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翁晟
存在银行的存款也会不翼而飞,今年年初浙江省近亿元银行存款丢失案件的曝光再次将银行存款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而该案件的发生并非个案,近几年我国已发生过数起类似的银行存款丢失案件。面对这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储户需要有理性的存款观念,要认识到贴息贷款的高风险性,不能被高额收益所诱惑,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保护以及在办理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不偏听偏信,谨慎操作;另一方面,银行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监管,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刚进入2015年新年,发生在浙江省的一起近亿元储户银行存款丢失案震惊了全国。在央视也参与报道后,关于银行存款是否安全,如果存款丢失该如何问责的问题引发了全国热议。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最传统的理财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而现在,连存在银行的存款都会丢失。这不是小事,甚至会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针对银行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此案件发生于2013年,在2014年2月储户发现存款丢失后报案,并于2015年年初宣告侦破后才曝光。案件共涉及被盗储户42名,被盗资金9505万元,追回赃款5000万元,余下4000余万元由银行向投资者先行垫付。
虽然赃款已经部分追回,在媒体介入下,银行也采取先行垫付的方式避免了客户损失,但是这起存款丢失案还是值得我们深究。
1 存款丢失原因分析
本案件中,42名储户基本都是外地储户,案件中的存款业务也是在中间人的介绍下进行的所谓“贴息存款”业务。
何为贴息存款?实际上,这是最近几年来业内人士对一类理财模式的统称,银行并没有此项业务。具体讲,就是由“存款+贴息”两部分组成的一种模式。客户首先去指定的银行分支机构存款,一般期限为1年,并且向中介人承诺1年里不进行支取,中介人在存款当天就一次性给予一笔所谓的贴息,一般在2%~13%。而储户在存款到期后还可以在银行领取正常存款所得的利息。所以,这类存款对于储户来说很有吸引力。同样是在银行存1年,“利息+贴息”所获得的收入可能是银行正常存款所获利息收益的1倍甚至几倍。
那么,既然都是存款,为何会有人那么好心自掏腰包为客户补贴利息呢?这就不得不对贴息存款的种类及其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对贴息存款进行细分,就会发现,贴息存款一般分为阳光贴息存款和非阳光贴息存款两种。
由于最近几年银行存贷比考核指标比较高,每一笔贷款放出都需要拉入对应比例的存款,才能满足存贷比要求,否则银行存款不足,客户只能排队。因此就出现了阳光贴息存款这一灰色行业。贷款企业或个人为了能尽早拿到贷款,愿意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给予贴息,由银行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中间人负责寻找储户,存入指定的银行分支机构。对于银行来说,因为该贷款客户拉入了一笔存款,也就能顺利放一笔贷款给他;对于贷款客户来说,贴息就是他付出的额外的贷款成本;对于涉及的中间人、银行工作人员和储户来说,三者可对贷款客户支付的贴息进行分配,一般大部分给储户,余下的由银行工作人员和中间人均分。此类业务的风险在于,一旦储户拿到贴息之后马上转走存款,对于银行来说,这笔存款只存放短暂的时间,也就不会轻易放款给贷款企业;对于贷款企业来说,支付了一年的贴息,但是仍不能顺利获得贷款,将面临一定损失。所以一般贴息存款都会与储户约定不能中途转账,甚至采取多种方式防止储户转账,如不允许储户开通网银、短信等快捷转账方式,并让储户存款后办理存款冻结保证金手续,银行冻结这笔存款,开具的保证金单据由中间人保管或者是租用银行保险箱保管等。对于储户来说,阳光贴息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不能中途将存款转走,但是可以查询存款余额,而且一般中间人也会允许储户存定期,但相对的贴息利率也不高,一般在2%~3%。
非阳光贴息存款与阳光贴息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非阳光贴息存款一般要求存活期,而且中间除了不能转账外,还不允许查询,但是给予客户的贴息很高,一般在10%以上。业内人士都知道,非阳光贴息存款存进银行后会立即被转走,一般是转借款给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无法从银行正常取得贷款的。一般来说,银行在这方面的内控是比较严格的。因此,非阳光贴息存款通常都存在内外勾结的情况,采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本案件就是秘密转走储户存款的例证。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故意操作转账交易,诱骗不了解银行流程的储户多输一遍密码,储户以为是正常交易,却没想到钱就这样被转走了。同样地,在以往案件里,还出现过银行员工在给储户办理存款的同时秘密给储户开通网银和U盾,诱骗储户输入有效密码激活网银并修改密码,当储户办理完存款离开后,银行员工马上通过网银和U盾划走客户资金。也有的案件中,是通过诱骗储户签字办理存单抵押贷款,套出资金。
