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四川人”是怎样炼成的
Point
作者最见功力的是,将“乡土”“国家”“蜀学”这些四川文化关键词的传播与讨论一一揭出,让人细致地看出时人如何以语言做事,进而呈现特殊的语言背后那群特殊的人,以及这群人为了这片土地的兴替而奔走的身影。
上世纪四十年代,纵横经史之学的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因得罪了学阀,未被续聘,碍于学生们对他仰慕得紧,请求他继续教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愿意上课的学生,随时到他家听课。
这一幕,其实发生在王东杰新著《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所述史事的尾端,“四川人”的认同在此时已经妾身渐分明,有成型之势。作为四川学者的典型,蒙文通身上特有的幽默风趣与通儒气象,其实有很深的渊源。类似的龙门阵(四川话,指掌故),在四川可谓数不胜数。
相对于说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之广土众民似乎更接近事实。此前的中国区域史研究,江南、华南是研究者的宠儿,北京、上海似乎也渐渐成为新欢,但是中国其他区域的研究依然很不够,尤其是对于天府之国——四川(广义,包括当下行政区域中的四川省与重庆市),相对于其中蕴含信息量极大的社会文化内涵,既有研究简直只能算冰山一角。
四川的独具特色,首先源于山川格局的险峻。四川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其中既有汉代的司马相如,又有三国时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蜀相,还有大唐帝国时代群星璀璨的文人胜景,以及宋代三苏的妙不可言。类似的记忆本来可以不断延伸,恰似苏东坡时代的蜀地饮食,绝非后来那么麻辣。
经历了明末惊天动地的民变之后,四川人口锐减,有些州县在籍的人口甚至不足数百户。有了这一巨变,清代四川才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四川的社会空间与文化氛围变得格外“麻辣”。
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甚至又渐渐成为民族复兴策源地的自豪感。
王东杰此书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史与学术史研究,他更愿意将四川及其地方认同放在社会文化的脉络里进行处理,既关注各类现象的此消彼长,更试图追访这些现象兴亡更迭的背后意义,与其说他关注的某些关键词的流衍,不如说他在四川人的反复纠葛与争论中冷眼旁观,这些话语的力量无微不至,将四川的特质表露无遗。
此中,作者最见功力的是,将“乡土”“国家”“蜀学”这些四川文化关键词的传播与讨论一一揭出,让人细致地看出时人如何以语言做事,进而呈现特殊的语言背后那群特殊的人,以及这群人为了这片土地的兴替而奔走的身影。比如在四川大学国立化过程中,人们就借此大发其挥,将“国家”这一象征符号在地方场景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借“国家”的权威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借助这一探索,四川的地方性与“国家”勾连起来,其中现代意义上的建制比如大学又由此得已在地方诞生。这些建制在呼应所谓的西潮来袭之时,又因着特殊的四川学人群,而有着其特有的四川元素,在日益西化的学术风气之中俨然一股清流。所以也才有了开篇蒙文通哪怕失去了教职,也愿意免费教育四川子弟的往事。
为贯彻这一关联,作者用了一章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集中在20年代中期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这一时期)旅居外省的四川人对全国与四川关系的认知。这一部分旅外川人多系青年学生,也包括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如大学教授等)、商人,及部分政界人士;旅居地则以北京、南京、上海这样一些核心城市为主。作为当时川籍的有势力者,他们对四川的讨论既凸显了川人的四川认同,同时又吸取了夔门之外的多元声音,将国家与故乡,战乱与和平,民生与国运聚拢起来,其关切尽管略带无奈甚至无用,但却成为一种透视当时川人心态的极佳个案。从中可以看到,要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统一运动,就必须充分注意到国际、国家与地方三种角度,很有可能早已被深度交缠在一起,此前我们看似斩钉截铁的处理,或许不无简化的嫌疑。
正如王东杰所批评的,不少研究者在区域史研究中,对于史料的处理往往未做细密的分疏,习惯于仅仅依循纸面上的文字,将不同人物的声音杂揉在一处。另外,在关注地方性的同时,也有论者将现代与传统割裂开来,就使得观察的维度变得贫乏。
有鉴于此,本书充分意识到,“概念和概念之间要彼此支持和对抗,也往往相互晕染、渗透。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存在一个由更多的词汇和语义构成的网络,不能孤零零地拈出其中一个,不计其余”。这一主旨,使得本书的五篇长文,尽管看似处理的是单独的问题,但每一篇文章中,又犹如互相关联的“一家眷属”,无数的片段与记忆,编织成了近代四川人的新生与彷徨。
著者认为,既往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过于注重建构一个思想体系,无形中将文化的气韵芟除殆尽,让人无法触摸思想史的魅力,让思想史宛如思想家的“全神堂”,在论资排辈中变得兴味寡淡。他更期待越来越欣赏的“讲故事”的思想史路径,在传统的文本分析之外,加入社会文化的血脉,在关联中呈现文本的多层意蕴,让思想史更加鲜活,有血有肉,富于动态。本书文笔典雅,于诸多史料之中挥洒自如,每篇数万字,读来却让人欲罢不能,这或许也是今后思想史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相信随着此书的问世,更多区域史研究可以从中获取经验,让国中的无数异乡,在去熟悉化之后,变得离我们遥远而那么亲切。回到地方之后,思想文化史研究或许也更多了厚重的立足点,那些回环往复的追寻,让人对于历史的重访有了更多的期待。
好书推荐
《2016虎嗅年度作者精选》
这本书汇集了辩手李慕阳、虫二、俊世太保、阑夕、李叫兽、毛琳、南七道、王云辉、小马宋、张翼轸这十位2016虎嗅年度作者的30篇优秀作品,涉及手机大战、营销大战、支付大战、创业创新、网红经济等最新分析和研判,对读者了解2016年的互联网行业热点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线》
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公共服务。云、火、电、蒸汽机;互联网、云计算、数据、计算经济;腾讯、Facebook、谷歌、IBM、苹果、阿里巴巴……这就是王坚博士看到的被在线重构的商业世界,这还是他眼里即将到来的计算经济时代,这更是王坚任职阿里巴巴8年以来的智慧思考。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你与阿里巴巴技术教父级人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面对面聊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