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用卡人工审批的操作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4-05-04

文|倪咪莎

信用卡人工审批的操作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文|倪咪莎

随着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度及监管标准不断提升,对于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有效的防控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实际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贷款审批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风险敞口的大小以及信贷资产质量,所以在这个环节的操作风险防控更是重中之重的关注点。

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为例,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监管要求,由于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尚未普及健全、第三方信息查核渠道缺失等原因,目前尚无银行机构实现全流程系统自动审批。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审批环节仍停留在人工审核阶段,而该业务发展相对较好的一些银行,如招商银行、广发银行、交通银行等,多采用系统测评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各家银行尽可能的利用信用评分、欺诈评分系统等手段客观评定申请人的资质,但目前为止,仍无法完全脱离人工审核环节,而且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在整体信用卡审核工作中仍占很大比重。上述手段的应用其核心就是要在收益和风险中找到最佳的平衡。

因此,在人工审批环节中,操作风险防控工作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对于信用卡人工审批环节而言,极易产生操作风险的关键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由于未按照政府、监控机构宏观指导意见和规定、行业标准要求及行内政策指引的风险控制要求,以审慎为审核原则进行审批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将会导致风险敞口扩大。

事实上,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受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银行信贷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认为:银行的信贷困难及由此造成的银行业恐慌都是真实经济周期的一种自然的结果。近几年,随着部分地区钢材贸易、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逐渐下行,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企业主跑路等问题逐渐暴露,无论是政府、监管机构,还是各银行内部,都对相关行业及上下游企业进行了业态分析,关注其发展动态和风险走势、并对风险隐患及时做出了指导意见及限制措施,这体现了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一种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但如果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未严格按照相关风险提示严格限制申请准入标准,则会造成风险敞口的扩大,甚至引发行业性、系统性的风险隐患。

由于未充分辨识申请人资质及偿债能力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导致申请人资质与由此产生的风险敞口不匹配。

作为信贷审核的基本标准,审批人员应客观、综合、全面的判断客户是否具有良好的还款意愿、稳定的还款来源以及充足的还款能力,且确保客户资质与风险敞口匹配,不存在异常消费倾向。如审核人员未对申请人资质及偿债能力进行充分辨识,仅凭主观臆断或片面信息而开展授信工作的情况,势必为导致不良产生。

由于未严格执行审核标准和流程要求,导致授信标准不统一、不客观,无据可循,从而产生的操作风险,会导致部分客户过度授信,贷款偿还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如果要追究未严格执行审核标准的原因,可以说审核人员的徇私舞弊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亲属朋友的拜托、客户关系的维护,甚至行贿受贿等理由,对个别客户给予过高或过多的授信规模,是这类操作风险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

由于恶意内外部勾结,导致申请信息及资质虚假不实、冒名顶替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将会进一步造成欺诈风险等隐患。

信贷审批部门人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一旦发生以非法利益为目的的内外部勾结,甚至金钱交易,将会对银行业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由此可能会产生代办公司、伪冒申请人、伪造或变造信息等欺诈风险。

由于未严格执行岗位职责,越权审批、“无权”审批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将导致业务权责无法明晰可辨,后续追责困难。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信贷审批人员,应明确岗位职责、履行岗位义务,同时在合规操作的前提下享有相应的免责权利。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如审批人员混淆岗位职责,甚至超越本职权限操作,权责不明,将会影响贷后业务管理的有效性、效率性。

由于擅自修改客户信息、非法获取客户信息、泄露客户信息而产生的操作风险,直接影响到客户的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同时将对银行造成经济和声誉的损失。

作为信贷审核人员,应对审核工作知悉的客户信息履行保密义务,且不得擅自变更、修改客户信息,一旦发生利用客户信息谋取非法利益,甚至对客户用卡安全、信息安全产生影响行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之所以在信用卡人工审批环节操作风险容易发生和暴露,这与信用卡审批业务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信用卡审核与一般对公信贷、个人信贷等业务相比,其批量性、快速性决定对审批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是在防控操作风险时应该注重关注的。

在这里,结合上述的人工审批环节操作风险点,建议采用的防控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建立健全审批制度,明确各岗位权责。在授信评审环节,建立健全审批制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风险防控手段。一是要明确岗位权责和授权制度,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设定合理合规的上报、违例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越权审批、“无权”审批行为。二是要明确权限准入及晋升标准,确保审批人员权限与自身能力相符,设定初、中、高等多级权限,并鼓励人员提升自身能力,争取权限晋升。

明确审批流程和操作指引,使审批工作标准化,统一化,降低操作风险发生概率。确保不同审批人员采用一致的审批标准和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因未充分辨识申请人资质及偿债能力而过度授信,也可以有效防控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审核效率,便于后期对审批工作进行贷后监控管理和核查。

设立审核事后核查机制,对审批质量和效率进行考评,防控人为操作风险。机构内部设立事后核查机制是防控操作风险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采用比例抽查,专项核查,不良账户倒查等方式,对审批人员的操作合规性进行规范性控制,并对未达标人员重点关注。

开拓第三方查核渠道,引入更多的公共平台信息和资源,提高审批工作质量,从而防控操作风险。借助政府公开的第三方查核渠道信息资源,对申请人资质及其真实性、有效性和全面性进行考评,可以帮助审批人员对申请人的历史信用情况和收入稳定性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有助于锁定具有良好的还款意愿、稳定的还款来源以及充足的还款能力的有价值客户,从而做到精准审批,审慎审核,防控因主观臆断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加强员工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消除审批人员主观发生操作风险的意愿。员工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高低,是是否能够开展合规开展业务,遵守业务规定,落实业务流程的基础,所以在防控操作风险的课题上,必须把思想和道德品质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起来。

建立完善化、层级制、长期性的培训体系,保障并不断提高审批人员业务水平,降低操作风险可能性。要降低操作风险,就必须保证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所以建立系统性的培训体系是有效手段之一,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工作应该是相对完善化的,也就是针对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应设计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授信制度、审批流程、风险指引、案例分析等等,同时培训工作应该是层级制的,针对不同等级的审批人员,配于与之能力相符的课程,最后,培训工作应该是长期性的,是贯彻于审批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

制定考核制度,明确晋升机制,同时设定退出标准,是防控操作风险的基线。完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防控手段,是对防控操作风险的有效补充。在信贷审核工作中,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是较为突出、也是占比最大的三大类,其风险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然而更不能将这三大风险割裂而观,它们相互关联,往往在同一个风险案件中共存。所以在审批工作中,要有监控机制,防止道德风险,同时要有反馈机制,使授信过程更加合理、有效。逐步完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防控手段,也是对防控操作风险的有效补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