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创新效率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4-05-04

胡金蕾

摘 要:本文对中国创新效率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结果发现,创新效率在我国虽呈缓慢提高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加外资的进入和改善我国创新环境都会提高我国区域创新效率。

关键词:创新效率;评价特征;影响因素

创新效率是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率。创新效率的高低综合反映了一个区域、行业或者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进而成为评价其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随着对科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研究发现,要想推动我国区域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政府要大力支持地方科技投入量,增加科技投入的规模;另一方面,更要强调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所带来的创新效率的高低。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创新效率至关重要。

创新效率常用的衡量方法和指标

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Sehmookler (1966)就提出过创新效率的问题,之后很多学者对创新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将创新效率定义为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反映的是单位创新资源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本文沿用了这一观点。在现有文献中,对创新效率的测度使用较多且广泛的是前沿分析法,在测算创新效率的过程中,根据是否需要设定生产函数形式和估计参数,可以将前沿分析法分为以参数估计为代表的随机前沿方法(SFA)和以非参数分析法为代表的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SFA法通常可以测算影响创新效率变量的影响程度,但是DEA法并不能直接实现,它通常需要借助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

其中白俊红等(2009)、牛泽东等(2012)、庞瑞芝等(2012)、朱承亮等(2012)、邬龙、张永安(2013)、李晨光和张永安(2014)等采用了SFA法测算创新效率;冯宗宪等(2011)、肖仁桥等(2012)、樊华等(2012)、韩晶等(2013)、冯志军(2013)、乔威威(2014)、高远帆等、荣婷婷(2015)使用了DEA法测算创新效率。

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

在投入指标方面,桂黄宝(2014)、余冬筠等(2014)、朱承亮等(2012)、韩晶(2012)、曹霞等(2015)、董晓庆等(2014)选取了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研发人员数(比重)、R&D;中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和R&D;支出资本存量等人力资本投入;桂黄宝(2014)、牛泽东等(2012)、余冬筠等(2014)、白俊红等(2009)、韩晶(2012)、李红锦等(2013)、董晓庆等(2014)选取了R&D;经费内部支出(比例)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作为物力资本投入;桂黄宝(2014)和李红锦等(2013)选取了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应付科技人员薪酬作为资金投入。

在产出指标方面,桂黄宝(2014)、朱承亮等(2012)、韩晶(2012)、余冬筠等(2014)、赵树宽等(2013)、樊华等(2012)、曹霞等(2015)、董晓庆等(2014)选取了专利申请量(比例)、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和新产品产值(比重)作为创新效率的研发产出指标;牛泽东等(2012)、朱承亮等(2012)、樊华等(2012)将新产品出口额、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经济效益产出指标。

创新效率的特征

创新效率的区域特征

白俊红等(2009)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整体研发创新技术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的创新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总体的创新效率增长缓慢,技术进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余泳泽、刘大勇(2013)研究表明创新效率的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征,特别是在科技研究效率上表现更加明显,同时各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余冬筠等(2014)认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可能会低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会有更强的创新成长空间和创新能力。曹霞和于娟(2015)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很大的区域一致性,各省市之间创新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有樊华、周德群(2012)、张江雪、朱磊(2012)、冯志军(2013)、韩晶等(2013)研究了中国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创新效率的行业特征

牛泽东、张倩肖(2012)发现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变化呈现缓慢递增趋势,装备制造业的总技术创新效率与规模效率皆获得了较大改进,但仍处于低效率水平。邬龙、张永安(2013)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每年都在增加且增加得较为迅速,医药产业的创新产品转化效率与信息技术产业相比而言比较低,并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动力,但是其技术创新效率较高。洪嵩(2015)發现政府研发资助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会降低其他三个行业的创新效率,而企业研发投入会增加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降低其他行业的创新效率。此外还有肖仁桥等(2012)、赵树宽等(2013)、李晨光,张永安(2014)、桂黄宝(2014)、冯志军、陈伟(2014)等对创新效率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

