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资出海跃进

时间:2024-05-04

张兴军

2016年中资在海外并购交易中会越发活跃,欧美成熟地区的高科技、不动产和大消费类型的标的成为中资海外并购的首选目标。

近年屡屡被海外媒体“渲染”的中国海外并购再次加快了进程。

大数据服务商Dealogic近日向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中企境外并购交易高达224宗,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030亿美元,逼近去年1071亿美元的全年历史纪录,相比去年同期激增三倍以上。

对于这种并购增长的速度,以及屡屡被外媒聚焦的并购案例,一度被指称为“中国正在买下全世界”的标题。野心颇大的中国资本,无疑成了海外资本领域的主力军。

中资海外并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无疑是2004年年底,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联想公司出人意料地收购了美国标杆企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这标志着中国式并购已经不止是由中字头国企的独角戏。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企业集团的海外并购已经遍布了地产、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

要买下全世界?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就已经显示出中国海外并购的非典型效率:中国境外投资在短短12年(2002-2014)时间增长了近40倍,并且稳居世界前三。

2002年,中国为27亿美元,201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078亿美元。中国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境外中资企业数超过2.5万家。至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更是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

数据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据初步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其中,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以46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度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从并购金额上看,地方企业占到并购金额的75.6%。

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此前曾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目的地。此外,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继续领跑。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是国有企业的近三倍。

美国一家智库也印证了,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并购交易的重要驱动力,已从单纯的资源买家转变为几乎涉猎所有行业的更成熟的参与者。报告分析,中国企业的目标更加多元化。

一份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16中国海外并购年报》预测,2016年中资在海外并购交易中会越发活跃,欧美成熟地区的高科技、不动产和大消费类型的标的将成为中资海外并购的首选目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业从早期的石油、矿产等资源类行业向多元化转变,从文教到食品,从TMT到物流零售,中国资本逐渐向产业链的高端扩展,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得以提升。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地也由亚洲和拉美国家转向美欧发达国家。

无疑,中国资本出海的步伐正在大大加快。

并购凶猛

近日,一波三折的万达西班牙大厦项目出现了戏剧性转机。4月20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负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市政官员加尔博宣布,万达集团已在19日致信马德里市政府,接受此前市政府给万达提出的新的改造条件。

此前一周,西班牙媒体曾爆出马德里市政府为挽留万达做出重要让步,市长亲自在4月6日致信万达,同意万达拆除该大厦部分受保护的外立面墙体并重建。不过加尔博强调马德里市政府仍坚持不得拆除西班牙大厦的立场,市政府只是同意“当大厦某些部分处于损毁状态时,可进行替换”。在外界人士看来,这一看似艰难的让步,已经表明西班牙着实不愿失去万达这一金主。

回顾万达集团2014年以2.65亿欧元收购西班牙大厦并欲改造一事,过程可不止是“一波三折”可以形容的。此前,还曾经有过王健林怒斥马德里市政府,把他当狗看待的舆论声音,最后,万达官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就大厦的重建而产生的博弈却是毋庸置疑的。从阶段性的成果来看,马德里政府已经部分妥协,面对万达重建大厦利好的诱惑和民众对政府的质疑,万达的资本开路,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万达在投资上钟情西班牙并不突然。在其耗资数亿欧元在地产上有所布局的同时,其传统的体育产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15年1月21日,万达集团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正式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的股份,出资金额是4500万欧元。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投资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据悉,万达此次入股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双方将合建青训中心,在中国建设3所足校。

“投资马竞,是为了更好开展‘万达青少年足球人才留学计划,为在西班牙足球留学的中国青少年提供发展通道,全方位支持中国足球发展。”从王健林的这番话不难看出,投资马竞还只是开始,未来不排除继续增持的计划。

在海外俱乐部收购上,万达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显然,王健林不会是最后一个。伴随着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风生水起,欧洲的顶级豪门俱乐部,成了国内诸多巨头企业的“心头肉”,纷纷询价并谋求入主。

近日,据《意大利共和报》等多家意大利媒体报道,阿里巴巴马云有意收购意甲AC米兰俱乐部的大部分股份。媒体的报道言之凿凿,称AC米兰俱乐部老板贝卢斯科尼已经为马云收购该俱乐部开了绿灯。马云的报价已经通过了贝卢斯科尼家族控股公司菲宁维斯特的审查。另外,里皮已经做好准备出任AC米兰的技术总监。再早一些,媒体报道指称的则是百度。报道中称,百度已经确定欲以5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AC米兰。短期内,中国这家想要从贝卢斯科尼手中接过AC米兰掌舵权的金主尚无法明确知悉,但另一家名字中同样具有“米兰”的俱乐部,则已经纳入了中国企业的收购目标。

