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阎娟荣 胡少维
2003年,各地区经济承接2002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尽管二季度受 到非典疫情冲击,各地区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向好的态势 并未改变,经济增长仍然在快行道上。根据对国际环境的研究、国家发展政策的判断以及各 区域的发展动态分析,2004年各地区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将会有 所加强,区域分工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仍在扩大,体制性障碍等因 素对区域合理分工、共同发展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2003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1.各地经济增幅普遍有所提高
虽受非典影响,但各地区经济快车依然高速前行,宏观经济保持稳中加快的增长态势, 经济增幅大都创近年新高。以2003年1月~9月统计数字为例,内蒙古GDP增长15.7%,江西 增长12%,河北增长11%,吉林增长10.8%,黑龙江增长10.1%。广东增长13%,增速为 近8年来同期最高水平。重庆市增长11.1%,是重庆直辖以来历年同期最高水平。天津市增 长14.2%,创近7年历史同期最高增幅。山西省增长12.3%,增幅是近10年来的同期最高 水平。山东省增长13.2%,为1996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此外,北京、河南、海南、宁夏 区、甘肃、湖北、陕西、贵州、辽宁、江苏、湖南等地区都有较大的增幅。
2.东部领先增长,地区差距仍在扩大
2003年,在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东部优势明显,增长领先,东西部增幅差距进一步 拉大。以工业增加值为例(月报口径),2003年1月~9月,东西部(这里的西部为国家西部 大开发界定的12省、市、自治区)增幅差距为4.4个百分点,与2002年12月的2.3和上年同 期的1.9个百分点相比,呈进一步拉大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地区增幅差别不大
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从各地区情况看,大多保持较高增幅,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9个省份,最高增幅是内蒙古的87.2%(不包括集体和城乡个人),最 低增幅为黑龙江的13.7%。投资对各地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含集体和个人),西部地区投资继续保持领 先增长态势,但各地带之间的增长差距在缩小。1月~9月,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39.4%,东部11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1%,中部8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各地区差异不大
随着新的消费热点的逐步形成,各地区商品零售市场稳中趋活。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收 入的逐步提高,以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家政服务、非义务教育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 各地区普遍增长较快,成为带动各地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品零售额2003年1月~9月江苏增长13.2%,湖南增长10.4%,海南增长9.5%, 此外,广西、北京、辽宁、宁夏、山西、重庆、甘肃、湖北、贵州等地区均保持了平稳增长 态势。
5.东部外贸比重增大,中部外贸增幅提高较多
从2003年1月~9月份各地进出口情况看,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均很高,东部为32.4 %,中部为28.3%,西部为34.5%,东部出口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比提高0.08个 百分点,中部占比下降0.14个百分点,西部占比上升0.06个百分点,东部出口是我国出口 的绝对主力。但从同比增幅提高看,中部地区提高较多,为18.2个百分点,高于东、西部( 分别为12.7和12.5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说明中部地区在注重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将更 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促进出口上。但进口格局略有不同,进口占比东西部均出现下降(分别为 0.14和0.16个百分点),而中部却出现上升(0.30个百分点),中部进口增幅(51.27 %)高于东(40.2%)西(32.9%)部,进口增幅同比提高幅度中部也高于东、西部。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 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 针,东北发展战略推出,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部地区农业比 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 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 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将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如何在新 的区域发展战略中真正实现东西互动、促进中部,使中部地区不至于落在后面,是区域发展 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地方封锁现象仍比较严重
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性障碍,就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 关系削弱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而难以做到资源的优 化配置及经济融合。由于政企分离的改革尚未完成,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的色彩过浓 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措施依然存在,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3.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不发达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 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缺乏吸引力,从而吸引外部资金的动能 不足。
不发达地区资金匮乏,采用先进技术十分困难。
另外,不发达地区的后发劣势也非常明显。市场已经被先行地区分割完毕,后发地区的 工业品进入市场要支付比先行地区高得多的交易成本。因此不发达地区正在陷入“积累资金 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 环之中,各种自然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使不发 达地区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弱。
在这种背景下,不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就成为一个问题,缩小地区差距就会面临比 较大的困难。
4.“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不少地方政府把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当作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 择,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5.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已经使地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集团而存在,意识到自己在与其 它集团关系中的利益和要求,应该自然产生集团认同意识、内聚性和组织性,从而自发走向 区域联合。但是现在,我们尚缺乏经济与政治相配套的的完整运作机制。
2004年地区经济发展展望
1.经济增幅有望稳中有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认为,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正在复苏,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 将为3.2%,2004年可达4.1%。国际环境有望进一步趋好。
从国内环境、政策看,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推进,特别 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将给国企注 入新的活力,对外商而言,意味着将来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到中国投资,预计外商直接投资 和并购活动保持活跃,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三中全会还表明要改变国企垄断重要行 业的现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 ”。这些举动一旦落实,将意味着中国的民营经济将出现新一波爆炸性增长。各种因素共同 作用,有望推动我国经济继续攀升。
从各地区情况看,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的内在活力在增强,自主性增长因素在 增多,社会各方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坚强信心和决心,企业景气逐步回升,消费者信心也比 较足,维持了良好的社会预期,形成了加快发展经济的良好氛围。综合各地区的情况分析, 预计2004年各地区经济增长有望稳中有升。从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由于民营经济活跃,占 比重较大,增幅将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幅稳中略升。
2.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幅,增大了2004年投资增长的基数,估计较2003年增幅会 有一定下降,但2004年投资增长仍有不少有利因素:
一是经济自主增长基础基本形成;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调动社会 投资积极性;三是投资主体结构初步改善;四是各地城市化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 盛;五是各地投资冲动仍比较强烈。
预计2004年各地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比较高的增幅,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 距缩小,西部以大项目投资带动为主,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将逐步活跃,占比提高。
3.消费需求增幅提高
2004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将继续成为部分相对富裕家庭 追逐的目标,其他消费热点在2004年也将继续保持。总体上看,大多数地区2004年消费需求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有所提高。从三大地带看,东部略高,中西部略低,但差距不 大。
4.东部外贸增长将快于中西部
2004年,尽管世界经济前景看好,外部环境对我国出口仍比较有利,总体上讲我国出口 形势不错。但是从区域分析,东部地区外贸出口增幅将会高于中西部。原因一是东部发达地 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相对较高,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较强;二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相对较 高,抵御外贸倾销等外贸壁垒的经验和能力相对较佳;三是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做出的重大调 整,可能会对外贸增长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因素对中西部的影响将大于东部。和西 部相比,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结构多元化,地方财政相对宽裕,因退税率调整产生的影响将 小于西部。综合考虑,预计2004年外贸出口增幅将呈现东部领先的局面,中西部地区出口增 长保持高增幅有一定难度。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一要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二要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三要做好大 区域发展规划;四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五要对不发达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六要加强不发达 地区的智力投入;七要寻求“点”突破;八要传统产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