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陆丹
“低碳”无疑是当今的热门词语之一,它成为和“绿色”一样的又一个崇尚自然环保的词语。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日新月异。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效果的完美奢华,舍本求末,唯独缺少了语文课本该获得的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提升思維。这引发了笔者对“低碳”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携着“低碳”这个词,审视我们的课堂,可以发现,若要将“低碳”进行到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还学于生,让简约高效落到实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追求简约—冗繁削尽留清秀
片段呈现:(苏教版第五册第17课《石头书》)
师:那石头上的内容—字和画到底指什么呢?读读课文的6~11自然段,并画一画。(出示要求)
哪一自然段写的是石头书上的字呢?
生:第7自然段。
师:石头书上的字指的是什么呢?
生:雨痕、波痕和矿物。
师:那你能不能找到与雨痕、波痕和矿物相应的图片呢?并说说理由。
生1:这是矿物。因为它色彩斑斓,有红的、黑的、闪光的。
师:对!形容颜色很多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2:五颜六色。
生3:五彩缤纷……
生4:矿物是岩石和矿石的结合体,体积非常小,所以人们叫它“小不点儿”。
生5:这幅是“雨痕”,是雨点打在沉积物上留下的脚印。
生6:这是水波经过沙滩时留下的痕迹。
师: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石头书上的字非常有趣,它们像个孩子,还很调皮呢!
生2:我觉得这样写把雨痕、波痕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师:再来看这段话,你能给它加上标点并简单地说说理由吗?
生1:这里应该填上冒号,它提醒我们要注意了!
师:一般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冒号”?
生2:表示说话的时候。
生3:下面应该用分号,因为雨痕、波痕、矿物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师:能说得明确些吗?谁能补充一下?
生4:也就是说作者可以先介绍矿物,再介绍雨痕和波痕,和书上的顺序不一样。
师:对呀,因为它们之间是并列的,所以可以用分号。
生5:“透明”的后面用省略号,它表示矿物的颜色还有很多。
……
以上看似简约的教学,却关注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取、整合文本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文,获得文本信息,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在性行为。而学生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方法,才是更加本质的行为。一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更应如此。在学生读完第二部分的时候,让他们找到文中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的内容,并以练习说话的方式加以理解。接着,在学习第11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第7、9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的?让学生将其整合,自然而然地将化石与其作用一一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智慧。
2.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并满足今后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如何将科学小品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笔者不放过文中任何知识点,在教学石头书上的字一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分号的作用,笔者让他们来填标点符号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同时关注省略号、冒号和分号,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关注语言、关注形式、关注语言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就能让学生走进语言、品味语言、借鉴语言。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课所在单元的三篇课文介绍的都是科学知识,因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文性方面的目标。基于此,在教学化石时笔者先在课前推荐相关网站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在课上,笔者给学生看各类图片激发其学习石头书上的“字”的浓厚兴趣,让语文学习变得简单而又趣味盎然。
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彰显语文的魅力,平凡之中见功底,平实之中透智慧,使语文课堂告别了“低能高耗”。
二、关注生本—丰富体验散幽香
当前,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制定了教学内容,预设了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话题,课堂上进行所谓的“让学”,这其实就是一种虚假的生本课堂。从特级教师、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践生本课堂过程中,通过调查询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将教学内容定位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演绎真正的生本课堂奠定基础。因此,老师们都尽量让自己不断地靠后,再靠后,让学生向前,再向前,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成长的平台。简约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弱化、淡化、隐没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则相应地被突显、张扬。这样的课堂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在种种预设的变化下,变得更深刻、有趣。
比如《田园诗情》第一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而且关乎全文的主旨。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段话,许多学生字音读得正确,但没有读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之后再让学生读这一段。这时,许多学生若有所悟,开始有意强调“牧场之国”。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品味这种语言形式—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通过比较,学生对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发现、体验、感悟,让清新简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散发出缕缕幽香,从此学生会变得更想学、更会学,也学得更多,学得更扎实。
三、体现和谐—激情互动见真情
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所感染。同时,追求情感的課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师生的互动,要把读书的过程当作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懂得适时追问,把简单的问答式转化为探讨的对话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倾听、对话,并建构新的思考与问题。
比如在教学《诺贝尔》一文时,学生被诺贝尔那种为科学而献身的毫不气馁的精神深深感染,教学至此,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教师随后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对诺贝尔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场面进行细节刻画?在这个场面中,作者两次写了诺贝尔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在品味、思辨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了诺贝尔的精神世界,走进了这颗伟大的心灵的深处。
片段呈现:(苏教版第五册第16课《石榴》)
师:同样都是笑,可为什么作者在写石榴的时候先写它“咧开嘴笑”,再写它“笑破肚皮”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石榴“笑破肚皮”是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而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的“咧开嘴笑”,之后熟透时才会笑破肚皮。
师:老师觉得你是个特别理智的孩子,你能从它的生长过程来分析。有没有同学是从“笑”来分析的?
生:有的石榴咧嘴咧得非常大,就说它笑破了肚皮;有的石榴咧开得很小,就说它在咧嘴笑。
师:说得非常好。你看看这幅图,真是有这样的石榴,他可一点都没夸张呀!
生:那个石榴它是笑得很小……小的石榴先经过了……然后再慢慢扩大……
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像在听绕口令啊?不过,陆老师是你的知音,读懂了你的心。你是用一大一小两个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的程度是越来越深了。
……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笔者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或赞扬,或友情提醒,或读出“心声”,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得。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场景中,师生的心灵相通,情感得到了共鸣。
由此可见,“低碳”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我们栖息在“低碳”语文的枝头,走在简约高效的路上,一路远行,一路芬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