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4-05-04

李刚

说到小组合作,笔者想起平时遇到的令人费解的情景:

“……这节课,执教者能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堂气氛活跃,是一堂好课……”(评课摘录)

“[教师出示三个思考题]宣布:下面就请大家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对上面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所得的结果。教室随即沸腾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的讲得眉飞色舞,有的站起来喊着‘我来讲,我来讲,有的一言不发地看着小组内同学争论……[教师在一旁微笑或游走于学习小组之间]”(课堂实录)

笔者无法知晓评课者说的安排是否真的合理,因为言语中他强调的只是有了小组讨论环节,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也难以下定论,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究竟是在合作、探究还是在表演、娱乐。笔者不禁思考:小组讨论是否就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想模式?小组讨论难道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究竟如何体现呢?

新的课堂改革,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定,应以学生的角度为准,真正的有效是对学生的有效。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的模式,要评定其有效性,就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此,先介绍一下容易产生争论的三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探求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该得出的结论或评价。该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形成内部动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创造态度。

接受学习就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知识教学的结果为标志。它的优点是能使学生较快地摄取新知识,提高知识总量。

探求學习是一种以体验和感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关注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求发展为标志。其优点是注重激发学生发现学习或探求的兴趣和动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它是一种长目标的学习。

三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的今天,也许教师会极力推崇其中的某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三种学习方式都不会是孤立的,只不过是偏向于其中一种方式的程度不同罢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它们之间的合适的平衡点。对于小组合作而言,真正的有效,正是诸多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的均衡体现。

1.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以接受学习作为基础和前提

要知道,不是什么知识都能单纯地靠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必须肯定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学生能进行合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做基础,必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学生直接进行探究所能获得的,而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取。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其产生的“发现”和“新知”往往有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有时甚至是一种曲解,这就要求其必须与接受学习相结合,内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教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市精灵》一课时,很多教师上课伊始出示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这样做成效并不大。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应该在合作的重点难点、合作方法及操作规程上作具体的指导,力求让学生的合作带有合理的方向性。在教授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在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题。

2.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以发现学习作为动力保障

这一点其实是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是学生间的合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必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目标,激励每位学生积极投入,自主地发现学习,主动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这样小组的学习目标就会得以完成。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安排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的时间。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自主发现学习,就没有合作的基础。任何问题都要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作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问题一出示便来个“七嘴八舌”。教师切不可将小组合作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小组讨论。最后,重视学生的新见解、新体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可以获得发现新知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切不可用所谓的合作替代学生必要的自主发现学习。《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著名小说,文章构思精巧,人物鲜明,是小说中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本文时,让学生给这篇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大多数学生谈到了不靠窗病人的悔恨,直到此时不靠窗的病人才理解了靠窗的病人的一片苦心。给文章续写结尾,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让探究学习具有平衡的合作空间

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某种角度考虑,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我们应当选择三个关系的合适平衡点,达到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与学生的平衡,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这一合作环境,既包括合作的时机,也包括合作的内容。从时机来看,一节课不可能完全通过小组合作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关键之处积极引导,组织好各个小组的合作;从内容上说,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教师指导,教师要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有价值的、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的内容上进行引导,组织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在教授宋词时,我们可以选择苏轼、李清照的几首典型的词,直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目标是要让学生领会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保持平衡,这样就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了。

学生与学生的平衡,就是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平衡。学生不先对新知进行独立学习,合作便是空中楼阁;若是单纯地独立学习,不会学习上的合作,学生的能力便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教师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前,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小组。这个合理性,从成员上来说,要力求“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避免前后搭配的随意性;从小组的内部机制来看,小组合作要有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要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旁观的情形;从小组合作的实施来看,要保证有充裕的活动时间,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发现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要让组内的全部成员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流于形式,草草收场。

学生和教材的平衡,就是知识的接受和知识的探究之间的平衡。这方面容易出现的弊病是:小组合作进行到最后,会出现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泛泛而谈的现象。这就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进行约束。当然,对小组合作的评价,着眼点是多方面的。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互学、互帮、互解、互促方面的能力,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及达成度的评价。但有一点要注意,教师切不可到最后只评价参与度、语言表达、合作态度等,对探究的问题反倒不去深究,这就偏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了。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除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外,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真正成为新课改进程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