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尤志强
在初中生课余生活中,学生之间交流最多的话题是“你的作业多吗,能完成吗?”从中可以管窥出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过重的作业负担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终日疲于应付做作业,教师忙于批作业,结果却收获甚微。这种题海战术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甚至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从而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一、作业质量有效性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作业没有针对性的筛选,抱着“不管题目好不好,多做肯定好”的心理,试图用的“量大”造就“质变”。
提高数学作业的“质”,关键在于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地布置作业的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
除此以外,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课堂作业以快速反馈为主,量不多,方便教师批改。及时地反馈比盲目地做题更重要;家庭作业量的确定需考虑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新初一的学生以培养作业习惯为主,作业不在多,而在于解题格式的规范;初三的学生时间紧凑,作业更需精炼。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多样性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或许学生是某些计算公式概念长时间不用,有所遗忘了,那么他们需要的就是把相应的公式概念找出来再背一背,完成口头作业后,再动笔完成相应的笔头练习;在一章学习内容结束之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上一篇数学小论文也是一种不错的作业,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感受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又是一种别样的提升;除了口头任务,实践动手的任务在作业中同样适用。譬如,在预习“矩形的识别”时,教师可以布置用一张不规则的纸片用最少的步骤折出矩形的作业任务。这样的作业,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观察思考矩形判定的所需条件。
墨守成规未必能创造出很高的价值,针对学生们的自身情况,布置能够促使学生完成观察、思考、讨论、识记、运用等一系列学习动作的作业,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句话,适合学生的才是最重要的。
三、作业布置分层性
“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是数学新课标重要的理念之一。为此,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例如,在作业的选择中,教师可以将作业划分成基础的必答题与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两大块,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按难度从易到难划分成A、B、C组,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组别的题目。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四、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就是对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活学活用,是书本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诠释,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们的数学作业应贯穿在大量数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少做题,多动手、多实践、多运用,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让知识得到升华。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使学生在“行”中求知。在设计作业时,树立开放的数学教学观念,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符合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重阳节那天,数学老师就能布置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综合运用圆、矩形、三角形、展开与折叠等知识,设计一张精美的贺卡以及一个特色包装盒,带着美好的祝愿,去问候哪些孤独的老人们。这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学得轻松,学得有意义,能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经历观察、考察、尝试、操作等过程,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喜欢学数学,主动做数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作业布置精细化”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精细化”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