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安的中场战事:安与不安

时间:2024-05-04

李安的中场战事:安与不安

Point

尽管这部电影现在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最新技术,但它依然是一部李安风格的电影。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技术革新”成为了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最大看点。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以3D/4K/120帧这样高规格拍摄的影片,它每秒的总信息量是24帧的传统电影的40倍,这究竟会营造出一种怎样的观影体验,又会为电影史的发展带来什么呢?“我现在不知道是开了一个新的希望,还是捅了一个新的娄子。”11月7日晚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首映的第二场活动,在和冯小刚导演对谈时,李安这样半开玩笑地说道。

此前只有《魔戒》导演彼得·杰克逊曾以每秒48帧的规格拍摄过《霍比特人》,而且还因过于逼真,遭到“缺乏电影感”的差评。从10月14日在纽约电影节首秀以来,李安的这部新片便饱受争议。“画面技术上的创新很能吸引我,但同样也常让我‘出戏’。”“为李安的尝试感到高兴,但我希望他下次别这么干了。”

在“李安新片扑街”的传言下,电影于11月11日正式在大陆公映。所幸的是,华人电影圈给予了这位62岁的“电影系学生”以掌声和敬意。导演贾樟柯称赞其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电影里充满了细节,细节里有美感。看男主角重返美国之后在秀场的经历,我自己涌动起直观的感受,就是黏稠的情感,整个思绪非常打动人,被摄影机完全捕捉下来。这是数字电影新的飞跃。”

把天堂的篱笆往外扩一点

为数字电影带来飞跃的李安也曾是胶片电影的死忠。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读艺专时,父亲送了他super8超八厘米的胶片,那使他有了很强烈的触电感觉。那个电影世界里的东西是他可以掌控、创作、投射的东西。于是他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其中。“从来没有想过电影是平面的这件事。比如24帧,为什么电影这么看,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也没有问过,我做了这么多年电影,我是相信电影比相信人生还多的一个人。”

他对技术一直不太感冒,iPad用得都不灵光。拍《色戒》时,他才第一次用上后期调色。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第一次接触到3D,发现很多东西对不上,“我拍‘Pi’运气不错,蛮成功,但提心吊胆,我只敢用一点点3D,我超过一点,问题就出来。亮度也是问题,我开始怀疑我一直最相信、几乎像我的宗教、我的上帝一样的这些原本的东西。”

电影拍摄使用每秒24帧的速率并非定规,而是在当时技术水平限制下“最便宜”的选择。他觉得电影每秒24帧应该是天堂门前的一个栏杆,“你超过那个好像就是出了天堂一样,不晓得要怎么办”。于是他想说把天堂乐园的篱笆往外面再扩张一点。

他是一个天秤座,最不喜欢做决定,但拍电影又常常要做决定。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想要不要拍超过每秒60帧的电影。最后,他决定拼了,拍120帧的。网站“Deadline”称他为颠覆者,他也承认自己像是受到了伊甸园苹果的诱惑,没法抑制内心的冲动。“我就开始追求更高格式,演员表演、打光、布景什么的都不对,我开始调整,我开始怀疑。到了每秒60帧,人家做实验只是把‘闪跳’去掉,模糊改进,可是超过60帧,已经感觉不像电影,进入另一个境界。人跟电影的关系改变了,这样的情形已不是听一个故事,而是体验一个情状。我很想看到像真实影像里有参与感、是第一人称,而不光是第三人称这样的电影。”

篱笆往外扩张,这又是一片全新的领地,没有人知道120帧的电影是什么样的。“过去熟练的东西都没有了。没有人可以求教,受到了很多打击,问题接踵而来。”开拍前两周,他才第一次看到超过60帧的样子,那时候地球上也没有一个影院可以放映如此规格的影片。

新规格对于剧组的每个人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个镜头都会拍好几次,一天拍不了几个镜头;不能化妆,化妆师就变身营养师,为演员调养身体,让其气色自内而外地红润;演员的表演要更加自然,但又不能死板,必须给内心注入更多的东西。

李安在纽约的工作室就像是一个实验室,电脑不行,就换用新的电脑;没有放映机,就用美国国防部看战斗机模拟的工业用放映机来改装。这么快的速率,目前市面上根本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剪辑软件。剪辑师只能凭经验在每秒60帧的系统下操作。“到后期的时候,大家都很可怜,像是拉着手一起喂狮子,大概这样折腾了一年。我很幸运,我一点都不懂电脑,不知民间疾苦地一直要求,锲而不舍地一直要求。”

