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变革徐工放“大招儿”:5年后会吓谁一跳?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徐工集团在困难的行业大势下并没有彷徨、退却;相反,一场从上至下、涉及企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未来,它将会有一副怎样的面貌?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惊诧?
大约两年前的某个冬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家服装生产企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不是服装业的同行,而是中国家电行业领军企业海尔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参观交流完之后,张瑞敏似乎感触颇深,不仅现场写下了感言,甚至还要求所有海尔的管理人员都要去这家企业交流学习。
此后,这家企业开始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阿里巴巴、联想、万科、TCL……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家企业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商业界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似乎都“赶时髦”般地纷至沓来;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报道;甚至,这种“蜂拥而至”还演变成某种稀缺资源——市场上出现了以组织去这家企业参观交流为名的盈利组织。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家服装生产企业,就是红领集团。吸引人们前去参观的,是红领集团的两化融合、大规模定制,以及名为“C2M”的商业生态模式。在工业4.0浪潮席卷而来、中国制造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头,“红领模式”似乎成了可供借鉴的样本之一。
然而,或许你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在红领集团“一夜爆红”的背后,却有着一个看上去与服装行业毫不相关的“幕后英雄”的助力。这个“幕后英雄”就是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信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的旗下子公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徐工信息对红领集团的精心塑造与全力付出,恰如一剂强劲的催化剂,促使红领在中国商业界声名鹊起,助力了其从一家此前并不太为人熟知的企业,迅速走红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与典型”。
几乎每个人在得知这位“幕后英雄”时,脸上都会浮现出某种程度的诧异。在人们的印象中,徐工集团乃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一想到“徐工”的名字,脑海中多半会浮现出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等等工程机械产品;现如今,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红领集团的背后,竟然看到了徐工集团的身影,这种与固有印象之间的差异给人造成了某种冲击,自然让人惊诧不已。
事实上,徐工信息的例子可以被视为处于快速转型升级中的徐工集团所放出的一个“大招儿”,而更多的“大招儿”正在不断酝酿和释放出来。一场从上至下、涉及企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正在徐工集团轰轰烈烈地展开。如果靠近了听,你会感受到它血脉偾张的律动,听到它骨骼生长的声音;如果你远观,则会发现它的肌肉越发健硕,它的内功越发深厚,它的招式越发出神入化。
未来的徐工会变成一家怎样的企业?会拥有怎样的实力与容貌?我们暂且不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时间不必太久——或许仅仅在5年之后,再去看这个行业老大前行的身影时,你所感受到的惊叹与诧异,只会比现在更多。
3月1日,徐州市市长周铁根和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考察施维英公司。
国外巨头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就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如果你能够做好,就能把这块蛋糕切下来一块!
尽管刚从欧洲考察结束回到徐工,但旅途的辛劳并未让王民的脸上透出丝毫疲惫。相反,他的目光分外坚定有力,言辞间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战斗激情。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这番昂扬进击的姿态与气场,似乎已不多见。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近些年来最困难的一年”。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6.8%,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2.7%,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财务负担持续加剧、市场需求仍在萎缩、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残酷……很多企业感到困惑和迷茫。
“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时候,就越是需要智慧、定力和灵感,需要有强劲的改革创新。不能简单地埋怨市场需求减少了,而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满足客户更高端、更多样性的需求。国外巨头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就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如果你能够做好,就能把这块蛋糕切下来一块!”王民语气坚定地说道,同时用手做了一个“切”的手势。
