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毕帆
·面对职场与现实,要尽快成熟起来。相信我,“我还小”永远不该成为退缩的借口
·即将到来的未来不再有互联网行业,但所有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千差万别。不要用准备考研的勤奋,来掩饰在择业上的懒惰
·抱怨就是“嘴上虽不服,心里已认输”
·小孩子才光说不干,成年人知道行胜于言。马上去做,无论如何选择,行动都是最有效的检验手段
·从起步到飞跃,万中挑一,成为职场one pick!
·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是人生的一步重要转折
“很多时候,你对其他专业/大学/城市的所谓喜欢,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这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因为很多人都在抱怨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也许是因为父母意志,也许是因为错误认知,也许是因为专业调剂,对专业的不满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在每一届学生当中蔓延。
于是,我们常常会听到:“如果,我当时去了××专业/学校/城市,就好了……”
可事实的真相却是,你现在认为的好专业,只是因为你还没去,因为你还不了解。一旦你深入了解了它,你或许会产生更多的抱怨。对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一旦我们尝试转换视角,观察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另外,这句“经典抱怨”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人性的懒惰,因为这个焦虑背后的前提是:
专业的方向是确定而缺乏弹性的,知识的学习是短期而非长期的,一旦“我”失去了现在的学习机会,我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如果我选到了一个更满意/更喜欢/更火的专业,我就一定可以过上幸福/有前途/我喜欢的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把自己未来所有的发展,寄托在一次专业的选择上,并且认为只要选择正确,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那就只能“呵呵”了。
错误前提下的问题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所以我们先来解构一下这个前提: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千差万别。
如果你觉得只要选择了一个所谓“好专业”就能如何如何,只要看一下同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就可以了。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同学,毕业时的去向也是千差万别的,且不说同一个专业之内必然存在的先后排名导致的去向不同,对同一个专业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选择的多样化,而选择的多样也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削尖了脑袋,挤进了所谓“最火最好”的专业,我们依然需要在专业中努力争取上游,依然要在未来的选择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所谓的“火”或者“好”,还依然如此重要吗?
当下是学习型社会,学校的学习只是开始,文凭只是门槛,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起跑线之前的准备,之后的学习、锻炼和成长,才是人生赛道上的轨迹。反过来说,无论我们在专业上的起点有多好,我们都无法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生活,无论一开始选择了什么专业,奋斗的压力都不会小。
当然,是否存在真的“不好”的专业呢?其实也是有的,这就是“不合适”的专业。
我们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喜欢和不擅长:不喜欢,调整一下心态,转换一下方式,甚至同时兼顾两个专业,都还有可能;而不擅长,则说明这件事情、这个专业你的确做不好,那么这个时候,只能尽早和你的专业说再见了。二者判断的标准,都是在认真学习的前提下,你能否从本专业“顺利毕业”。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本科和研究生学生毕业率也逐渐降低,能否顺利毕业反倒是大家在专业选择上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否则,仅是毕业的压力或者退学的恐惧,就足以让一个人陷入长期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负面的连锁反应。
所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拥有比专业火不火更重要的优先级。
小结:
1.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学生日后能否长期良性发展的决定性而言,所谓专业好坏的选择,仍旧属于“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如果你真的有擅长或者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转专业、考研换专业或者毕业直接从事相关工作,只要原专业能顺利毕业,专业的选择本身至少不会成为发展的阻力,反而让你有可能成为“跨界人才”;
3.马上去做,无论如何选择,行动都是最有效的检验手段。
针对“应届生要不要去创业企业”这个问题的回应,是给到准备去往一、二线城市同学的加餐。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创业企业是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我们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创业企业”。仔细查了一下似乎没有明确定义。“独角兽企业”倒是有一个定义可以参考,是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所谓“创业企业”当然是民企,然后又有至少以下3个特征:
第一,高成长性和高风险并存。可能一年有数倍乃至十数倍增长,也可能熬不过一年。
第二,经营模式特别是盈利模式尚不稳定。企业经营资金依靠投资人的投入。这决定了员工薪酬水平往往不会很高,但有可能拿到期权。
第三,创始人对企业的影响大到无极限。甚至创始人或创始团队的竞争力就等于企业的竞争力。如果创始人作出正确决策就能够带领企业快速成长,反之,如果决策失误,在企业内部则很难有纠错的可能。
了解了以上特征之后,我再来回答应届生要不要去创业企业这个问题。实际上,年轻人承担风险的能力是最高的,失败了还可以重来。以北上广深为例,如果依靠四平八稳的工作晋升,在不“啃老”的前提下,仅“买房立足”一项就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门槛。如果机会合适,的确还不如拼一把。但是,我们也认为,适合去创业公司的同学实际上非常少。因为找到合适机会的前提,是你要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创始人,而不仅仅是对业务的判断。比如有这样的朋友,当年读大学时在一家小培训机构做奥数老师,甚至毕业了也没去什么大企业,而是坚定地认为培训机构的创始人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出色的能力,跟着他干不会错。这位创始人的名字叫张邦鑫,他创办的培训机构叫学而思,也就是现在在美国上市的“好未来”。那位朋友作为创始团队的成员,也已经实现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所以,再次重申一下对于“应届生要不要去创业企业”这个问题的回应:如果你确信创业者是值得跟随的,那就大胆地去吧。如果你不确信,那就坚决不要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