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敏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诠释了生活与教育的哲学关系。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旨在倡导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将教材回归生活,地理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体现地理的价值。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及时发现生活中具有地理味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开启学生心智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他的生活理念就是要求学生走出书本,重视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实例,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识和概念。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现象提出地理问题,如最近天气与穿衣行走,植物花期与纬度关系,平时购买的水果与产地环境等,这些围绕生活提出的地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这些地理问题。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除了节假日外,学生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对校园很熟悉。在备课时,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校园里的教学素材。如教室里贴的作息时间表的变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时观察学校旗杆影子的方向,学习植物分布时观察校园内植物种类,学习人口时调查师生籍贯分布等。再次,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一些题材。如太阳还没升起地平线天已亮,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校园附近的九里河水涨落规律等,将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搬上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让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热爱生活,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时力求生活化,先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地理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对学生生活的现状、需求以及生活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切实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时,通过学生课前观察热水瓶里的热水汽和冰箱里的冷空气运动方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观察、探索,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这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学习的是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时效性的学科,地理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往往会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时对教材过时信息进行更新。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设计巧妙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不断有效沟通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会让自己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进而懂得怎样去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例如,在教学《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导致无锡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有哪些?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种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如何提高无锡地区的粮食安全?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不仅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入浅出,也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响,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策略主要是创设问题的生活化,强调地理的实践性,加强地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上,教师要敢于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要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选择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在教学形式方面,角色扮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将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后,以“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为主题,举行一场辩论会,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论正方:围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围湖造田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活动生活化,体验学习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教学实践也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问题的真实性,感受到地理和社会、地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笔者先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起探讨这个故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从中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如在晴天,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画出示意图。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学生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六、作业设计生活化,提高学生素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让地理知识贴近于生活,使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认识到“地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生活真有趣、地理真有趣的感受。当然,除了习题外,作业还应包含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题型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这种个性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的作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例如,在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时,出示习题: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1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强化学生注意,凝聚思维焦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如怎样运用地图来识别方位、估算距离、认识地形;如何通过观云来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也是由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轨道的重要途径。
七、教学评价生活化,形成学生个性
对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能力的评价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评价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应用地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起来,坚持全面评价,实施全程评价,优化考核方式,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方式。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甚至可以加入家长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层次、发展性评价,这样能更好地让地理教学回归生活。首先,每周从课堂常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让学生自评。在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对自身的成长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的进步”一栏中写下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其次,笔者采用即时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中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表扬和督促,让学生在鼓励的话语中体会成长的喜悦。
总之,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地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成绩、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教材与实际、学生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立足实际,深化教材,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到学习地理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竞争能力,使学生与社会、自然相融合,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