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阳 春
六月的祁连县城,多彩多姿;蓝天下,高耸的牛心山静谧、安详,白雪皑皑的山峰、毛茸茸的草原、黛绿色的森林、黄绿色拼图般的田野……与它遥望的卓尔山,袒露着赤色的风化叠褶的年轮,她的脚下流淌的八宝河波光粼粼……再远处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像伸开的一条条胳膊呵护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好一块风水宝地。
在整洁的办公室里,记者一面欣赏着窗外如画的美景,一面与刚下乡归来却倦容没退的县长更藏进入祁连发展的话题。说到祁连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位饱尝风霜的县长,眼里闪烁着智慧之光。
祁连是个典型的国土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资源富集,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天然聚宝盆”。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尤其以具有代表性的石棉、煤炭、铜铅锌等负有盛名,更拥有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也是保护最完整的原生态地区之一。面对特殊的县情,面对落后的现状,祁连县按照省委提出的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曾几何时,祁连经济也因为资源开发而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但散、乱、小无序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效益低下。进入新世纪,祁连人痛定思痛,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何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成为他们多年来苦苦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2006年,祁连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布局,敢于创新的胆识推动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建设规模选厂促进矿产资源整合,以矿产资源整合保障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为尽快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祁连县编制了《祁连县非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规划(2006—2010)》。通过整合,使矿产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变;通过整合,坚决杜绝乱采滥挖、以探代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现象;通过整合,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使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配置进一步优化;通过整合,使选矿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选矿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显著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整合,县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明显增长。
三年多的实践,思路终于变成现实:扎麻什、野牛沟地区2个年处理30万吨的选矿厂、10万吨锰选矿厂、210万吨铁选厂、默勒90万吨和海塔尔60万吨煤矿、石棉“西迁扩能”、鸿福宝玉石公司等重大项目在祁连安家落户,即将建成投入生产。其中,鸿福宝玉石公司正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并将成为祁连县第一个上市公司。
为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祁连县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已引进优势企业在县城附近动工建设祁连县农牧业生态工业园区,建成后可形成1万吨涵盖生肉制品、熟制品、副产品、生化制品、有机肥制品的高端牛羊肉精深加工、2000吨的洗净毛厂、3万吨的乳制品加工、2万吨精饲料加工、40万张牛羊蓝湿革加工、野生菌加工以及鹿产品加工的生产线,促进县域内所有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仅此一项工程,农牧业产值可达到4亿元。另外,野牛沟地区年处理30万吨的选矿厂今年8月18日举行投产点火仪式,也标志着祁连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系列举措,祁连工业开始向基地集中,企业开始向园区集中,实现集中建设,集优发展,整合效益开始显现。2008年,全县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11个,其中上亿元项目4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8亿元,是2006年的4.3倍;完成工业总产值2.79亿元,增长51%;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25%。有色金属选矿规模有望从原来的4万吨/年提升到60万吨/年,回采率由目前的不足60%提高到85%以上,选矿回收率可由目前的不足60%提升到80%以上,完成工业产值3.87亿元,年实现税收可达4265万元,将是整合前的13倍。
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祁连必将利用资源优势引领工业实现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