面对困难而动荡的外部大环境,执掌徐工“帅印”的王民有着难得一见的战略定力。他带领着徐工祭出“坚守主业”的大旗,下定决心要登上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最顶峰,跻身“世界顶级高端品牌俱乐部”。从中低端走向高端,去与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尔等国际巨头同台竞争、攻占他们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这是徐工集团转型升级的一个大逻辑。
因此,“国际化”成为一条必走之路。
此次欧洲考察之旅让王民十分兴奋。用他的话来说,是因为“徐工集团的国际化之路已从三个方面得到了有效验证”,这让他的信心更加充足。
哪三个方面呢?德国施维英公司,徐工欧洲研发中心和徐工巴西公司。
时光退回到2012年。这一年,徐工集团瞅准时机接连出手,成功并购了全球著名的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德国施维英。在股权交割仪式后的晚宴上,王民有着这样一件难忘的经历:施维英公司当时的执掌者、年届70的施维英先生在宴会上忍不住哭了起来。“说实话,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既充满了同情,因为施维英有着8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家族企业,70岁的老先生从他父亲的手里继承了这家公司;另一方面也非常感慨——市场竞争有时就是这么残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施维英走出困难,开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新股东,才使得施维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彼时的施维英已陷入了巨额亏损之中。经过梳理和分析后,王民得出结论:施维英无论是在产品制造还是技术创新上,都有着世界最一流的水平,但“因为是家族企业,管理上比较落后才会陷入巨额亏损”。症结已经很清楚了,施维英最缺乏的就是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但是,要想向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向代表着世界制造业最先进水平的德国地区输出管理和运营,又谈何容易呢?在将施维英收归帐下之后,徐工迅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管理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降低运营成本……经过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2015年,施维英成功扭亏为盈。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我们收购的时候,我去施维英的生产车间里看,只见整个厂房空空荡荡的,只有两台设备在进行装配;现在的生产异常繁忙,两班人轮流倒,中间都不停的。”王民不无兴奋地说道。不久前,施维英刚刚下线了全球首台采用多级同步伸缩弧形支腿技术和液控智能臂架技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65米混凝土泵车。王民亲自去参加产品下线剪彩。而就在这台车刚刚试制完成时,就已经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台订单。
短短三年时间,徐工不仅成功将施维英扭亏为盈,而且使其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与其研发、制造能力相匹配,从而具备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实力。德国机械工会在看到施维英的巨大变化后,不无欣喜地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新股东,才使得施维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我没有想到我们有一天能够在德国领导着一家1000多个德国人所组成的世界级企业,能够迅速将其扭亏为盈,使其各种能力相融合相匹配,并受到当地工会的高度评价。”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王民似乎感慨颇多。施维英的巨大转变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徐工集团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向发达国家地区输出其先进的管理。要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听到的更多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现如今,徐工已然具备了向国外发达地区输送先进管理水平的能力!这种巨大的逆转会在某种瞬间让人产生恍若隔世之感。
众所周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之所以“大而不强”,其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端核心零部件始终无法攻破,只掌握在少数几家国际巨头的手中。要实现徐工“珠峰登顶”的目标,核心零部件必须要攻破。为此,徐工在海外设立了美国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巴西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其中定位各有不同。
欧洲研发中心2012年破土动工。王民坚信,要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必须要在研发上狠下功夫,大力投入。经过三年的耐心投入和奋力攻关,如今,欧洲研发中心终于产生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一套包括液压主阀在内的全新液压系统被研发出来。这套液压系统在德国一举获得了五项发明专利,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经过欧洲用户亲测之后,统计数字显示只有不到1%的不喜欢率。