几乎与AC米兰同时传出的消息,张近东掌舵的苏宁云商准备以8000万欧元的价格获得国际米兰20%的股份。意大利当地媒体报道称,苏宁的目的是通过两到三年,收购整个国际米兰。

就在4月,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还抵达米兰同国际米兰高层会谈,有消息称国米20%股权出售给苏宁的谈判将会在数周内完成。

更“野蛮”的路径

当欧洲和日本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境况之时,来自中国的国企或民企的大肆收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共赢的格局。例如,当年吉利并购沃尔沃和如今来自台湾的鸿海欲并购深陷亏损危机的夏普,都有助于后者走出危机,依靠大中华区的市场重生。

另一方面,中国式并购也呈现出其他的特征。一位深圳的投资界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总结分析称:“早在2013年华大基因曾经收购过美国的GG公司,近年来比如深圳的光启科学还收购了马丁飞行包的母公司,这些案例都显示出中国并购已经日益向高新技术领域聚焦,这解决的是中国企业未来能够走多远的问题。”

的确,和以往高新技术领域竞争不同的是,每诞生一个新兴技术产业,中国的企业都能够适时地出现,在资本、人才等方面都能够完成卡位。这不仅是过去的制造业领域,还有VR、AR这些决定技术未来的尖端领域。

前述投资界人士分析,中国企业纷纷崛起的同时,势必会将目光聚焦于世界。当欧洲、日本的企业陷入滞涨之时,中国企业的机会就来了。从既有的案例也能够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最为活跃的企业,尤其是网络巨头,其背后的竞争逻辑都是国际化层面的。

近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2016年绿公司中国年会上透露,其供不应求的小米电饭煲的制造经过。雷军透露,他几乎查了所有全球关于电饭煲的专利,并且找到了日本高端电饭煲的发明人,将其纳入麾下。实际上不止如此,小米的供应链如今越来越广泛,而其背后方方面面的人才,几乎囊括了众多世界领军企业的“前员工”。

小米科技这种人才积聚的路径并不是孤例 。近日,一家今年刚成立的中国公司,因为最近挖走了宝马电动汽车核心研发团队的4位成员,被德国和法国媒体接连报道。报道的内容显示,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名为Future Mobility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刚刚注册成立一个月就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该公司相继挖走了宝马i系列研发总工程师卡斯滕·布莱特菲尔德、宝马i系列电机系统研发工程师德克·阿本德罗特、宝马i系列总设计师贝努瓦·雅克布和宝马i系列产品管理经理亨里克·文德斯,这四人均在新公司担任管理要职。德国媒体不无担忧地表示,这相当于“宝马电动车一个核心研发设计团队全部被中方买走”。

机遇前需谨慎

与过去相比,中国的投资背景与环境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总结,我国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那个时候更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考虑,可以说,企业多数是自发地、零散地“走出去”,而当前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阶段提出的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战略,是“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由此进入“走出去”战略的2.0时代。

曾经,在知识产权保护缺位之时,中国的山寨和盗版曾经令世界愤慨。但如今,中国在走的却是一条新路,通过重金聘请世界级的“人才”,来进行知识产权的积累和实现制造的蜕变。所以说,无论是公司、技术的单纯并购,还是跨海的人才挖角,中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世界瞩目。

邢厚媛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实施和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相继正式签署,以及中美、中欧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的积极推进,中国对外投资无疑将迎来新时代。

2015年,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新外交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境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谁抓住了当前的投资机遇,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成为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一边是在中国资产普遍增值的前提下,欧美和日本给人一种“遍地黄金”的感觉。所以,中国的企业纷纷出海,予以抄底。当然,和难逢的机遇相比,中国海外并购也面临着挑战与风险。尤其是数年前三一重工和美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与诉讼,就预示着中国海外并购之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

跨国投资的相关专家表示,中企在纷纷“抄底”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他们既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明确并购的标的与自身业务之间是否匹配和互补。否则,千方百计并购来的,也可能是不良资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