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比较各国金融体系可以发现,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通常具有更加强烈的政府干预倾向,而在(资本)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银行导向和市场导向各有优缺点,前者通常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工具,而后者则是全球领先国家的根本特征。
当然,这里也不存在绝对的市场化体制和政府干预体制。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转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各国政府都对金融体系实施着严格的监管,而且,在不同时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不同。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金融自由化之前,美国一直对银行存款利率实施上限管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又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采取了限制性措施(沃尔克规则),甚至讨论过要对两家从事证券化业务的政府发起机构(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GSE)实施国有化。
政府干预体制的极端是“金融压制”(financial repression)(麦金农和肖,1973)。所谓金融压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人为地将利率压低在通货膨胀率以下,并通过高额准备金率等手段实施人为的信贷配给,以支持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或者为政府的赤字融资。但是,这种做法产生了两个相互激化的负面效应:第一,既定的储蓄被分配到了低效率的項目上,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第二,低利率压制了储蓄意愿,从而限制了储蓄/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增长。
如果说金融压制产生了完全的负面效应,那么,“金融约束”(financial restraint)(Hellmann, Murdock and Stiglitz,1997)就是好的政府干预体制了。在金融约束体制中,政府通过限制竞争和产业政策,克服竞争性市场的缺陷,创造“租金”,从而诱导民间部门增加在纯粹竞争市场中可能供给不足的商品和服务。金融约束有3个不同于金融压制的地方:第一,在金融约束环境下,政府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而非自身获得租金;第二,金融约束虽然也实施利率管制,但是,利率水平大体保持在通货膨胀率之上,从而使实际利率为正,有助于激励储蓄;第三,以麦金农定义的指标——M2/GDP来描述金融深化,那么金融约束是促进而非阻碍了金融深化。虽然金融约束促进了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但该理论的作者们也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政府的干预应该逐步淡出。
从银行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历史看,银行导向与政府干预是天然的配对,而市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化的机制。比较各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导向往往是领先国家的金融体系特征,而后发国家选择的都是银行导向。这种关系意味着,简单地在某个时点上比较银行导向和市场导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需要从经济发展的纵向时间轴上研究两者的优劣。此外,更为关键的是,金融体系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结构无法脱离社会经济的基本发展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