“现在这套全新的液压系统马上就要组织量产了。下一步,在变速箱、传动件等零部件上,还将会有重大突破!”王民信心满满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2016年刚开年,徐工巴西公司就传来捷报:在巴西朗多尼亚州的州政建设公开招标中,徐工同沃尔沃、凯斯、卡特、戴纳派克等国际一线品牌展开了激烈竞争,最终凭借优质的产品成功将众多国际巨头击败,拿下56台工程机械的大单。让王民感到高兴的是,这一次,徐工能够战胜跨国巨头主要不是靠“性价比”优势,而是靠绝佳的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价格,只比卡特彼勒的低了大约8000元人民币,所以当地政府招标公示出来之后,一些国际巨头都感到非常诧异——他们不能理解的是,自己的产品明明没比徐工的高多少,为何最终中标的会是徐工?当地政府答复他们说,徐工的产品我们用过,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产品质量很好!”王民说道,言语间不无自豪之情。在他看来,这一场“战役”除了斩获了订单之外,还有着另外一重内涵:这说明,徐工在巴西市场上的中高端品牌形象已经开始形成。
“实际上,变革升级和国际化是一个充满了艰辛和痛苦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施维英的转变、徐工欧洲研发中心的重大突破、徐工巴西高端品牌形象的建立,这三件事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国际化之路是对的!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虽然外部环境比较严峻,但我们徐工集团全体成员的斗志反而更加旺盛;天气越冷,我们反而把肌肉都亮出来了!”王民不无幽默地说道。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海外市场、国际巨头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是一个“新的舞台”或者一个“新的武林”。如今的徐工,目光早已不在近处,而是放眼全球,剑指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的最顶峰,并发起了一场搅动整个世界工程机械产业格局的迅猛进击。王民提出了徐工“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理念:“国际化、精益化、补短板、可持续”。国际化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不过,虽然已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诸多成就、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王民在心底深深明白,要想真正在国际高端市场上纵横捭阖,徐工集团必须要展开一场从上至下、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以补齐自己的短板,增强自身内力,练就出独步江湖的武艺。
于是,他拿起了“手术刀”,在徐工集团庞大而健硕的躯体上,开始主导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手术”。
物联网指挥中心
新鲜血液(一)
成立时间不足两年的徐工信息,如今已是徐工集团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盈利能力最强的子公司之一。
1979年出生的张启亮曾是徐工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如今,他执掌着徐工信息公司,带领着100多人的团队,源源不断地为徐工集团的转型变革输送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2014年7月1日,党的93岁生日这天,在徐工集团原来的信息化部门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徐工信息公司。不久之后,我们所接到的第一笔外部业务,就是红领集团。”张启亮不无感慨地回忆道。他既有着常人难有的坚毅与执着,又有着敏捷的思维和大胆开拓的精神。五年前,在徐工集团信息化工作最为紧张的时候,他曾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致左眼差点失明,后来在王民的亲自关怀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徐工信息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没有专门负责营销的同事,外部订单几乎都是他(张启亮)跑回来的。”徐工信息综合管理部部长姜丽萍不无钦佩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公司成立后不久,张启亮参加了一场由工信部组织的培训。在上台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演讲时,台下的一位听众盯上了他——这个人就是红领集团的董事长张代理。“张代理觉得我的思路非常好,所以会议结束后,他专门邀请我去红领;在红领的食堂里,我们面对面吃饭、交流。吃完之后,张代理突然直接问我说,你带合同了吗?我们直接就签合同吧。”张启亮语气幽默地说道。
徐工信息为红领集团提供的业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两化融合的贯标与咨询;二是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的提炼与打造。项目开始后,经过深入访谈、充分研究、多方论证,张启亮和另外几位专家为红领集团梳理出来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概念:“C2M商业生态”。正是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塑造,使得红领集团的声名更为大振。它的确深度契合了红领的生产模式:消费者直接对接制造企业,省去中间环节;通过高度融合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来实现大规模定制,满足消费者复杂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在红领集团的内部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上,徐工信息的业务团队也及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指导,帮助“C2M商业生态”模式在红领集团更好地落地。果然,这一商业模式甫一亮相就在中国商业界引发了巨大波澜——甚至有人猜测,张代理和红领集团才是淘宝、京东等传统B2C电商平台的潜在竞争对手,极有可能上演一场颠覆。