非阳光贴息收益虽然高,但是其风险极大而且存在着银行内外勾结的风险,其最典型特征就是不允许查询,要求客户存活期。而阳光贴息给的收益相对低,风险也小一些,本质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存款,只是不能中间提取,但是储户可以查询。在中国老百姓眼里,银行的信用度极高,因此也就有很多中介机构参与存款贴息业务。例如最近几年有很多中小理财公司通过发放传单、电话营销等方式拉拢普通客户参与贴息存款,参与的客户数量很多,银行方面一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严格查处。
2 银行是否有责
存款丢失后,银行是否有责任?这是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存在争论较多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储户之所以办理所谓的贴息存款,未必不知道这比平常高得多的利息是有风险的(例如本案中的非阳光贴息,存款利息高达11%~13%,而银行正常的存款利息还不到4%),但是在高收益的利诱下,储户又认为钱存在银行,一旦丢失银行会负责,才办理了贴息存款。但事实上,之前的案例表明,存款丢失后,银行是否承担责任还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储户认为的“存款丢失银行会承担责任”那么简单。
一类情况是:银行本身无责,是不良中介人盗用存款,或者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导致存款丢失。这类情况中,银行一般认为是由于储户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导致存款丢失,银行是无责的。目前,此类案件多是储户银行卡密码被盗,卡片信息被复制导致银行存款不翼而飞。
另一类情况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与银行外人员勾结,盗用客户资金。这类情况更加防不胜防,也是最近几年存款丢失案高发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发生时,有些银行并不是积极主动担责,而是将责任完全推脱到银行工作人员身上,认为是其个人问题,银行无责。但是对于储户来说,银行工作人员就是代表银行来办理业务,所以储户和银行双方对簿公堂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2008年,储户张某将900万元存入某行江苏扬中支行,到期后却发现存款被银行营业部主任何某转走,用于偿还其个人债务,储户因此将该银行告上法庭。经过长达6年的诉讼,2014年,二审法院认定银行无过失,为个人责任,不用承担赔偿义务。此案中,何某采取伪造银行公章的方式蒙骗储户,但储户实际上不具备辨别银行公章真伪的能力。何某当初办理业务时已经被银行开除,正在银行办理手续,但是还是穿着银行制服在银行内上班,储户也无从判别。同类型案例有很多,有些还在法院二审。而前述案例里42名丢失存款的储户得到银行方的主动垫付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银行存款丢失的原因各不相同,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法院判决银行是否有责还是根据综合情况判断,例如储户是否丢失关键信息和资料导致存款被盗、银行有无按照规章办事、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等,真正判属银行有责的案例其实比较少。
3 储户如何保护存款
3.1 理性存款
在诸多存款丢失的案例中,有很多都与贴息存款有关,而通过正常途径办理的存款很少有出现丢失的情况。因此,拒绝高息诱惑,抵制不良理财方式对于储户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应购买各类合法的理财产品而不要参与看似无风险的贴息存款。
3.2 谨慎操作
由于目前发生的存款丢失案件多是以银行工作人员甚至是支行行长级别内外勾结引发,因此,储户在银行办理任何操作都要留心,非常规的业务要多咨询几位银行工作人员,不要听信一人,特别是委托理财业务,办理时要格外小心。
3.3信息保护
储户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例如一些关键信息,包括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密码、银行卡和存折原件、网银密码、信用卡背面后三位CVV2码等。在外使用银行卡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自己的卡片信息被复制,一旦发现存款丢失立即报警并取证。
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如果不是涉及个人信息丢失和贴息存款等,存款在银行还是比较安全的,银行的内控机制还是有效的。需要提醒储户的是,不要因贪图便宜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媒体报道的一些存款丢失案例中的具体细节也值得储户仔细研究并引以为戒,以免发生类似的风险事件。
收稿日期:2015-03-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