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 (八十七)
■俞剑明/文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宰相谢安的侄女。她的博学多才,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齐名,连《三字经》中都提到:“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她后来嫁给书圣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为妻。在外人看来,这对夫妻门当户对,天造地设。但正如黄永玉先生所喻:“婚姻是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指头知道。”那王凝之虽说也读点书,写点字,但更多的精力却用于作法贴符,把自己弄得活像个“王半仙”。谢道韫从骨子里瞧不起王凝之。有一次回娘家,向父母哭诉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谢道韫不但诗文很出色,而且还有很高的辩论才能。
据《晋书》记载,有一次,谢道韫的小叔子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却辨不过对方。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后暗暗为王献之着急,想为他解围。然而,当时那个时代的许多规矩又限制女人抛头露面。于是,谢道韫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刚才的话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
更令人起敬的应是谢道韫那不让须眉、勇于担当,且在生死关头毫不畏缩的铁骨侠肠。王凝之在任会稽太守时,正值浙东大盗孙恩谋反,围攻会稽。迂腐不堪的王太守却不做任何武备,终日里诵经念咒,声称已请得十万神兵,大可破敌。结果可想而知,城破人亡。可悲的是其与儿子被砍头之际,还在念什么“避刀咒”,直念到刀起头落。
谢道韫却是好样的。听说丈夫和儿子被害后,她流了几行热泪,便镇静地指挥仆婢带上刀剑,抬来小轿,满屋金银细软统统不要,只带上外孙刘涛赶紧出奔。但刚出署门,就遇上一股叛兵。谢道韫毫不慌乱,亲率仆从与叛兵格斗,竟被她亲手杀死两名。后来叛兵越来越多,终将谢道韫抓住。被缚送匪首孙恩面前后,她又发挥自己的辩才,从容言辩,竟说得孙恩不敢加害于她,但仍要把她的外孙斩首。谢道韫挺身向前道:“这孩子是刘氏后人,姓刘不姓王。今日事在王凝之门,何关他族?你如必欲杀此儿,请先砍我!”这番气节,意连孙恩也动了天良,非但不杀刘涛,还将他和谢道韫一同放走了事。
谢道韫的事迹令人动容。动容就动容在她是一位“巾帼”英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妇女有着种种歧视。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逊色。其实人不分男女,都有着高下之别。而谢道韫就是在男人中,其勇气和智慧,也远胜于一般须眉。后人因此称颂:“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之风,足见其为女中名士。”
东汉末年,朝政败坏。权奸和阉臣迫害贤明、排斥异己,达到疯狂程度。他们任意株连所谓“党人”,非锢即戮。当时的名臣范滂,也自知不可避免这场横祸。
果然,很快朝廷就派汝南郡督邮到征羌去捉拿范滂。而这位督邮来到征羌的驿舍里,却关上大门,抱着诏书伏床恸哭。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这消息传到范滂那里,他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对人说:“那位督邮一定是为了不忍心抓我才哭的。”
报信的乡邻劝他赶快逃避,但范滂却断然拒绝,反而自行来到县衙投案。恰恰那位叫郭揖的县令,也是位义士。他颇同情范滂,见他竟自投罗网,大为惊叹,当即解下印绶,要与范滂一同逃亡,并劝范滂说:“天下甚大,何处不可安身?君何故甘心就狱?”
范滂却从容答道:“滂死方可杜祸,何敢因罪而累君?况母已老,滂若避死,岂不是更累我母么?”