此后,徐工信息的外部订单接踵而来:潍柴、中集、陕鼓、陕汽、奇瑞、北京奔驰、上航工业、华仁药业……在为他们提供服务、输出徐工集团的信息化经验的同时,徐工信息也将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宝贵经验转接到了徐工集团,从而促使徐工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创新能力。“在徐工信息工作,我最喜欢的就是不同行业的交流与碰撞,这种跨界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徐工信息两化融合贯标咨询业务的负责人徐莉萍不无感慨地说道。
2015年10月10日,徐工信息为徐工道路机械公司打造的电商平台“路之家”正式上线。这个平台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可谓是“互联网+工程机械”的典型。
首先,“路之家”打造了一个功能强大虚拟现场: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在线体验、感知远在天边的产品,不仅能够清楚地看到产品外观,还可以进入驾驶室查看座椅、方向盘、仪表盘;此外,用户还以在网上进行试驾、进行作业、接受培训;第二,这个平台可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客户就可以在线选择自己的需求,比如不同品牌的发动机等等。
令人更为惊叹的是,“路之家”还打造出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圈”——将供应商、经销商、操机手、备品备件、二手车等等全部囊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闭环。“假如你在这个平台上购买了设备,你可以在这里找活干。现在很多施工的工程都是要发布的,我们用数据搜索的方式把这些施工信息链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帮助客户找生意;如果需要备品备件和相关的维修服务,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提供;另外,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操机手,组建自己的施工队伍;还有,这个平台还提供二手设备服务,你可以在这里购买二手设备,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把你的设备卖出去。”张启亮对《中国机电工业》介绍道。
正是因为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打造出了完整的生态链条,“路之家”在上线的第一个月里,交易额就突破了300万元,形成商机700多条,在业内引发了巨大轰动。不过,徐工信息的目光不止于此,张启亮透露说,“路之家”算是一个尝试和开始;今年,覆盖整个徐工集团层面的电商平台将会在下半年隆重上线。
徐工信息还自己研发和生产了一款产品——物联网的智能终端。看上去,这不过就是一个黑色的小方盒;但实际上,这台终端有着极为强大的功能——将其安装在工程机械上,可以实现实时定位、开工监测、运行状况监测,从而保障客户的产品安全,降低客户还款风险;如果需要维修服务,可以通过这台终端看到周围的服务人员、备品备件和服务车,获取及时有效的服务。“我们还有着另外一个目标”,张启亮神秘地笑笑,接着说:“工程机械主要参与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们还结合了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每台设备都是有开工率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开工率来推算出每个省的经济运行状况。现在这些数据我们直接报到国家统计局,他们觉得这些数据在反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准确;我们正在策划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未来推出‘徐工指数’。”他的语气中不无自豪和期待。
而一些有可能改变整个工程机械产业面貌的重大突破,也正在徐工信息悄然酝酿着;并且,已经初显成效。
“如果客户想预定徐工的产品、需要徐工的成套解决方案,只需要三步:徐工电商平台、ERP系统、MES系统。通过电商平台提出个性化定制需要,通过ERP系统形成生产订单,通过MES系统查看生产进度、调度和物流运输,整个过程没有人员参与,全部通过数据驱动设备自主完成。5天后,徐工的产品就会出现在客户的面前。”这是徐工信息对未来工厂的设计,具有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无人化等特征。如今,这一构想正逐步在徐工集团成为现实。徐工的装载机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化装配线
来到占地600亩的装载机工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这个名字。徐工信息智能制造发展部副部长许建全介绍说,基地从建设之初,就定位为行业样板工厂,从生产管控、物料配送、质量检验等方面均制定了智能化方案。进到车间,只见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但是却看不到几个工人。大量的智能化设备,如焊接机器人、涂装机器人等取代了人工,使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而MES系统的实施,统筹着整个智能生产全过程。一名生产管理人员曾这样评价徐工信息实施的MES系统:“我们以前要整天奔波在办公室与车间,对各种异常情况进行调度、了解生产状况;现在我们只要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通过MES系统了解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和物料库存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系统给操作人员下达指令,从没想过生产还可以这样智能。”
质量主管梁娟对于MES系统亦是赞不绝口:“我们以前都是要打印一个质量记录本,记录下检验结果,然后存放到档案室,这既不方便存储也不方便查找。现在有了MES系统,我们可以在系统上快速录入检验结果,系统自动就能判断是否合格。我们的MES系统还和CRM做了集成,在售后服务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我们也能及时了解到,并在生产中加以重视和改进,真的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智能化生产的实施不仅提升和保障了产品质量,而且使得生产效率提升近1.7倍,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未来,我们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智能制造前端实现全球协同研发;我们也将把供应商链接进来,打造智能供应链管理,形成有效协同;还有,我们还将打造财务共享中心,未来的徐工集团将会实现全球统一结算。”张启亮信心满满地说道。
