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精覃思:彰显核心素养的文化图腾

时间:2024-05-04

卜骥

专精覃思,即精心专研,深入思考之意,见于《三辅黄图·阁》与《北齐书·冯伟传》。数学课强调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就是彰显核心素养的文化图腾,我们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使其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

一、让学生爱上思维:打造有温度的思维场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思维的源头,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维持学生良好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思维健康发展。

1.以情激思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學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大多以教师的情感为原动力,一旦教师和学生在友爱交流中架起信任的桥梁,情感和智慧的交流便洋溢于教学之中。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前,笔者与学生做了个游戏:拿两根绳子,一根直的,一根弯曲的,让学生猜哪根长。从而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转化的方法。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全班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参与,更好地激发了思维的积极性。

2.以法诱思

在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学生一脸迷惘、对问题不知所措的神情,其实这是学生出现了思维盲点。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不畅时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思维走入迷谷时,为其指点迷津,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寻找恰当的时机给予巧拨妙点,使其思维“柳暗花明”。

例如:一列火车从相距120千米的A地到B地,车上有一只蜜蜂在车厢里来回匀速飞行。火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假设蜜蜂每小时飞行8千米。火车到站了,蜜蜂停下来了,中间蜜蜂没停下,问蜜蜂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对于如何找出该题突破口,学生缺乏信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1)请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基本等量关系;(2)题目中哪句最关键?你是怎么理解的?(3)蜜蜂的飞行距离和什么有关?怎么求蜜蜂的飞行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求索中,找到了蜜蜂的飞行时间就是火车的行驶时间,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急于探索、解决疑难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呈现了活力,提高了效益。

二、让学生学会思维:打造有问题的思维场

根据儿童认知心理特点,问题是激发儿童学习动机的强有力的刺激物。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实践证明,课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操作让学生来,重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不失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1.表述过程,激活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例如:有两堆煤,甲堆煤的重量占总重量的38%,现在从甲堆中运走70吨,从乙堆中运走142吨,这时甲堆煤比乙堆少4.8吨。这两堆煤原来共重多少吨?

此类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需要综合分析。抓住文中关键句剖析,在审题、析题的过程中重新梳理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如从“甲堆的重量占总重量的38%”中可以推出乙堆占总重量的62%,还可推出乙堆比甲堆多出总量的24%,进而可推出乙堆煤比甲堆煤多(142+4.8-70)吨,从而得出两堆煤共重:(142+4.8-70)÷(1-38%-38%)吨,问题得以化解。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与障碍点,这样才能找出“症结”并得以剖析化解,使存在差异的学生都得到相应训练和提高。

2.置疑引辩,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给学生创造自由争辩的机会,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计算870÷3时,有位学生算得的结果是870÷3=281。理由是最后的余数比3小,且余数为0。笔者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争辩。通过讨论,得知该学生对计算法则中“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缺乏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每次”理解得不透彻。找到了病因,纠错也就有了针对性,从而得出870÷3=290。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表述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

3.论理细析,拓展思维

无论是规律性知识,还是一题多解题目,都是训练学生表述能力的好材料。其训练过程一般为:提供例子(观察、操作、演算、表述)—发现规律(方法)—消化巩固(质疑、归纳)。

例如:某车间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在前3小时就完成了45%。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分析题意、讨论解法,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归一法:(1)1200×(1-45%)÷(1200×45%÷3)+3

(2)1200÷(1200×45%÷3)

倍比法:(1)3×[(1-45%)÷45%]+3

(2)3×(1÷45%)

对应法:根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

(1)1÷(45%÷3)

(2)3÷45%

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给其他同学,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同步发展。而且,语言训练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创意地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创造愤悱的心境,使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解答问题。

三、让学生灵动思维:打造有深度的思维场

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优化思维训练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会学乃至善学、创学。

1.给知识找找“根”,让思维有根基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训练与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基础。教师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徐科磊老师在新授《多边形的面积》时,十分重视为知识找根。他介绍说,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研究是后续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研究的基础(或者说“根”),教材亦有意识地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将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探索。回到平行四边形,将其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过程又成功地让知识链的环节多了一环,回到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中,两者的面积刚开始是通过测量其占據多少个“格子”来进行的。这样,通过不断地寻“根”,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目前学习的所有图形面积问题都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成功与后续教学《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产生了联系,深化了学生对面积问题的认识;二是与周长问题的探索产生了关联,学生已有“所有边长之和即为多边形周长”的认识,自然会明白“所有格子数之和即为多边形的面积”。久而久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不同的“枝叶”归同于“根”上,极大减少孤立的知识点,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探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良好思维模式。

2.揭示概念的本质,让思维更严密

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方法要得当。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帮助其透过现象深入里层,剔除非本质因素,抽取本质属性,以形成概念。

例如,教学“方程”,由观察天平开始,得到“等式”的表象。经过对这一组例题的分析、综合,归纳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两种式子,再经过比较,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未知数,抽象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初步形成方程的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揭露本质的过程,又是训练他们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

3.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广阔性

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当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之后,应该通过梳理,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知识连成“片”。如小学教材求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演绎而得到的。

总之,培养学生有深度的思维能力,要通过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后,进行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初步的逻辑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训练与提高。

四、让学生拓展思维:打造有创新的思维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当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情景,提供创新素材,点拨思维的方向,使学生会质疑,会求异;要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思维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严密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1.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自探中好奇、质疑

李贽说过:“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可见,“疑”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重要。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老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单,使其通过猜想、自探验证获取真知。

《圆柱的体积》实验单

猜想:圆柱的体积V= —。

利用学具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验证:

1.我们想把圆柱通过—转化成—。

2.我们小组通过观察,发现:

转化后图形的—和圆柱的—( )。

转化后图形的—和圆柱的—( )。

转化后图形的—和圆柱的—( )。

3.因为—,所以我们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V= —。

通过自探,培养学生疑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疑,也要善于激疑,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激发“疑”的欲望,享受“疑”的乐趣。

2.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延展思维中求异、创新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最有效的手段。采用引导、启发等方法为激发学生思维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学生乐思、会思、善思的助进剂。

例如,一位老师为学生讲授圆柱的体积,他在总结圆柱的特征时,提及了类比思想、转化策略,在学生提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统一公式后,出示课前的柱体图形组,告知学生它们的名称,并利用运动的思路统一演示包括例题在内的所有柱体,然后告诉学生:

像这样,这些柱体都可以看成由底面图形沿着高的方向(即垂直于底面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形成的立体图形,如果它们的底面积相等,运动的距离(高)也相等,则体积也相等。因此,所有的柱体都可以用公式V=S底·h来计算。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这堂课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升华,同时,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发现等方式得到了柱体的体积通式,这将为其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数学老师要借助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数学迷,一个善于思维的数学爱好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