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4

◎韦懿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策略

◎韦懿霖

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改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当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高度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无疑成为大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我院为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11版)》,我院于大学本科期间开设2类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一类为计算机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应用等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修;另一类为计算机高级模块,主要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像与视频处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和专业需求选择课程。

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去处理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现在的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虽然是采用小班机房授课、案例驱动教学,但因为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深入了解,或虽有心想结合学生的专业个性但受课时所限,所用的教学案例最终大多趋于大众化,从而导致教学案例的专业个性不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不到更加有效的激发。其次,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个快速发展和更新的课程,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标准都更新很快,有些新的技术应用难以在课堂教学内得以呈现,有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也难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进行细化和深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应对计算机软件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成了每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这个概念最早由易观国际的于扬于2012年提出,后经由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创造出新的行业发展生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传统教育是“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互联网+”教育就是“一个互联网、一部移动终端、不受地域和学习场所限制的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的学校和老师”。“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很大一部分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提供教学内容,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与线下的教学活动互为补充、相互拓展。

CNNIC于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为6.88亿(而国际电信联盟2016年9月的报告中,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21亿),超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其中,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民数量已超6.2亿,占中国网民数量的90%以上;无线网络(WLAN)的覆盖率明显提升,中国网民的Wi-Fi使用率高达91.8%。此外,2016年初,易观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24岁以下的移动网民占比34%以上,学生移动网民占比20%以上,移动互联用户年轻化特征明显。移动网民中,超6成用户使用4G手机,超7成用户手机尺寸在5寸以上,为微视频的普及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这一切的数据,均表明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互联网+”教育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智慧互联也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互联网+”教育,将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不仅能提高教育效能,还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16年6月份,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共同发布的全球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中指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7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其中,信息素养指的就是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现在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去阅读或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完成相应报告。网上阅读或收集信息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络正确、高效、合理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可在计算机基础模块中增加学术信息检索的相关课程内容,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RUD-PC策略有效地进行信息搜索和网上阅读,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打开一个网页后,先看看整个页面是如何组成的。很多学习类网站页面的上面或者两边会有不同的栏目,有的文章或资料会从属于上一级栏目,上一级栏目里还常会有类似或相关的资料。因此要特别注意和留心这些栏目,里面会有与当前页面、学习任务或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读者顺藤摸瓜,就可找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当发现浏览的页面非常有用,有助于研究或者学习时,须要求学生将其打印下来。文字阅读比电脑阅读对于细节的确定或收集更快,且更能集中注意力,必要的话还可以将重点内容划下来。此外,应将网站的地址收藏在收藏夹中,以便需要的时候再次浏览。如果有可能的话,找到资料的作者和题目,在材料或报告上写上作者,表明引用或注释;还要尽可能地知道文章或材料出版的时间,看看是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识别域名代码,如com 代表商业组织和公司,edu代表教学科研机构、gov代表政府部门等等,以便在搜索信息或资料时可以优先登录到专业或权威的官方站点,寻找到合适和正确的资料。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来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系列思维活动(Jeannette M. Wing,2006)。计算思维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其本质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思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普适性思维方式,适用于各个行业应用,如行业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可通过大学公共基础课中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课程进行培养。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做为一种非常热门、简洁、易用、可扩展,且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系统管理、Web编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可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来取代以前的VB程序设计课程。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些比较鲜明的计算机学科特征,如:知识体系结构规范,教学注重操作示范,练习注重上机实践,技术软件更新频繁,知识应用需与行业结合等等。然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却往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时甚至是如我院那样的文科专业学生。那么,如何将课程内容讲解得通俗易懂,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个性化需求进行结合,如何使得常规的教学内容更具可拓展性以适应行业应用或技术更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可灵活掌控的课外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都是摆在每位计算机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终端及微视频的普及和应用,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微课一般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使教学内容情景化,数据、知识和思维可视化。但需注意的是,微课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从而最终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存在的。因此,除了微视频,微课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素材、微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优质的微课是两次创造的智慧结晶,第一次创造是微课的教学设计,第二次创造是微课教学设计的技术实现,即微课件的制作和微视频的录制。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如果想要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专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即对教学内容须结合专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适当的情景化设计,形成具有专业个性特点的教学案例。然而,这种情景化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时是比较难以完美呈现的。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内在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情景化设计,分别制作出微课视频,再辅以精心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则可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可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学习,可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可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之前、之中、之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深度的、连续的学习链条,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生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的是,微课不能只关注单一知识点的微视频制作,还需重视整个课程系统的规划,使得微课模块对其他教师具备可重用性、对学生学习具有可拓展性,并充分利用和技术改造早期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其符合微课学习的要求,避免微课资源的重复建设。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互联网的力量、移动终端的便捷、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的普及,将极大改变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与学方式。在这场变革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