门架式焊接
甚至,徐工信息正在进行的一些布局和探索,将会在未来颠覆整个工程机械产业现有的商务模式。徐工信息物联网发展部副部长郭辉透露说,徐工信息将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由生产厂、供应商、代理商等参与的全新的商务模式,打破工程机械企业内部资源和分工模式,形成“与客户一体化的大市场格局”。“我们都知道目前工程机械行业里有着不同的厂商和品牌,比如徐工产品、卡特产品、小松产品……品牌好比是一堵围墙,我们现在的竞争就好比是围墙内的竞争;未来呢?我们通过物联网,将把这些围墙‘拆除’,让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互联互通,摒弃掉服务资源上的一些限制,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大市场竞争格局!”郭辉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让人不禁生出万分期待。
徐工信息坐落在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树木掩映、颇为静谧的四层小楼里。走在这里,你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这里,正在诞生和即将诞生一股股强烈的冲击波,随时都有可能涤荡、颠覆、改写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面貌。张启亮对于徐工信息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出自徐工集团的信息化部门,多年的沉淀让我们既懂生产制造,又懂IT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迄今,外部市场在徐工信息营收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0%,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徐工信息也即将在北京、南京等地设立分公司,快速裂变、迅猛成长。“我们的规划是,‘十三五’期间要让徐工信息上市,成为徐工集团的第二个上市公司!”张启亮很有底气地说道。徐工信息的每一个员工,都和他一样斗志昂扬、激情饱满。
事实上,在王民看来,徐工信息的成立有着多重意义:一方面,这是一场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浪潮下的积极出击和主动布局,将会踩准下一波工业革命的节拍,把握时代大势;另一方面,对于徐工集团来说,成立徐工信息无异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它还是一场体制激活的探索和实践——徐工信息是徐工集团旗下第一个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子公司,目前徐工集团持股比例为60%,徐工信息全体职工持股比例为40%。“实际上,体制机制改革是一座能量巨大的火山!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企业的内生动力!”王民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徐工信息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混合所制改革所具有的“威力”。张启亮介绍说,徐工信息的每一个员工都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齐心协力、全心付出,“经常夜已经很深了,但是我们研发中心的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大家不仅在业务上十分拼命,在资源节约、降低成本上也都尽职尽责。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企业。这样大家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才使徐工信息有了高速的发展。”
新鲜血液(二)
2016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
这天,安徽六安的一则新闻蹿红了网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位名叫胡照杰的卡车司机,用一支由十辆徐工“漢风”重卡组成的车队风光迎娶到了新娘李娜娜。
欧式车型的徐工“漢风”重卡简约大方,红色的车身光艳夺目,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上的主角之一。
与徐工信息一样,徐工“漢风”重卡,也是王民为徐工集团注入的一股新鲜血液。
2008年,徐工并购了春兰的汽车业务,开始搭建重型汽车业务板块。在王民看来,重卡和工程机械在产业链,技术、品牌、市场和客户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同属性;同时,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又表现出了极高的互补效应——进军重卡将为徐工集团全面实现“能吊能压、能挖能推、能装能运”的成套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强大的保证。因而,这是一场“同心化”的战略选择。“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竞争业态,创新融合、摆脱同质化的生态环境既是徐工内生的发展动力,更是龙头企业的一种责任。”
不过,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徐工这个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并未采取迅速扩张、高调宣传、盲目开拓市场等传统方式快速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王民要求徐工汽车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找准战略方向和切入点,通过苦练内功、沉稳持重的发展,“科学孵化重卡产业板块”。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考量和思索,2009年,徐工以成熟稳重的战略思维和前瞻性,结合已有的产品平台和战略目标,制定了“两点一面”的阶段性的产品与市场战略——即以工程车、专用车为“点”,物流车为“面”,用“以点带面”的路径促使徐工的重卡产业稳重起步。产品与市场方向明确后,徐工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研发投入、产品升级、技术改造、服务备件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即使面对重卡市场、特别是物流车井喷式爆发的2010年,也依然不为所动,按既定目标扎实前行。
