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本重构,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时间:2024-05-04

吴满珍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进入文本往往是“拿来主义”—看参考书、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接收器。这样的课堂,没有思想与智慧碰撞的火花,何谈有效?笔者认为,要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接近并进入文本。

重构文本是对教材的再次开发和理解,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文本进行加工整合,让文本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出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谈一下笔者对文本重构的想法。

一、明确目标,助学生把握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这《背影》这篇文章不能准确地理解,不知道这篇文章妙在何处。究其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实际,感受不到文中这种浓浓的父爱。而教师进行有创意的导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助其把握学习方向。

很多学生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不懂爱,而是这种爱蕴含在平凡和琐碎的生活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孩子们忽略掉。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于生在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想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教师要在学生的生活与作品中间架设一座桥梁,沟通学生的生活与作品。这就要求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尝试,以刘和刚的《父亲》作为背景音乐,制作了一个PPT,为学生播放一段美文:“那熟悉的有一点苍老的背影,他淡漠了这些年来的无情,那慈祥又平静的面容,他默默地面对这一生。那飞去的是你为我做的风筝,那留下的是一辈子都蓝的天空,你为我打点行装,送我走出家门,你为我插上翅膀,让我飞跃海洋,谢谢您,父亲!”

当那深情而又悠长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学生们一个个轻声地品读着那段美文,很快就进入了文本,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研读赏析,助学生体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认为文章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就忽视了学生的朗读体验,“读”这一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省略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文章的情感。事实上,研读赏析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情感内容。

1.文本细读,在细节、描写、抒情、铺垫中读《背影》。文章中每一小节都有一个典型的动作,都是一曲父爱之歌,没有華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真情,朴实中饱含真情。让学生细读课文,从平淡无奇又朴实的语言入手,找出能够体现父爱的词句或细节。

当祖母的丧事办完,“我”准备回校时,父亲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送“我”,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的是什么?真的不要紧吗?(父亲明明很忙,而且工作对父亲很重要,他却说不要紧—因为他把儿子的事放在首位,放在心尖上)“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多大的人会说“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小孩)明明“我”这时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而父亲却还是把“我”当成孩子般看待。在父亲眼里,儿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他的呵护,需要他的关爱,需要他遮风挡雨。父母的心永远系在儿女身上。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我们应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2.经典品读,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到真处方动人,无病呻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引起别人的共鸣。

《背影》这篇文章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对背影的多次描写。教师可让学生融入到角色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反复诵读,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些学生由此想到了平时父母的一些细小的不起眼的行为,自己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包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一环节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一个升华的过程。

文章中的父子即将分别,纵有千言万语,父亲也不会把对儿子的担心、不舍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悄悄放在心里,即使难受也装作轻松的样子。文中的父子话虽不多,却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子之间依依不舍的真情,体会到平淡话语中父子双方极不平静的心理状态,此时的简短两句,胜过千言万语。全文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在平凡中蕴含着丰富感人的真情。而这种感情只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情景模仿,助学生加深体验

有的教师往往为了寻找所谓的“亮点”,对文章挖掘得太深,对文章的解读过于深刻,除了亲情,还延伸到生与死、人生感慨……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其实,《背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父子之爱(亲情)细致入微地融入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之中。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感情教师不必挖掘得过深,使学生有所得即可,在此基础上,若能够加深体验则更好。过分拓展文章情感,易使语文味不足,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缺乏语文的美感。

重构文本,如果光靠朗读还不能让学生理解那伟大的父爱,那么可尝试情景模仿,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揣摩着“父亲”的心理,做着“父亲”习以为常的动作,说着“父亲”那朴实的话语……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体验心得,加深了他们对父爱的理解。

四、落笔体验,助学生获得感悟

引起学生的共鸣后,要注重读练结合,让学生反思,用心去体会亲情,再用手中的笔把日常生活中和家人相处的感人的细节写下来,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把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表现出来。

下面这是一位学生当堂交上来一篇小练笔:“咔!门被轻轻地打开了,朦胧中我感觉到父亲站在床边,默默地注视了我一会儿,他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心疼,说道:‘这孩子,又踢被子了!说着,他弯下腰,轻轻地拉起被子,盖在我身上,随即,又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就蹑手蹑脚地离开了。门像扇子一样慢慢合起,灯光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终于‘咔的一声没了。”

先不说这篇文章写得如何,但其中学生对于父爱的理解已无须置疑了。这也说明这堂课成功了。

林清玄先生说过:“心美则一切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只要饱含着深厚感情,带着寻找美的眼睛,找对方法,吃透教材,文本重构,就能让语文课堂开出高效之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