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无处释放的善意
Point
当你被身边的“圣母心”所打扰的时候,大可宽容对待,我们谁又曾经没当过圣母呢?
有段时间,我每天早晨睡醒后点开微信,都能收到A君的微信红包,数目不大,但寓意都很吉祥,还配上类似“龙马精神,元气满满”之类的祝福语。我说无功不受禄,问他为何如此客气,他只是回了个笑脸,说他对很多人都这样。
我和A君相识于朋友的喜宴上,喜宴过后就没怎么见过面,天天受他这般馈赠让我很是不好意思,所以约他出来喝咖啡看电影,顺便聊聊近况。我们看的是某部当红的喜剧电影,全场人包括笑点颇高的我在内都被逗得乐不可支,唯有A君机械地嚼着爆米花,一脸木讷,仿佛银幕上的内容都被他的大脑自动屏蔽在外。
喝咖啡的时候,我们的对话屡次陷入沉默,他一直在刷手机,要么在帮朋友圈里的人点赞,要么则在几个群里来回切换,不说话也不发表情,只是在——发红包。我凑过去看,有驴友群、工作群,还有一个禅宗群,他发红包的套路和发给我的差不多,一个吉祥的数字加上一句适用于普罗大众的祝福语。
我没有刻意找话题,只是在旁观察了他一段时间。他一直盯着手机屏幕,每当有人抢了他发的红包,他绷紧的脸就会露出一丝微笑。后来和喜宴的新娘聊起了他,她说A君是个性格非常好静的人,学生时代起就喜欢读书和观察,不喜欢运动和社交,人倒是不坏,就是常常低调得让人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问那他这么任性地发红包是在刷存在感吗?她笑说其实这就是他表示友好的方式,低调如他,还是渴望与人拉近距离的。
回想起我留学那会儿,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别扭的时光。留学初期大概是我的审美和价值观颠覆得最厉害的时期,心态空前开放,渴望拥抱全世界,却总感觉融入不进当下的生活。反映到实际生活中,就会有很多矛盾的行为。比如极度依赖社交网络,生活与所见所闻的一切喜欢事无巨细地写在微博上;喜欢在微博上搭讪有共同爱好的人,并对他们嘘寒问暖,对室友的关心却很不耐烦。
还记得留学的第一个学期,一日独自在校园草坪上看书的我,被两个学校教会的传教者打断。当时刚接触教会的人,觉得他们助人为乐,因此牺牲了我宝贵的学习时间认真听他们讲道。讲道完毕后,他们为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我还主动留邮箱给他们。他们并没有来信,我也暗中庆幸,幸好他们没再来信,否则岂不是我的伪善被拆穿的时候?
“示好”是我们渴望与外界沟通的表现,和“倾诉”一样,这都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可是当我们急于与那个不熟悉的世界发生交集时,“融入失败”就会为我们带来焦虑,出现一些怪诞的行为,网络上的毒鸡汤所吐槽的“圣母心”,大概就是如此而来吧。不过,当你被身边的“圣母心”所打扰的时候,大可宽容对待,我们谁又曾经没当过圣母呢?
(文/阿之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