事实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经过有针对性的改良、提升后,徐工汽车自卸车、专用车等产品更适用于恶劣的作业施工环境,以超高的性价比和可靠性在市场迅速站稳脚跟。此外,按照“阵地营销、专业营销、价值营销、品牌营销”的营销指导方针,徐工汽车还充分发挥了徐工集团产业互补优势,推出了工程施工产品与服务的成套解决方案,形成了重卡行业内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快速成长。
2014年,早已在行业站稳脚跟、连创佳绩的徐工汽车又适时提出了“三个转型”的发展策略:即市场转型、产品转型和经营模式转型。结合行业格局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徐工汽车总经理、党委书记罗东海要求大家要“在客户关注的核心焦点上做文章”、“在产品的经济性方面做大量的研发和投入”。“三个转型”战略的实施,让徐工汽车更加势如破竹,各车辆板块销量快速突破,市场规模成倍扩张。
至此,经过五年发展,徐工不仅成功将一个处于停产状态的重卡企业迅速盘活、扭亏为盈,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育起了雄厚的发展后劲。“营业收入五年翻了五番,2014年实现各类产品销售近12000台套。其中主机产品近6000台、营业收入达20亿元。自主研发的跨界非公路自卸车产品连续2年位居行业销量第一的地位。”罗东海如是指出。
2015年,在重卡行业全年下滑近三成的情况下,徐工汽车实现唯一逆势增长;牵引车首进前十,成为行业低迷下的亮丽风景。正是凭借优异的表现,徐工汽车一举摘得中国商用汽车2015年度“新锐企业”奖。
高端大气的徐工“漢風”重卡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青睐,今年将依靠高质量和优质服务突破万台。
走进位于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徐工重卡新基地,只见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车间正在紧张生产。一台台智能化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车间外的空地上,一辆辆红色耀眼的“漢风”重卡整齐地排成一个方阵,透出一股凌厉而豪迈的气势。
“目前,徐工重卡形成了以‘漢風’、‘祺龙T系列’、‘瑞龙Z系列’驾驶室以及宽体矿用车身为代表的高中低、立体化、差异化重卡全系列产品阵容;在生产上,我们全面对标奔驰的制造工艺,拥有行业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智能装备,产品可以满足国四、国五排放标准,出口产品同步欧标,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均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徐工汽车事业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胡玉美不无自豪地对《中国机电工业》介绍道。
而徐工环境的成立,同样也是王民为徐工集团注入的一股新鲜、强劲的血液。
2015年8月,“为把握国家巨量投入环境治理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以强投入力促转型调整和盈利基本面构筑,培育打造公司工程机械之外的战略新业态”,徐工环境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两个月后,徐工做出了生产组织结构调整,总占地面积372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的徐工环境产业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徐工环境总经理刘庆东指出,徐工环境经过十年积淀、厚积薄发,已从产品单一的生产线发展成为国内产品型谱最宽、产品线最全的环卫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产业领域已从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和城乡道路环境维护的成套设备供应逐步向固废处置、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综合环境服务渗透;产品已畅销34个省、市、自治区,并批量出口至美洲、非洲、东南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三五”期间,徐工环境将利用环境产业基地作为研发制造平台,“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打造系列化、专业化、成套化环卫机械产品群,大力发展纯电动、LNG等新能源产品,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无疑,徐工环境将快速成长为徐工集团又一个迅猛增长、战斗力极强的业务板块。
事实上,在如今这个变化异常迅猛、颠覆无处不在的时代里,企业若想获得持久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展开一场猛烈的自我革命。以徐工信息、徐工汽车、徐工环境等为代表的新鲜血液的及时注入,使得徐工集团这个立志要“登顶珠峰“的产业巨人有了更为丰沛的体力和更为激昂的活力。
不过,要想真正在世界工程机械最高端的舞台上纵横驰骋,仅仅注入新鲜血液也还是不够的。
徐工还需要增强自己的内功,练就出独步江湖的招式和武艺。
