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政府办公建筑的不同设计思路

时间:2024-05-04

熊汉武 刘晶

摘要:一次合格的政府办公建筑的设计既要使其担负起一个城市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角色,使其归于城市,成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显示其作为政府办公建筑所应有的张力,蒸腾出自己的个性空间。

关键词:政府办公建筑;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2-0134-03

前言

一提到政府办公建筑,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对称、封闭、大台阶,没有变化,千篇一律。由于各种因素,这些符号化的特征已成为这类建筑所特有的标志,短期内可以无法形成全面改观。但正如特里法雷尔所认为的,建筑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它具有丰富的综合功能,它总是处在特定的“都市场所”之中,是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事物。而作为政府办公建筑所担负的综合功能更加不言自喻。一个合格的政府办公建筑既要使其担负起一个城市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角色,使其归于城市,成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显示其作为政府办公建筑所应有的张力,蒸腾出自己的个性空间。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江岸区政府、硚口区政府、汉阳区政府和江夏区政府办公楼四项个案设计的比较,以表达我们对于政府办公建筑在表现其城市属性和自身建筑属性的原则之下所遵循的不同设计思路。

1.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话与融合

武汉市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位于汉口沿江大道,面朝江滩公园,俯瞰长江,总建筑面积26154m2,是一幢集办公、会议于一体的现代化办公建筑。较之全国新区行政中心建设雨后春笋般蓬勃之势,武汉市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项目有其特殊性——项目位于武汉市老城区内,场地有限;用地紧邻长江,将成为沿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口江滩公园经过多年的改造,目前已成为武汉市民游乐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城市性特征十分明显。汉口沿江大道曾为外国租界所在地,至今保存了大量的租界建筑,万国建筑街头博物馆已经成为汉口沿江大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公共开放的江滩公园和沿江大道一侧整齐而富有特色的城市界面共同构成了该项目的“都市场所”。设计如何使建筑空间與城市空间相融合,又如何充分体现政府办公建筑特色成为本案设计的重点。

在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同样设计了一处前广场。广场尺度与建筑体量十分协调,实现了沿江大道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平稳过渡,让建筑与城市道路的关系更为融洽。广场空间与江滩城市开放空间对望,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话。

广场的意义除了表达空和开放的概念,同样是对建筑实体的烘托与修饰。广场之于建筑的意义在于:在沿江大道一侧拥挤的城市界面中界定了一处建筑空间,赋予了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最原始的权利空间特性。本案中广场的设计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话与融合。

江岸区政府机关综合楼项目因其处于沿江大道一侧城市界面,建筑高度及建筑轮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人手,建筑主体设计为12层;建筑顶部神韵暗合沿江一线租界建筑风貌;细致的线脚处理丰富了建筑轮廓,强化了材料质感,刻画出政府办公的严谨与稳重。租界建筑群面朝长江,宏伟壮丽。本案外墙设计采用花岗石干挂,建筑血统一脉相承,实现了沿江大道城市界面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是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进一步融合。

2.硚区政府机关办公楼——集约型建筑布局与周边生态均衡性思考

如果说设计是面向现实的存在,那么建筑设计所面向的现实的存在首先是环境,具体到建筑形体如何布局也便取决于此。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注重建筑自身的尺度设计,才能使建筑与其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场地生态。在硚口区政府机关办公楼项目中,我们就充分考虑用地周边环境,确定了“集约型建筑布局与生态均衡性”的设计思路。

武汉市硚口区行政中心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沿江大道,紧邻汉江,用地属开发新区,周边建筑较少,项目地上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左右,由办公楼、会议中心、政务中心三大部分组成。

本案设计中以节约土地为前提,把节约出来的用地作为城市绿化森林,采用集约型建筑布局以取得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并存、相得益彰,同时形成了从自然环境到办公空间的过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彰显硚口区建设生态型新区的指导思想,展示新区“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这种“留地与民”和“绿色生态”的设计思想,在当时国内行政中心的设计中还是不多见的。

办公主楼坐北朝南,西侧后退沿河大道约12米形成大面积的沿河绿地,保证了沿河大道一侧城市绿地景观的延续性,实现了建筑体量与河岸生态的友好过渡;南侧为行政中心主人口广场,开阔的主入口广场呼应场地南侧的城市绿化森林。广场的设计模糊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绿地空间的界限,使建筑、广场与城市绿化森林融为一体。充沛的阳光、绿色的植被,硬质的广场等元素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外部空间环境。室外的水景、对岸的汉水公园、南面的城市森林、建筑内部的庭院绿化等不同层次的景观绿化共同实现了建筑与场地生态的均衡。

如果说建筑的融入让场地更加生态,那么建筑在城市中的活力也便体现于此。

3.汉阳区政府机关办公楼——顺势而为。不拘一格

无论集中式政府办公楼或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中,建筑往往选择“中轴对称”和“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以彰显其庄重与严谨。但是我们评判一项设计的好坏并非孤立地看待建筑的存在,建筑周边特定的场地、人文、环境都会纳入我们的审美,也就是建筑所处的“都市场所”已经是建筑之所以成为场地灵魂不可获缺的一个元素。