创新效率的企业特征

庞瑞芝等(2012)研究发现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创新效率偏低并出现“倒N”形波动下降情况,研究类企业创新产品的创新效率相较于其他工业企业而言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转换率较低;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创新效率往往会低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创新效率。吴延兵(2012)认为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低于非国有企业。孙晓华等(2013)发现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效率会很高,但是内资企业的创新效率比较低。此外还有李政等(2014)、肖仁桥等(2015)对创新效率的企业特征进行了研究。

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企业规模

肖兴志和谢理(2011)应用To-bit模型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企业的創新效率发现,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会不同,并且研究发现企业的规模与其创新效率之间表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比例关系。牛泽东、张倩肖(2012)认为企业规模的提高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主要原因。肖仁桥、钱丽、陈忠卫(2012)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知识创新效率影响显著。赵树宽(2013)研究发现由于吉林省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效率总体偏低,因此其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也很低。戴魁早、刘友金(2013)认为企业规模和经济绩效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桂黄宝(2014)认为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来看,企业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府政策

冯宗宪、王青、侯晓辉(2011)实证表明,政府创新资源的投入会减少创新活动中规模效率的增加,但是与技术效率之间没有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余冬筠(2014)研究发现:政府政策性资助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产生了各异的作用。樊华、周德群(2012)研究发现:政府影响力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效应。史焱文、李二玲李、小建(2014)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与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环境因素

张江雪、朱磊(2012)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有利于各省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严红(2010)认为创新环境是导致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韩晶、宋涛、陈超凡、曲歌(2013)实证发现科技创新环境和环保规制会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桂黄宝(2013)认为地理邻近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范斐、杜德斌等(2013)研究表明创新地理位置的不同、科技环境的差异及科技资源禀赋等因素都会对区域效率差异有很大的影响。

外资进入

成力为等(2010)创新性地将外资的引进化为了不同的类型,并根据划分的类型计算了不同的FDI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但是结果并不显著。孙玮等(2010)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在长期中逐渐体现。郑韩晶(2012)研究发现,外资的进入会对绿色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外资的进入可以推动创新效率的提高。慕强(2011)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进入激发了相同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民族企业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企业迫于生存会增加研发投入资金,最后促进了创新效率的发展。

此外,还有还有很多学者发现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劳动者素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等都对我国创新效率有影响。

总体讨论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以DEA和SFA及扩展为常用,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包括人力、物理和资金三方面;产出指标指研发产出和经济效益产出两方面。创新效率具有区域特征、行业特征和企业特征这三个特征,区域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及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效率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影响因素中,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政府支持效应模棱两可,环境的改善和外资的进入都对创新有利。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对创新效率进行研究时,效率测度包含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效率,但实际操作很难从产出角度区分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引致的效率变动,大部分学者们多数从技术创新角度选择研发创新产出变量,并没有全面地涵盖广泛的创新内涵。并且,大部分学者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的,这些分析大多为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的分解和分析,这种分析多为静态分析,没有考虑到将创新效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起来分析。在对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虽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影响创新效率的原因,但是影响创新效率的其他因素如创新主体的不同和产权风险这些方面仍然缺乏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2]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3]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2013(02).

[3]Schmookler,Jacob.1996.InventionandEconomicGrowth[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4]BrockhoffK.Technologymanagementinthecompanyofthefuture[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996(02).

[5]赵兰香.知识,决策与技术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1999(04).

[6]池仁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0(06).

[7]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10).

[8]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

[9]余泳泽,刘大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与价值链外溢效应——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多维空间面板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3(07).

[10]洪嵩.政府R&D;资助、企业R&D;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11]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7(03).

[12]孙晓华,王昀.企业所有制与技术创新效率[J].管理学报,2013(07).

[13]李政,陆寅宏.国有企业真的缺乏创新能力吗——基于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与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2).

[14]肖仁桥,王宗军,钱丽.技术差距视角下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10).

[15]肖兴志,谢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11).

[16]戴魁早,刘友金.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3(05).

[17]范斐,杜德斌,李恒,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J].地理学报,2013,68(10).

[18]严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19]孙玮,刘栋.FDI技术来源渠道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

[20]成力为,孙玮,王九云.引资动机、外资特征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0(07).

[21]郑慕强.FDI技术外溢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32(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