徐工环境机械产品群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时间,“供给侧”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一个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过去,我们工程机械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只要我们把产品做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现在,市场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千方百计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徐工集团副总裁孙建忠意味深长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孙建忠主管徐工集团的营销工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他所负责的业务范围内,正发生着一些快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与客户沟通、交流、实现对接,王民在“骨骼”上,为徐工集团的营销工作做了一个“大手术”——成立营销总公司。“过去,在市场黄金期的时候,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各个事业部都有独立的销售权,面对同一个客户,可能今天是起重机事业部去对接,明天是铲运事业部去对接,大家分头行动,力量比较分散,客户也觉得不方便;现在,我们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做出了改变——由营销总公司做总代表,与这些大客户实现总对总的对接,实现徐工集团内部的整体协调。”孙建忠说道。
针对海外市场,徐工也做出了类似的变革。“许多国内同行还是海内和海外市场分开的,我们经过思考之后认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其实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些大的央企在国内采购设备,带去国外施工,你说这算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孙建忠笑着说道,“所以现在我们将其统一了起来,快速行动、有效协同,效率相比以前大大提升了。”
30% 2015年,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大幅下滑的大环境下,金融租赁业务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对徐工集团核心主机产品销售贡献率超过30%;对全系列产品销售贡献率超过20%,有力地支持了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营销体系建设上,徐工也及时做出大规模调整。“过去我们主要是经销,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国内我们是经销与直销并重;在海外,由于一些文化上、法律法规、行为心态上的差异,我们还是以经销为主。”孙建忠透露说。不过,相比以前,在海外经销商体系建设上也发生了一些变革。“目前徐工在海外有着120多家一级经销商”,孙建忠笑着说,“过去只要他们能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就是好同志。但是随着我们品牌形象、产品质量的提升,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我们现在对经销商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要能卖出产品,还要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此,我们加大了对经销商的培训、指导和管控,对他们进行分级和考核,以提升经销商的能力,更好应对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具体的“打法”和“招式”上,徐工集团的创新也不可谓不大。比如,以前是以单机销售为主,现在则注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前更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在则在备品备件、维修保养、二手车等后市场服务方面大力开拓。
更为重要的,还有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新型销售模式的打造。
随着工程机械逐步进入信用销售时代,一向富有前瞻性与敏感性的王民及时出手,在2007年成立了徐工集团的融资租赁公司,成为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2011年,在此基础上,徐工又成立了经营性租赁公司——广联租赁。
徐工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东介绍说,从成立至今,徐工金融租赁已累计为5万多家客户、400多家经销商,5万多台徐工主机设备提供了融资租赁服务,累计业务规模达560亿元。2015年,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大幅下滑的大环境下,金融租赁业务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对徐工集团核心主机产品销售贡献率超过30%;对全系列产品销售贡献率超过20%,有力地支持了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过多年发展,我们金融服务事业部已经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建立了强大信息管理系统——我们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着5万多家客户,可以及时把信息向制造商和经销商传递;另外,我们也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可以说,徐工集团的金融业与制造业融合地已经越来越深,未来将会继续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王志东不无豪情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参与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轻资产化”,对于设备的租赁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广联租赁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
与经营租赁行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租赁户不同,广联租赁走的是“高端成套租赁”路子,不仅为施工企业提供成套设备,还提供相关的维修保养服务,以及提供操机手,这不仅极大的满足了客户“轻资产”的需求,还为其省去了招募专业操机手、维护设备等一系列琐事;而“以租代售”业务模式的推出,给予了用户更为灵活、多样的选择:这一业务模式减少了用户前期的资金投入,未来如果设备无需使用可以退租,避免买断方式造成设备闲置;如果用户最后决定行使购买权,又能以较低价格取得设备所有权。因此大受用户好评。
