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4-05-04

罗坤

摘 要:大学生“下乡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落实与推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对省内外贫困县大学生需求情况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我省应届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供需矛盾及发展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进而从“行业专家、从业人员及下乡扶贫供需两端”等全面参与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

关键词:下乡扶贫;供需矛盾;实习与就业

着力推进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的意义

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地区得到了各级政府在物力、财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境内外大量投资者进行投资,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调整不好心态,灰心丧气,甚至因为长期的抑郁而出现自杀念头,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痛苦和不幸。因此,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就业,不仅可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可以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到读书的好处,实现自身的价值。

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具有现代化技术知识的高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在薪资水平、发展机遇、政策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东部沿海相比缺乏就业吸引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才的不足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的文化事业停滞不前。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在贫困地区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和先进理念的传承。而通过政策扶持、利益补偿机制等方式,改变基层就业的收入结构,能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乐意“下乡扶贫”就业。

改善贫困地区人才机构

扶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众所周知,在脱贫的路上,贫困地区的干部是领路人,这就要求贫困地区的领导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思路、新方法。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驾驭全局能力不够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引进具有新技术、新知识、新管理方法的大学生“下乡扶贫”就业。毕业生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找到脱贫好路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现状分析

贫困地区大学生需求分析

据统计,2016年我国就业人数为77603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数达36175万人,城镇就业人数41428万人。根据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城镇就业人员远远高于乡村就业人员,目前河北省贫困人口的数量达到了310万,也是今后五年我省要完成的脱贫人口数量。按照发展的要求,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采取相应的脱贫措施。河北省目前确定了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如果按每个村每年需要引入两个高等人才来算,河北省每年至少需要引进近500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极大。

大学生“下乡扶贫”就业供给分析

有数据显示,2017年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7万人,比上年增长18.6%;在学研究生4.6万人,增长9.5%;毕业生1.3万人,增长1.3% ;普通高等学校121所,招生39.2万人,增长3.1%;在校生126.9万人,增长4.3%;毕业生33万人,下降1.6%。总体来说,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从人数上来讲,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对贫困地区需求的可供给量应该很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两所学校的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56份问卷)发现,有63%的畢业生表示不会“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有18%的人表示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扶贫”,10%的人表示目前说不清,9%的人表示不愿意回答。由此可以分析出,河北省对基层的人才需求供给存在严重的不足。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情况

近些年来,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2017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据调查,2015年河北保监局引领保险业着眼于拓宽村干部再就业渠道,在对行业人才需求和保险机构对大学生村官需求意向的基础上,与省委组织部联合推动保险机构对接大学生村官再就业,此举措可以促进河北省的人才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学科专业设置脱离“扶贫”实际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但是由于专业不对路,大学所学知识难以运用到工作中,因此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大学生的质量甚至研究生的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最渴求的是高技术人才,而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设置相应学科进行专业培养,导致大学生即使想“下乡扶贫”实习就业,却由于专业和自身的能力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实践未得到充分重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缺乏与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交流,影响了大学生对贫困地区民情的把握,由于社会实践尚未进入制度化的教学安排,相关部门组织的下乡实践活动的自发性比较强,学生本身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一些实践活动机会难以普及到全体在校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育效果的发挥。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贫困地区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或者一些冲突,由于在学校里没有进行过社会实践,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时候就会感到束手无措。

政策贯彻执行不足容易使操作变形

2017年11月印发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提到:将基层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读、落户、职称申报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流动过程中,转接手续复杂,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完善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的对策建议

探索灵活的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

大学毕业生虽拥有较高学历,但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当地贫困地区的领导以及各大高校在各方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帮助来促进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村官经验欠缺的实际,采取专题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就业与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为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弥补工作经验欠缺,可以借鉴河北农业大学所实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就业观

为加强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形成对“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的认同感,保障大学生在贫困地区能够“留得住”。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下乡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就业观,如高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到贫困地区锻炼成才;也可以通过“下乡扶贫”的优秀典型示范以此来宣传大学生“下乡扶贫”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大学生“下乡扶贫”实习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构建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自身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拓宽大学毕业生“下乡扶贫”就业政策的宣传渠道,运用主流媒体、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下乡扶贫”就业项目宣传,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途径获取更多政策信息。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以学校为依托,加强政策引导,积极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庞先坤. 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邵华.以“四位一体”就业体系助推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创业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3]邓秀彬.让毕业生在扶贫一线砥砺成才[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05-15(004).

[4]张诗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