对片商也要连哄带骗,片商会说可不可以不要做60帧?李安就说:“good new sand bad news,good news是我们不做60帧,bad news是我们要做120帧,然后你要找到让他可以相信你的理由。”3D/4K/120帧,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技术规格的组合最终让影片变成了一场视觉盛宴:画面明亮清晰,层次分明,运动场景流畅,出屏体验生动。很多人都在橄榄球扔过来的一刹那,下意识地接了一下。

不过,在李安看来,最可怕的是观众还没有观影的习惯,“不光是我自己还不会做,观众也还不会看”。因此,纽约电影节首映之后,会有很多观众反映画面缺乏焦点,容易分散注意力,缺少电影感等,甚至连演员素颜出境也会让观众觉得受到了冒犯。但李安觉得这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就像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直到影片公映,全球也仅有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的五家影院可以播放120帧规格的影片。不过其他影院可以放映2D/3D、2K/4K、24帧/60帧/120帧不同指标搭配的各种版本,每个版本都是李安精心调整过的。

在大陆上映前,李安特地来到北京唯一可以放映3D/4K/120帧版本的博纳国际影城朝阳门店进行现场调试,其严谨的工作态度给博纳影院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吴俊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安导演在调试完后,一直到首映前还要去现场看效果,跟技术总监反复讨论,怎样让画面更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出来的效果会那么好。”

最重要的是阅读彼此的脸

史无前例的“3D/4K/120帧”是影片的最大看点,但在北美公映后,“成也技术、败也技术”的评价层出不穷,有影评人称:“如果电影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这本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观众将在其中获得很多共鸣。但导演李安对于技术复杂性的追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的叙事和情感表达。”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根据美国作家本·方登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的。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士兵,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一夜间,他们成了美国的英雄。每个人都说着“感谢你们”,记者、好莱坞导演蜂拥而至。他们甚至还被邀请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两周之后,B班士兵又要重返伊拉克战场,每天在生死线上挣扎。

这部作品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奖。不过李安选择它,并非它的文学价值,而是他在此找到了他想拍的东西。“这个故事讲的是感官上的差异,军人在打仗的时候,尤其是这些年轻的男孩第一次打仗,他的感官是全开的,非常敏感,非常尖锐。当他们突然回到美国虚假的一场活动里时,这会是过度的刺激。在反差中,我们检视了人性还有社会性。我觉得它要诠释的东西和我用的新技术是非常一致的,如果不是想用这个新技术,我不会想拍这部小说,因为这个小说都是内在的观察,一般的电影很不容易做到第一人称这样的视角。回忆跟现场的反差,这是像意识流一样的电影,所以我觉得跟新的媒体(新规格)不只是很好的结合,而是必需的。”

尽管这部电影现在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最新技术,但它依然是一部李安风格的电影。“我不是做科技的人,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是觉得我们对电影的看法很重要,我不会觉得科技在一边,内容在一边,非要分开对立的,最终还是检验人性,说故事,看电影,这个内心的活动还是最重要的。”

电影不断地进行相似性的剪辑,从华丽丽的中场秀迅速地切换到血淋淋的战场,充满了荒诞感。但你依然一如既往地无法从中看出李安的政治态度。主战,还是反战,这不是他要表达的。“我选择议题时,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议题在召唤我。那段时间,我最关心的人生的议题,还有我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要做那样的探讨。我拍电影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孝顺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拍了《推手》等三部电影。最近这段时间,就是人跟上帝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很自然地,跟我的年纪、阅历有关。”

宿命感是这部电影反复渲染的,李安也延续了《少年派》中印度教的意象。这是原著中没有的。“我讲的神,不是某一个神,是人跟未知的东西的一种情感结合,不是理性,解释不清楚。”

编剧、影评人史航看过影片后说:“这不是个单纯反战的电影,这是个与一切标签或政治正确冷静开战的电影。李安依然是个解放者,就像他在《与魔鬼同骑》《冰风暴》《断背山》所做的那样。‘我们已身陷泥沼,我们只拥有彼此。’这句能解释一切。”