虽然成立时间只有短短四年,但凭借着这一系列的创新,广联租赁实现了快速发展。徐工广联租赁财务总监万厚金介绍说,公司经营租赁的设备由成立之初的29台发展到目前880余台;租赁设备资产由初始的1266万元增加到5.3亿元;经营租赁收入由2012年的1460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1.6亿元。2015年,广联租赁还被评为 “中国工程机械租赁业50强企业”和“2015年中国工程机械租赁租赁业最具竞争力品牌”。
此外,广联租赁还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租赁,培育新的增长点。2012年,通过参与西北电建与美国合作建设的球形储煤仓项目,成功实现了徐工伸缩臂叉车在国内市场的首次应用;2015年12月,广联租赁的高空和起重设备成功入驻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助力冯小刚新电影拍摄——这是继助力张艺谋电影《长城》成功拍摄之后,再次应用于影视基地中。
如果融资租赁、经营租赁、以租代售等新的销售方式可以算作是“新招式”修炼的话,那么,“技术创新、精益化、补短板”可以看做是徐工集团对于内功的修炼。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徐工集团“面向大型工程施工的流动式成套吊装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已经是徐工集团第四次获此殊荣;仅仅几天后,喜讯再次传来:徐工集团工业设计中心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成为同行业唯一入围企业。
事实上,这两个小例子仅仅只是徐工集团在技术创新上的一个侧面反映。王民要求徐工必须要聚焦高新技术创新,聚焦中高端市场,全面对标世界最高端的企业和技术,找出徐工自身的差距,补齐短板。“其实不仅仅是外部对标,我们内部也要对标。比如施维英。我们中国的制造企业生产产品时往往粗放、随意、低标准,其实不能完全归咎于我们的工人,我们的企业家更应该沉下心来,不要浮躁,打造出严谨的质量文化,然后经过一代代地积淀,形成严谨的质量理念、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的东西来。我去施维英参观,感触很深——你要是对德国人说,你随随便便做一下吧,他不会做,也做不出,他甚至会觉得这对他是一种羞辱!”王民十分感慨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在他看来,中国的品牌和产品要想在全球客户中赢得尊重,对于精益化和技术创新的内功修炼必不可少。
已在徐工工作了40余年的王民喜欢把自己称为“一个工程机械行业的老战士”。从当年一名普通工人,到如今的企业执掌者,40多年来,他经历了无数浪潮,越过了数不清的大江大河,但始终不变的,是他身上流淌着的那份浓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
不久前,他被评为“十二五最受尊重的苏商领袖”。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上榜理由:
“在董事长王民的带领下,徐工集团以坚守、改革、创新的精神,扛起了历史赋予的“制造强国”的重任,冲破羁绊,突破重围,不断奋进前行,不断挑战超越,冲向工程机械最顶峰。
今天,徐工已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五强,移动式起重机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已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中国装备制造的标志性品牌。以徐工为代表的“大国重器”,正在通过转型升级撬动全球市场,实现智造领跑的产业涅槃。”
许多人可能都会感到困惑:为何在行业形势持续下行、一些企业开始逃离工程机械产业的情况下,徐工的斗志反而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向着“珠峰登顶”的目标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击?
除了企业战略层面的理性考量之外,在王民和全体徐工人的身上还有着这样一种根植于心底的信念和情怀:“中国制造”还缺乏一个响当当的世界级品牌;徐工应该一肩担起振兴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登顶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最高峰,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这挥之不去的使命感使得王民和徐工既从未彷徨,又无暇他顾、无暇停歇,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勇往直前。
这份浓厚的“产业报国”情怀,就是徐工的基因。
新鲜血液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招式越发出神入化,内功修为愈加浑厚绵延……这一切都使得徐工这个毅然前行的产业巨人更加强大。而基因,则是其在前行路上无所畏惧的,最大底气。
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十二岁的李檀最近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加入了徐工信息,担任营销中心总经理。他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创业者”。在此前的六年时间里,他已经带领着一个创业团队成功做出了一番事业——公司最后被一家央企收购,他在那里有着30万股的股份——一笔不算小的财富。
但他决定放弃过往的一切——包括那30万股的财富。“我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来徐工信息的。我就是想与一帮有意思的人,一起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他意味深长地说道。
许多人都对他放弃原来的成就,“背井离乡”去徐工信息工作表示不解。但李檀似乎并不太去过多地解释什么。不过,在去往徐州的火车上,他在微信上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我感到体内有一种沉睡了许久的凶猛,正在醒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