汉阳区政府机关办公楼项目总建筑面积37051m2,基地形状呈五边形,北侧为墨水湖北路和规划中的城市绿化广场,西面是芳草路,基地南侧面向墨水湖及规划中的滨水公园。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打破常规的行政办公建筑的布局方式,设计以其所处“城市场所”为根本出发点,总平面布局充分考虑城市道路与景观空间,采取主裙楼分离式布局。十二层高的行政主楼位于基地南侧,建筑呈弧线形展开,形成面向东南的空间围合之势,呼应基地东南侧城市自然水体景观,形象整体、舒展,富有气势,获得了最佳办公景观朝向的同时建筑自身也成为滨湖地区的一个视觉中心点,是为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呼应与融合。裙楼呼应城市道路南北向布局,以会议中心为主,两侧布置后勤服务中心与行政中心。

主楼基于城市自然景观的东南向偏转使其与裙楼共同围合形成内院。顺势而为、不拘一格的建筑空间布局巧妙处理了建筑与城市景观以及建筑群体在功能和交通上的关系,使建筑和城市景观共同构成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基于城市的设计思路,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与其所处“都市场所”的呼应,同时也体现在建筑对于地域文化的承载与表达。汉阳自汉末以来即为观景胜地,湖汊遍布,风景优美,而以月湖为最胜。汉阳区政府机关办公楼造型设计取意月湖胜景中“月”之意境,主立面刻画“弯月”造型,微波倒影月华之态,尽显明月燎原之势,意在表达汉阳水土的诗意与灵性。

4.江夏区机关行政综合楼——“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理性营造

建筑,不仅是作为一种基于现实的形式而存在,也是一种以空间营造为途径来直观反应特定行为性质的表达方式。比如传统围合的机关大院反应了传统政府办公空间的独立性与私密性;比如开阔大气的市民广场展示了现代政府办公建筑的城市性,塑造了庄重严谨的政府形象。而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并不是尺度越为巨大的市政广场越能体现场所的市民性和公共性,而在于广场空间的尺度与主体建筑的关系;并不是越为高大的办公楼越能体现出行政办公建筑的形象和气势,而在于办公空间使用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江夏区机关行政综合楼项目用地位于新区,地势平坦开阔,呈矩形,总建筑面积28879.60m2,是區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直相关部门及人民团体等42个单位进行办公和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案设计采用分散的园林式布局方式,以适宜人的尺度进行整体设计,各建筑之间围合成大小各异的绿化园林空间。主体建筑位于场地核心位置,面向文化路布置。该种布置方式充分考虑了文化路一侧经济开发区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要求。在用地较为宽裕,周边外部空间开阔的条件下,主楼最高也仅设计为六层。六层的主体高度谦虚而内敛,与周边开阔的环境相协调,同时六层的建筑高度也削弱了建筑体量对于主人口广场的压迫感,提高了广场舒适度。宜人的建筑体量与空间尺度使主入口广场真正成为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使政府办公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特征更加明显,展示了政府办公亲切为民的谦逊姿态。建筑立面设计放弃了传统的柱式手法,采取现代的几何窗格。简洁细腻的立面处理符合现代办公建筑的特征,是对政府办公建筑权利美学的削弱,是对政府办公勤政为民职能性的强化。建筑体量与广场空间关系的把握是为本案“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性内核。

结合建筑空间总平面布局,建筑平面引入“园林”的空间设计理念,在营造外部空间的同时营造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底层园林庭院为办公人员提供了舒适宜人的交流空间。公共辅助用房和交通空间位于中部,办公用房围绕庭院布置,提高公共辅助用房使用率。办公用房采用内廊和单廊不同的平面形式。单廊走道宽度为2.2米,办公用房视线开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内廊走道宽度为3.0米,在内廊中间部位设计一处开敞空间,弥补了内廊格局中光线不足的缺点,削弱了内廊空间的封闭感,提供内部交流空间。相对独立的园林化办公空间的营造是为本案“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性内核。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对公共空间和办公空间的人性化处理,弱化常规设计中建筑的强势主导地位,而把“人”作为设计的核心主体来对待,以此体现出新时代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关于以上案例设计思路的交流仅仅作为我们创作过程中的一点总结。建筑设计特别是作为政府办公建筑的设计,不论是从城市空间的维度切入,还是从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进行营造,都需要把握一个平衡,以使建筑生于城市,立于城市,归于城市而活跃于城市。虽然有一些传统的共性特征,在我们的这一系列设计中也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希望在每一次的设计中,都能根据用地特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同时能够反映政府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主张是:好的建筑并不一定要成为艺术品,但是好的建筑一定是基于现实的存在,是要根据项目的设计条件去量身定做。如果说作品的好坏没有评判,但是基于既已存在的设计条件,我们试图从一名建筑师的角度去寻找一条最好的解决途径,这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贯穿在我们设计的始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