郭揖见劝说不成,只好派人接来范滂的母亲,好让他们诀别。范滂向母亲深深一拜道:“望母亲割舍恩情,勿增悲感。就当儿子得病身亡罢了。”他母亲听到这个晴天霹雳,尽管肝肠寸断。然悲痛之余,她又拭干眼泪,淡定地对儿子说:“我和天下百姓一样,心中敬重李膺、杜密这样的人物,你今天得以和他们齐名,死亦何恨?假若一个人既想获得令名,又想求得长寿,天下哪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说完,她呜咽着挥手掉头,令儿子径去投案。范滂不久便被酷刑掠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其妻亦被流放边疆。
清末明初小说家蔡东藩提出过“硬头子”的说法。所谓“硬头子”,指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慷慨迸耀过生命之光的强者。他们或个性刚直、意志强悍,或“主义”坚定、铁骨铮铮,为了自己坚持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视死如归。
范滂就是这样一位“硬头子”。明明有机会可以避难,范滂却慨然赴死,舍生取义。这种精神人格,我们怎么赞颂都不为过。更值得钦敬的,还有他的母亲。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面对儿女的困苦痛厄,天下母亲无不如母鸡护雏一样舍命相护。倘若范滂的母亲拉住他不让投案,或者费尽心机将他藏匿,都无可厚非。但范母非但没这么做,还鼓励儿子为正义去赴死,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尤为难能可贵!正因为深爱儿子,她才会强抑己痛,成全儿子。可惜历史对这对伟大的母子,眷怜得还是太少了一些。
所幸的是,范滂母子的事迹还是对后世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如苏东坡少时,母亲程氏就特地教导他学习范滂。苏东坡说,如果他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程氏慨然回答:“你如果能像范滂一样,我难道就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此言壮哉!
尧君素是隋朝将领,官至鹰击郎将、金紫光禄大夫,隋朝末年,奉命镇守浦州。当时,百姓苦于隋朝的暴政已很久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王朝已是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崩溃。然而尧君素困守浦州,拒不投降,而且他善于统领安抚,辖下竟无一人反叛。
新兴的唐王朝当然不会放过浦州。唐军首领李世民促使独孤还恩率领大军包围了孤城,但尧君素始终不肯屈服。唐高祖派遣降将前去招降尧君素,并允诺他投降后赐以铁券,准令免死予以升官,但均被尧君素严词拒绝。于是,唐军抓来尧君素的妻子,逼着她来到城下,向上呼唤道:“隋室已亡,君何苦如此?”
城头上的尧君素慨然喝道:“天下名义,岂是汝妇辈所能知晓?”说着竟张弓搭箭,硬将其妻子射到在地。李世民听说此事,一边为尧君素的倔强而唏嘘,一边再调大军猛扑城头。尧君素仍以死自誓,并对身边将士说:“事已至此,我已知不可为。但为了国家大义,我不得不死战。假若苍天已经绝隋,别有它属,我当自行断首,付与君等以持取富贵。但今城池尚固,仓储亦丰,胜败尚未可知,还望诸君勿怀异志,战斗到底!”
然而,毕竟大势已去,孤掌难鸣。不久,城中便告粮尽弹绝。尧君素仍想作最后的抵抗,不料其部将薛忠竟乘其不备将他刺死,持着他的首级出城降了唐军。
虽然,从历史趋势和所谓的顺逆关系来看,尧君素为之卖命的,只是一个已注定败亡的反动王朝,而他所抗拒的,则是一个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兴王朝。与之对垒的李世民,更是顺天应命的一代令主。然而我们仍应该为尧君素道一声好。毕竟从其个人角度而言,能和他一样“各为其主”、不屈不挠地誓死忠诚于自己的君主者,寥若晨星。
尧君素不仅言出必行,且能在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下坚守职责,舍生取义,其人格不可谓不崇高,其气节不可谓不刚强。无怪连吃够他苦头的李世民,也惺惺相惜,在当上皇帝之后不久,便颁发诏书,“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往在大业,受任河东,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浦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后人亦有“隋室忠臣,只君素一人”之谓,尧君素当之无愧。
通变与坚守,历来相反相成。只不过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人求通求变,个个急功近利;然而,心不静,无所持,事功毕竟难成——是该呼吁人们坚守某种精神和道义的时候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