采用最高规格的技术,李安最想拍摄的不是战争,不是班长的故事,而是人的脸部特写。“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阅读彼此的脸。这个高规格阅读的方式,跟我们的眼睛很像,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心中的感觉。细节就是演员眼睛里面的神采、思想,观众都会感觉到。”他又调侃了一句说,“观众体验故事的距离,导演是可以有选择性的,我要近的时候可以近,当然像是川普我不会想要那么近地看他,那我就调远一点,大概用每秒12格看比较好。”

不过,相较于技术的革新,李安这一次在叙述上还是有所失分的。比如,电影中比利的父亲是主战派,亲手把儿子送上生死未卜的战争之路。但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给出一个理由解释这个父亲何以至此。而在原著中,对于这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惊心动魄的关系有着不亚于战场的描写,这也原本是李安最擅长的部分。但他这一次将此匆匆带过。

下一记狠拳

李安是有点着急了。自1920年代以来,电影就普遍采用每秒24帧的规格制作与播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还在考虑是否将手上的《阿凡达2》以每秒60帧的速率拍摄。“等不及了,我可能一步做了好几步,因为我自己也不年轻了,我希望在自己还在服役的这段时间能够见到它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所以我也很急切地把它呈现给观众。”

电影市场的现状让他坐立难安。网上有取之不尽的免费片源,家里的电视已是4K规格,甚至连手机都能达到。因此,成熟市场的电影票销售量逐渐减少,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过去十年,美加地区电影票销售量不断衰退,尤其是年轻人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不断减少。甚至连火热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几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今年也陷入疲软。

在李安心中,电影是神圣的,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人类集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如何能让人们再走进电影殿堂?必须给观众更充足的理由。

他一再地说,电影要变了。这个看上去腼腆、老实的男人在电影上向来是出人意料的。“对于我来讲,婚姻方面必须忠实,拍电影的话不用,看风景、游玩,希望每次到不同地方。我想不管我拍什么样的题材,一个是好奇心需要满足,另外我对拍电影本身的学习,我非常热衷。中国人讲‘学而知不足’,这个是我保持活力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像呼吸一样。”

每一次拍电影,他都希望像是happenthefirsttime。这一回,他又顶着全世界的质疑冲向了一个未知之地。三座奥斯卡小金人,还有一连串的金狮奖、金熊奖、金球奖是他的本钱,可以吸引好莱坞最顶尖的团队加盟,也让他有底气与片商博弈。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赌博。“赌博输掉了会很后悔,但做一个决定以后,不管成功失败,都要很甘愿,觉得很值得,因为我决定要这样做。以这部新片来讲,我决定了,如果我拍出来不好,被全世界的人骂,被同业说你在搞什么局,我都很甘愿。”

他有使命感,要为未来的年轻人、未来的电影铺路。他对台湾的《天下》杂志说:“我最大的压力不是我自己的片子会怎么办,而是在于如果这部片做不好,大家会说,唉,这个媒体(新规格)不好。我来试一试,希望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做。这是我没有办法躲避的责任感,它自然会上身。我拍到现在,我知道我还很嫩,我们整个电影业界、不管是新的器材、新的拍法、新的审美观念,好像要往前进了。”

李安率先跨出了一大步,无论身后有没有追随者,他都决定要走下去。他的下一部电影《马尼拉之战》依然会采用3D/4K/120帧的“顶配”技术拍摄制作。1 1月9日,在北京唯一可以放映3D/4K/120帧版本的博纳国际影城朝阳门店开始预售的第一天,就迎来了相当火爆的场面。预售开始前的几个小时之内,影院前厅就已经站满了人,人们从前台开始,排起了紧密的蛇形长龙,队伍一直延伸到影院外的餐馆。队伍之外,多位身着制服的影院工作人员表情紧张地看着排队人群。“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影院外围观的顾客莫名所以。

“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的场面了。”博纳影院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吴俊岭说。火爆的预售场面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同时也满足了预先的期待,“有朝一日,如果120帧能够普及,大家想到的在最早推动这项技术的影院名单中,有博纳这个名字就行了。”

然而与3D/4K/120帧版本影票预售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正式上映后却并未在全国形成人们预想的热潮。影片首日报收2645万元,上映三天,累计票房仅为6850万左右,三天的单日票房一直被比它早上映7天的《奇异博士》所压制,仅为后者的一半左右,在上座率方面更是在同期上映的主要影片中排名最低。也许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而言,没有机会看到史无前例的新技术,而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也不足以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情。

(文/宋诗婷,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