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艳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事先预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等特点,很多教师将其界定为课堂教学的干扰性因素,非常担心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但是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上课时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打断,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其实,偶发事件学生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教师处理得当,可以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如何得当处理?教你几招,轻松搞定课堂偶发事件。
一、巧搭桥梁,断路成通路
桥梁之一,教材;桥梁之二,学生。硬件故障,如断电,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可怕的事情,停一次已经让人胆战心惊,一停再停估计大多教师的心脏都受不了。
【案例1】在《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比赛现场,教师正准备展示相关概念的时候,机器突然跳电,现场的气氛一下进入紧张状态……该教师停顿片刻,笑着说:“听课老师太多,机器给吓傻了,给它缓冲一下,我们一起到书上找找答案……”学生翻看教材找概念的时间教师检查了机器(接触不好),重新开机,课堂得以延续。紧接着进入展示技术的示例环节,又跳电了。这下现场有点热闹,怎么办?教师灵机一动,把展示的过程换成学生讨论,机器重启后进行方法的比较,气氛很热烈。课堂中的两次断电都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还赢得了意外的收获。停电的情况很少见,不会那么巧,可偏偏一个教师一节课中而且是比赛中遇见两次,是偶然但又带着必然性,因为一些比赛和大型公开课大多会安排在一些临时场所,设备连接即使多次检查,总没有固定地点稳定,接触不好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这种时候桥梁一和桥梁二的作用就立刻显现。在各类课件的冲击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经常忽略了教材的使用,其实使用教材不仅仅是用教材,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不仅是断路时应急,平时更应重视。教材是桥,阅读是梁;学生是桥,讨论是梁,有桥有梁,何愁路不现。
二、预设分支,殊途而同归
【案例2】课上教师在费劲地将学生往设计上引导,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学生一脸茫然,教师一头汗……比停电断路“断”得还严重。这种情形,分支设计就发挥作用了。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我们是理工科教学不至于有这么多的结论,但得到结论的过程肯定不是唯一的,思考的角度绝对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在备课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单线设计,把自己认为的一种完美可能作为线索一“线”到底。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反复考虑学生可能会有的回答,将几种可能列出,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形成多分支设计。也许上课时学生可能只走了其中一条路,但这种思考方式会将你的教学思路无限拓展,同时让你轻松自信进出课堂。多分支设计成就的是属于你的唯一课堂。
三、将错就错,差错变容错
教学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不需藏着、掖着,更不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些真实的错误,其中蕴涵的正是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及时识别,将错就错地引导和化解,差错将被设计成容错软件,展现又一次的“柳暗花明”。
【案例3】一节《遨游因特网》公开课,讲台上开了两台机,一台机器只连接了大屏幕不能上网,另一台可上网。上课教师在介绍完网络的硬件连接后,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搜索任务。教师做示范,准确输入了搜索引擎的地址,但连接失败。因为公开课,教师有点紧张,没发现使用错了机器,只想着网络线怎么是叉号,课前不是好好的吗?这时候学生发现了老师用的不是刚才的机器,告诉了老师。老师反应过来后没有向学生道歉说用错了机器,而是立即向学生寻求援助:为什么这台机上不了网?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吗?学生答:这台机器不是网线没插好就是没有网线连接或者是设置不对。追问:如何判断的?如何接线?如何设置?一个小插曲将前面的要点快速回顾了一遍,而且是实战演习。合理使用差错,借助“差错潜伏期”,容错顺利完成。
四、技术先导,意外出生成
【案例4】Photoshop《制作圣诞卡片》一课中,课堂任务:用PS合成真人秀的圣诞卡片。第一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间挑选两名班级的模特,拍摄单纯人物照,为合成真人秀的圣诞卡片准备素材。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因为背景很凌乱,有同学拉了一块蓝色桌布在背后做背景。
【片断1】利用工具进行人物的取出。因为是工具的尝试运用,所以有学生用矩形,有人用套索,还有人用魔棒。很多选择魔棒的同学最终都放弃了,只有一个女同学一直在努力尝试,最后想到了反选(本身教师的设计,照片背景是杂乱的,但因为同学拉了布,背景统一了,所以反选成为一种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小插曲,教师可以不去注意,但是教师注意到了并请该同学重点做了介绍,同时对这个同学勇于尝试新的菜单、新的选项这一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
【片断2】在合成的时候有同学再次尝试新功能对人物进行了背景的模糊调整,突出了人物,实现了高级摄影机巧,还有同学对其中的小装饰加强了表现。
片断1事出偶然,因为是技术部分,不涉及错误,不涉及教学中的主流任务,可关注,可忽略,对教学影响也不大。但因为教师关注了,所以有了片断2中学生的勇敢尝试。一个小举动不仅呈现了课堂的别样精彩,而且帮助学生疏通了源头,引来了技术活水。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除了有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技术是最基础的支撑。教学中无论用哪一个软件解决问题,用到其中的多少功能,都需要教师对该软件有全面的应用,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任何一种失误或错误才有可能被你的火眼识别并解决,任何一种技巧才有可能被你的慧眼发现并利用。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
五、未雨绸缪,机动化灵动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班级差异、课堂意外都有可能让你的课堂不能按照你所设定的时间准时完美地下课,尤其在我们的公开课或者借班上课中更是如此。“机动环节”让你轻松解决时间长短、多层次班级、意外故障等问题,让你的完美课堂成为可能。
【案例5】Photoshop《制作圣诞卡片》,按照惯例最后一环节回溯板书,建构知识体系,机动环节则是之后的国家级合成大赛优秀作品欣赏,在欣赏中从技术和道德的角度对课堂做了一个拔高。也可以在学生作品之后安排一个小的颁奖环节作为机动,让课堂生活化的气息更浓郁。记住:未雨绸缪—“40+5>45”。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用教材、借学生亦或是设置机动,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试一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