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佳萍+储旭强
一、问题设计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那么,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
教师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明确。不要随心所欲地提出一些与目标无关或不切实际的问题,并且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弄得学生措手不及,无从回答,甚至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置问设疑,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会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教师通过合理提问,使学生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其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学中,笔者在教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先问学生:你认为当今我国哪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南方)再设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从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再问:为什么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能超过北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笔者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教师通过巧妙地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精妙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自学能力。从教多年来,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允许学生“提问”。笔者会抓住时机,和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一起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必修三第一单元后,有一次在做堂上练习时,笔者用了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段话:“寓封建之意(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有学生举手提出问题:“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为何提出官位世袭这样的观点?”笔者让学生讨论后,分析了原因,并指出这是顾炎武思想的局限性,使学生学会了评价思想观点要一分为二,即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导学策略
中学历史情景教学法中的“情”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情景教学是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共同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活动、引导思考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并由此感知历史、经历历史,最终产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1.模拟角色情景
所谓角色情景,即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通过让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自己去“导演”历史,以此逐渐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学生通过模拟角色会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并且他们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中,当教到秦始皇为什么要全面推行郡县制时,笔者让一名学生扮演秦始皇,然后把其他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主张郡县制,另一组主张分封制,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由扮演秦始皇的学生总结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2.重现事件情景
所谓事件情景,就是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例如,在必修一第五单元第21课《抗日战争》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对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力地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大屠杀这一历史史实,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捍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历史教师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历史文物情景
这里所说的文物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具体内容包括: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材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成立仿古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文物模型,如都江堰的模型、曲辕犁的实物模型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知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
总之,历史情景教学策略,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在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课标和教材的安排都体现了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强调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与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能获得合作探究的心理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欣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需,增加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呢?光讲授完教材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堂上展示,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满足学生的兴趣追求,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必修二第四单元《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教学中,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社区、家庭等多种渠道搜集各类资料,先在主题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展览,再让小组组长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学生们展览的实物可谓五花八门,有家里保存的粮票、布票,还有父母小时候所拍的照片等。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由小组组长执笔,将小组研究的成果写成结题报告,要求做到史论结合,既要有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史实,也要对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合作是现代社会需要学习和养成的一个重要的生存本领,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合作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还可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因而它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學策略。
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等具体情况,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