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为什么不做“岗位评价”?

时间:2024-05-04

文|裴中阳



我为什么不做“岗位评价”?

文|裴中阳

我们并非绝对排斥岗位评价工具和行业薪酬数据库,只是摆脱了依赖性和束缚性。

所谓岗位评价又称职位评估,是指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中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做出评定,以此作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其实质是将工作岗位的劳动价值、岗位承担者的贡献与工资报酬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工作中的表现,所谓“对事不对人”。

没有岗位评价,薪酬设计就无从谈起。但不可否认,岗位评价的工作量极大、主观性奇强,因实践中争议频频而鲜有成功者。

在长期咨询实践中,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我很快废弃了岗位评价这一常用工具,且得到了客户的广泛支持。

那么,我为什么不做岗位评价呢?

一、岗位评价存有明显的先天缺陷

传统或主流的薪酬理论认为,每个岗位的社会价值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如何确定某个职位在企业里的地位?不同职位之间的贡献价值如何进行比较?这就需要进行岗位评价,并以此确定相应的薪酬水平。

岗位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参照法、分类法、排列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等;其中分类法、排列法属于定性评估,其它方法属于定量评估。

实践中的普遍性困境倒逼对“顶层设计”进行反思,上述方法有何“基因缺陷”?

第一,当今中国社会缺少真实可信的薪酬数据库。

岗位评价只能得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差序,没有系统的薪酬数据库,就不可能完成薪酬设计。但外部企业的薪酬待遇属于商业机密,而且因时间和地域不同而动态变化,薪资调查难度极大。

传统的薪酬设计一般是做“减法”,即员工的待遇收入要与考核评价挂钩,而业绩考核在理论上不可能(总是)打满分,那就意味着员工永远拿不到老板承诺的全部薪酬。

更为致命的是,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当今社会不少收支活动是脱离银行和税控系统的,呈多元化、现金化的“灰色”现象。所谓“灰色收入”又称“隐性收入”,是指在正常工资之外不为公众所知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某种“合理存在空间”,且多向税务机关做了隐瞒。

据估算,中国“灰色收入”占GDP比例不低于30%。试问,有哪个行业拥有真实可信、系统全面的薪酬数据库?

第二,岗位评价有悖于全价值链竞争的市场趋势。

在薪酬收入非常透明的发达国家,据称合益、翰威特与美氏等国际一流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掌握薪酬数据库,那么是否就可以无往而不利呢?

不难理解,当工业文明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之后,行业发展、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在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比较顺手的岗位评价无疑受到极大冲击。

更重要的是,企业市场竞争已呈价值链全方位的竞争态势。所谓价值链,一般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市场营销、物流交货及售后服务等主要活动,以及人力资源、财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配置等辅助活动。虽然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企业主辅活动各环节不可能优势地位相同(所以不排斥某些环节外协、乃至外包),但在理论设计上不能有先天“短板”,否则将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

第三,岗位评价将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与个人贡献应得混为一谈。

岗位评价的“对事不对人”恰恰埋下了重大隐患:岗位价值差序与行业薪酬水平只代表该岗位的社会平均价值,与对应人在企业中的岗位贡献并非同一概念;后者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企业整体效益、团队配合状况、个人发挥水平甚至运气成分。

个人收入是建立在岗位价值基础之上的,而岗位价值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承受力,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和稀泥”,用相当程度上的长官意志、甚至平均主义来息事宁人。

二、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替代岗位评价?

传统的薪酬设计一般是做“减法”,即员工的待遇收入要与考核评价挂钩,而业绩考核在理论上不可能(总是)打满分,那就意味着员工永远拿不到老板承诺的全部薪酬。

替代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岗位价值与岗位贡献分开,将个人收入分为固定岗位工资(月度)和浮动业绩奖励(年度)两大部分;前者体现对岗位价值的承认,而后者则与个人贡献挂钩,将“做减法”变为“做加法”。

(一)岗位工资

反映岗位的基本价值,属于满足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的保健因素。

1.以“分类法”为基础,根据工作内容、职责、任职资格等要求,将所有岗位分成不同的类别,包括管理类、事务类、技术类及营销类等。

2.按不同职级确定各类岗位的价值区间,岗位级别与价值成正比,所谓“以岗定薪、薪随岗变”;不同职类、相同级别的岗位工资基本相同(在同一薪带区间内),以强化合作意识与企业价值链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3.参考所属行业与所在地区的基本收入状况,确定岗位工资具体水平,且下限不低于社会最低保障工资要求。

(二)绩效奖励

绩效奖励体现对个人超额贡献分配与公司整体效益水平的有机结合,包括业务提成(销售类)、业绩奖励(基层管理类)、年终奖(中高层干部)和期权等形式,属于挑战性较强工作岗位的激励因素。

1.虽然相同职级的岗位价值基本相同,但不同岗位所对应的考核指标(KPI)及考核结果(个人成效)必然不同,个人贡献差异自然得到体现。

2.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考核指标及相应权重的方式,来突出或调整战略重点。如当年要强化财务管理,则可以提高财务部经理的奖励系数;如侧重市场营销,则可以加大市场部经理的分成基数。

员工抱怨薪酬待遇没有市场竞争力,更重要地是分配不公平;老板头疼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而创业精神、责任意识却逐渐淡化

三、也许并非多余的结束语

薪酬考核可谓企业管理中普遍令人伤脑筋的难题:员工抱怨薪酬待遇没有市场竞争力,更重要地是分配不公平;老板头疼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而创业精神、责任意识却逐渐淡化。如果依靠“用脚投票”(跳槽)来解决冲突,实际上是两败俱伤。

不难发现,我们并非绝对排斥岗位评价工具和行业薪酬数据库,只是摆脱了依赖性和束缚性。从创新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工具出发,岗位评价的难度系数和工作量大大降低,有效化解了相关的人事矛盾,更重要地是多快好省地解决了客户“刚需”。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