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冲破困局

时间:2024-05-04

Jenny

在大城市,人际交往逐渐变得理性化。交谈无力、交往障碍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

2016年春节,张明再次被催婚击中。这一次,他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可能真的“被剩下”了:36年来,还未有过像样的恋爱经历,更别提结婚对象了。

张明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根本没有周末。在他印象中,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在立业前结婚。作为程序员的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我能在5分钟内滔滔不绝地跟你聊我的设计理念,但总也找不到话题去跟异性聊天,总不能也聊编程吧?”张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自己干脆断了谈恋爱的心思,一心扑在公司工作上。

张明的情况称得上是一二线城市一些大龄未婚青年的一个代表。《中国人口和社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从1.98亿上升到2亿,其中适龄未婚比例在一二线城市更呈现出飞速上涨的特点,如广东15~35岁未婚人口比例已经达46%。

“我们的大部分客户属于大龄未婚青年,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婚恋网站世纪佳缘广州服务经理王微看来,缺乏充分、活跃的社交关系让一些人无法摆脱“心灵孤岛”,不会与人交谈成为不少大龄青年单身的原因之一。

交谈,本是一项基本的社交技能,长期以来,却成了困扰许多人的难题。

不会交谈

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到珠江新城的地铁3号线上,张明坐1站的时间需要10分钟,因为他每天上班要同2000多人“竞争”才能挤上地铁。地铁车厢里同样拥挤,距离近得犹如人们在“交头接耳”。为避免尴尬,张明与所有人一样,站稳抓牢后的第一件事基本就是掏出手机。

在张明看来,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有序而封闭的生活:总有加不完的班,早9点晚10点的工作将他拴牢在家与公司两点一线上。

因为从事的工种,他在工作上接触到的异性不多。除了编程,他几乎没有工夫去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在与异性交往时“不知道聊什么”,成了他的一大困惑。在几次交往受挫之后,他承认自己“不够幽默”“有点乏味”,由此开始失去自信。

据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关于社交障碍,占比最多的受访者(44.1%)认为“找不到共同话题”,其次是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39.8%)。受访者的其他社交困境和障碍还包括怕打扰他人(33.7%)、缺乏幽默感(31.8%)、羞于展示自己的长处(30.0%)、习惯以自我为中心(19.2%)、总担心他人有敌意(13.4%)等。

世纪佳缘CEO吴琳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总结出此类人群的三点通病:自我意识较强,挑剔他人;性格内向,无法推动话题;过于莽撞,不经意间得罪对方。”

生活环境也是造成交谈障碍的一个原因。“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既遇到了独生子女政策,又迎来了互联网大发展时代。

“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大多数‘80后客户是独生子女。”吴琳光说,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很早就被父母告知“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长大后,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难以开口跟陌生人说话的人。

“90后”李诗欣也是独生子女,她对此感受颇深。“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泡在网上,是见不到陌生人的,就是所谓的‘御宅族吧。”她说,她童年最熟悉的朋友除了同学就是“网友”。

独生子女政策加上网络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宅”在家里,现实社会结识陌生人的机会不多。“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面对面表达能力的退化,不太会使用长句子和精确词汇表达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这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

无功利不交往

李佳妮是一名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她性格活泼开朗,不存在交际障碍,可她的问题在于“不想交谈”。

2011年,她进入一家金融机构上班,月入过万,衣食无忧。父母不断催促她早点恋爱结婚,她却总以打太极的方式推脱开。

“金融机构本来工作压力就大,每天加班,有时周末也不能休息,根本没时间谈恋爱。再加上周围的同事也都单着,就不再着急了。”她说。

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每逢不加班的周末,她都在和亲戚朋友推荐的人相亲,但都没有结果。

她的结论是理想中的结婚对象太难找了。“我硕士毕业,已经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子,我理想中的结婚对象至少要‘门当户对。”

“但大部分都不是很满意。所以,我越来越厌倦相亲了。”李佳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在中国传统的主流婚恋模式“相亲”中,交往加进了功利元素。

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他的研究中总结出一套“相称婚配”理论。他认为,“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成亲。尽管有时不相称婚配也很重要。”

在他看来,一个有效率的婚恋市场也遵循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利益最大化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加里的理论实质上就是中国过去所说的“门当户对”:很多时候,相亲的前提要建立在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虽然有点难以接受,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有房有车成了男女成功交往的保障之一。”王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社会转型伴生品

不会交谈和功利性强,让数量不少的城市适婚白领陷入“交谈无力”的沼泽,导致结婚难的尴尬。

在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肖富群看来,这种大龄未婚现象背后,具有社会原因。

“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他们较长时间的求学、频繁的流动以及繁忙的工作,推迟和挤占了他们的婚恋时间;个人内化的社会择偶标准,缩小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某些滑坡,让他们在婚恋中过于谨慎甚至心存畏惧。”肖富群认为。

社会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兴周认为,这是社会转型的伴生品。

当大家都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温饱、住房的问题自然是主要的。而现在到了相对富裕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实现,问题也就变了:隐藏的城市病、工业病、心理病显现出来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中国正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王兴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大城市,人际交往逐渐变得理性化。交谈无力、交往障碍是社会进步阶段性的‘副产品。”

社交悖论

针对“80后”大龄未婚青年群体和“90后”新兴群体,市场上流行起了交友软件。

对此,王微这样评价,“太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在她看来,就算在交友软件上聊得再好,双方总要见面的。

王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的用户也可以在上面搭讪、表示好感,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而吴琳光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性格内向的人在社交工具上往往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总是表现出“交谈困难”。

在泡学网活动总监可豪看来,这是由于表达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表达差异。

“线上的社交成本几乎为零,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塑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长得什么样;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会自我设限,或者不自信,表达自然就受到了抑制。”他说。

关于社交悖论产生的原因,新媒体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农郁认为,在陌生人社会,社交媒体给社会个体带来了新的社交体验。匿名社交实际上是一种角色互动,个体的身份是“自定义的”,这个社交空间不受习俗和契约等限制。

在她看来,“我们可以在社交工具里说任何我们想说的话,没有限制。因此,交谈在线上线下会变得很不同,甚至是相悖的。”

但是,这种没限制是不是就意味着没责任呢?这种没责任的沟通,又会带来什么呢?在面对面的实名沟通交流需要承担责任时,会不会就是一片尴尬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