券商分析师都对中国银行业尤其国有大行未来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予以乐观预期。
尽管银行重回“躺着赚钱”的时代已无可能,从最新迹象能否判断新一轮暖春来临?
近半年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十九大报告中,涉及金融监管的表态都透露出了继续趋严的态势。这意味着,银行依靠扩张理财产品、同业业务来改善收入结构的做法将继续被遏制,乃至以往依靠创新来规避监管的一系列灰色做法,将逐渐失去可操作空间。
当然,除了监管趋严的政策环境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新金融势力崛起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增无减。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銀行将出现经营分化、业绩维稳、回归本源的状态。
从近期披露的各银行三季报来看,多数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提升。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了17.02%和16.15%。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速也再次突破两位数,达12.78%。在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表现突出,净利润增速达3.91%。并且,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均实现了净利润增长,仅华夏银行和江阴银行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
数据背后的另一个乐观信号是,净息差有逐步回升的趋势,生息资产收益率提升。
根据券商测算,大多数银行的净息差均呈现环比回升态势。其中作为此次最为亮眼的大行代表,建设银行三季度净息差为2.23%,环比回升8个基点,回升幅度继续扩大。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表示,大行负债端的优势使其净息差率先回升,带动利息净收入及营收增速回升。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锋预计,接下来,银行息差将行业性见底回升。尤其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继续维持的情况下,同业负债占比相对高的上市银行,以及负债成本少有波动的中小银行,息差都有望企稳回升。
此外,另一个悬在银行头上的利剑——不良率,也逐渐进入下行区间。
今年前三季度,各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率水平普遍下降。南京银行不良贷款仅为0.86%,较去年年末减少0.01个百分点,为25家上市银行中最低。而江阴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2%,为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但该行第三季度不良贷款率较第二季度环比减少0.03个百分点。
5家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均较去年年末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这5家的不良贷款率依然呈微幅上升之势。
从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监管指标数据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回暖和周期性行业的复苏,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连续三个季度维持在1.74%的水平,不良生成速度明显放缓。
工银国际分析员周琴认为,不良贷款的隐患逐渐消退。银行正在改善贷款结构,重心由高风险的企业贷款转向零售贷款,即使经济放缓,不良贷款率也不会进一步转坏。另外,准备金、一级资本和拨备前经营利润的缓冲足以吸收潜在不良贷款,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压缩影子银行操作,令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加透明。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就迎来了一场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和金融杠杆隐患的监管风暴。银监会主要针对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通过金融去杠杆降低交叉性风险。例如,银监会前三季度开出的罚单已达2016年的两倍。
由此导致的银行缩表,已经在三季报的业绩中有所体现,这也是几家银行经营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一大原因。
以中信银行为例,截至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 55369.7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6.64%;负债总额51357.5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7.41%。缩表趋势较为明显。
事实上,受金融降杠杆的影响,不少银行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就启动了缩表进程,包括资产端的同业理财、证券定向资管计划以及负债端的同业存单等,均被大幅压降。
近期密集释放的政策信号,均预示着银行缩表进程还将持续,规避监管的所谓创新可能将受到遏制。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十九大期间表示,今后整个金融监管趋势会越来越严,监管部门会严格执法。主要是针对银行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方面,覆盖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点。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中层管理者向记者分析,向来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就是一场“猫鼠游戏”,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扩张就是银行规避信贷控制、缓解息差缩窄所采取的措施。监管趋严以及外部金融科技企业的冲击,使得银行金融创新所需的空间、人才进一步匮乏,“短期内的日子仍不会太好过。”
毫无疑问,当前形势不可逆,银行再难回当年高增长的辉煌。但是,眼下的监管压力和市场冲击却成就了有利于银行长远稳健发展的大环境。
太平洋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称,监管趋严的环境不会改变,这其实利于银行业的长期发展。银行一直是整个金融体系中被监管得最为全面严格的行业,能够适应趋严的监管环境。另外,行业资产质量企稳,净息差有边际改善空间。银行向好发展未来可期。
其中,大型银行的发展将优于中小型银行——大型银行的同业负债与同业存单合计占比仅为11%,远低于股份行和城商行的33%和37%,对于MPA考核、去杠杆、同业融资规范等监管调整压力,大行应对更为从容。同时,息差和不良企稳的行业基本面向好这一核心逻辑,在大行上的体现将更为明显。为此,中小型银行的转型需求将更加迫切。
招商证券金融组乐观预期,今年银行利润增速将快于2016年,过去五、六年不断恶化的资产质量和蕴含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业务今年均出现逆转,以资产质量全面改善为前提的金融监管将利好银行估值。
在防止“脱实向虚”的背景下,银监会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理财业务、表外业务,将促使银行业务逐渐回归本源,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再平衡的转型方向。
另外,有分析指出,监管趋严之时,以监管套利为主的“伪”金融创新受阻,以强化金融深化为主的“真”金融创新大有可为。作为“真”金融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科技创新亟待拓展,银行向外部寻求合作的空间正在逐渐打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