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于海荣
“灰色清关”风波揭示,中俄贸易必须完成从“倒爷贸易”向大规模商品流通转移。
俄罗斯伊斯梅洛沃市场的关闭,很大程度上源于混乱。
大市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占地逾200公顷,是莫斯科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也是莫斯科乃至俄罗斯华商最为集中的市场。由于地处伊斯梅洛沃地区,这里又被称为“伊斯梅洛沃市场”,华商们则习惯按音译称之为“一只蚂蚁”市场。
在这里经营谋生的,以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为主。据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估计,在市场内经营的华商有6万人左右,租用了约1万个摊位。
6月29日,风云突变。莫斯科市东区区长叶夫吉西耶夫宣布,因卫生环境不达标,从即日起,临时关闭大市场。由于事发突然,大量华商货物被扣留。除了被封存在大市场摊位和仓库内的货物,还有原本运往大市场的大量货物,也因此滞留在车站或港口。
有媒体报道,据北京乐清商会与浙江义乌、浙江桐乡、福建闽南等商会估计,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关闭之由
俄罗斯国内关闭“一只蚂蚁”的声音,并非首次出现。自2001年以来,俄政府曾三次下令关闭该市场,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此次俄方称关闭的原因是“卫生不达标”,在专家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借口。“既然卫生环境不合格,要关闭市场,为何不早一点出安民告示呢?”一位资深中俄贸易研究者质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对媒体表示,关闭大市场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反映。一方面,俄罗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率节节攀升,关闭大市场一定程度上能够平息失业人员的不满,因为此举可以减少国外廉价商品的流通,进而“保护”俄国内的轻工业;另一方面,大市场确实存在着一些卫生问题,秩序混乱,甚至带来了相应的犯罪问题。
“一只蚂蚁”的老板伊斯梅洛夫也让俄罗斯高层非常不满。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现年52岁的伊斯梅洛夫在《福布斯》杂志“俄罗斯富豪榜”上排名第61位。今年5月,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兴建了超豪华酒店“马尔丹宫”,并在开幕仪式上,用飞机在酒店上空洒下6100万美元的“现金雨”。
“在俄罗斯经济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建设超豪华的饭店,实际上是把在俄罗斯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冯玉军称,“打击这种寡头,稳定经济秩序,进而提升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是俄罗斯高层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任秦宣仁教授也认为,这次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把俄罗斯的内斗转嫁到中国人身上。他同时认为,中国方面也应对事件很好地反思。
“地方政府出于税收考虑,鼓励企业出口。有些中国中小企业存在一定侥幸心理,采用‘灰色清关这种非正常的贸易方式,认为货物被查到的几率很小,而查不到就能发大财,结果就是花了钱,经济利益却并未得到实际的保护。”秦宣仁说。
“灰色清关”在中俄贸易中存在了近20年。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商品供应极度匮乏。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允许清关公司代办进口业务,货主缴纳一笔费用即可。清关公司多实行“包机包税”“包车包税”的方式,以低于法定税率的税率进入俄罗斯市场。
随着清关需求的增加,这些清关公司往往与海关官员“官商勾结”,在清关过程中没有如实报关,导致许多货物报关后难以拿到报关凭证,在俄罗斯销售就有“先天不足”的法律缺陷。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近年来,华商货物在俄罗斯被扣留、没收甚至销毁的事件频频发生。
“救火”
事件发生后,中国商务部、外交部、驻俄使馆紧急与俄有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及俄驻华使馆展开多轮交涉,并由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牵头成立“华商华人大市场问题临时协调小组”。
7月22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领由商务部、外交部、海关总署以及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北四省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专程赴俄磋商。
随着磋商的深入,事件出现转机。7月25日,高虎城在莫斯科对媒体表示,俄方在磋商中,向中方正式确认了其为妥善解决大市场关闭问题所做的具体安排。莫斯科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制定并开始实施清理摊位和转移货物的具体方案,确保提供了合法文件的货物安全、无障碍地运出市场。截至7月24日,已有近万辆货车运出货物。
前述华商证实了这一点。7月24日,他曾去过大市场阿斯特区(ACT),那里已经开始拉货,除了中国人在拉货,也有越南人在拉货。
然而,许多华商并不满意这一处理结果。在俄新网中文论坛上,有华商发帖称,“谈判一团和气,结果模模糊糊。”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安全合法的渠道,将余货销售出去。
“莫斯科的好多市场都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现在,只有莫斯科商贸中心,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中国城,拥进去一小部分华商,暂时在那里经营。”前述华商告诉媒体。
由于中国人的入驻,短短一周内,“中国城”的档口租金飞涨至每月2万美元,远远高于“一只蚂蚁”的档口租金;“而且,听说近几天就会有大检查,(目的)是要把中国人赶走。”
在与中方代表团的磋商中,莫斯科市政府表示,将为华商运出货物的安置及建立规范市场提供必要协助和法律援助。根据安排,莫斯科市政府商业和市场局于7月29日,同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及华商代表见面,就货物运出、存放和销售及部分人员安置等问题展开磋商。
有华商担心,即便这次磋商能令华商满意,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货物的销售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灰与白
“一只蚂蚁”事件已接近尾声,然而,“灰色清关”在中俄贸易中并未真正远去。这种“起火-救火”的方式并不可取。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中国方面多次强调,“灰色清关”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有着复杂的历史成因。华商在俄经营活动转型,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00年左右,中俄双方就开始建立专门的磋商机制。当时的对外经贸部及后来的商务部,与俄罗斯有关部门建立了规范贸易秩序的工作小组。2009年6月,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中俄成立了海关合作分委会,同时将工作小组纳入分委会,以建立规范两国贸易秩序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此机制下,中俄两国将加强海关合作,特别是交换报关数据,清理不法清关物流和货代公司,从源头上打击“灰色清关”。
商务部的信息显示,目前,分委会并未开始正式运行。因此,此前的磋商机制并未给“灰色清关”带来实质性变化。
不过,民间自发的行动正在推进。早在2006年,首家中资海关监管库——中国商品贸易展览中心临时海关监管库(友谊海关保税库)就在莫斯科建立。温州鞋革行业投资1000万元搭建的对俄贸易“白色清关”平台,也于日前开通。
冯玉军认为,这些做法很值得提倡,表明中国企业的观念正在经历重要转型。“中俄贸易正在经历非常重要的跃升阶段,正从‘倒爷贸易向正常的大规模商品流通转型。这个过程需要两国政府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及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
他特别强调,俄罗斯需要规范其国家机关的运作,在根本上消除海关及其他机构的腐败,提高通关效率。
一位在北京雅宝路从事中俄贸易的业务员告诉媒体,目前,采用合法“白色清关”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费用要比“灰色清关”高,时间也更长。即便走合法渠道,华商仍然会面临被扣货的风险,只是在国家出面后,这些货物要回来的可能性更大。
秦宣仁认为,在打击“灰色清关”问题上,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他说,“只要海关认真负责,可以从源头上遏止‘灰色清关的发生。”他认为,中国海关应对货运代理公司和报关代理公司开展整顿清理,并对一些明显有损中国利益的出口合同实行第一轮筛选。
前述业务员证实这一建议是可行的。她说,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海关查得非常严,“灰色清关”根本就出不去。她了解的多家公司,就是从那时开始告别“灰色清关”的。
“个人闯江湖的年代已经过去。”秦宣仁建议,将分散的小企业组建成股份制公司,由懂得外销、运输、核算的人牵头,其他的人入股,以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公司成员的优势。这样一来才能使“灰色清关”自然的成为历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