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制度优势到制度自信

时间:2024-04-23

刘军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反对照抄照搬他国制度,并正确处理制度自信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制度自信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以下理由。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其制度必然具有独特性,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效率。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制度的缺陷日益显现,三权分立以及两党制或多党制,往往使得国家权力机构之间、政党之间相互攻讦,互相推诿,效率低下。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否决政体,国家能力被“党争民主”拖累,民主泡沫导致国家能力衰退。21世纪是国家构建和国家治理能力竞赛的世纪,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能力建设十分迫切。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议行合一,实行民主集中制,以合作代替对立,以协商代替争斗,有效化解了民主与效率的矛盾。这一制度使得中国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能办大事,能成大事。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回顾“二战”以来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一度实现了经濟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很快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凋敝,社会分化,政局动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新中国成立70年来,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各种风险和挑战,但由于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形成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强大合力,有效应对各种考验和危险,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应该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党的领导是其本质优势,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则是其功能优势。离开了党的领导这个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优势就难以发挥,甚至不复存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在于其制度韧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制度韧性是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即制度稳定性和制度革新性的统一。评价一种制度,不仅要考察其具体内容、结构形态是否合理完备,更要将其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中,考察其在国家发展的动态进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发展变动情况。一种好的制度,不仅能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保持稳定延续,还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自我调适,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这种制度既能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又能不断改革创新;既能够避免因制度僵化导致的治理失效,也能避免因制度发生颠覆性变化使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

制度自信意味着反对照抄照搬他国制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意味着必须反对一切照抄照搬他国制度的观点和行为。

首先,世界上没有普适的制度。一些西方学者宣扬普遍的历史观念和普世的价值理念,认为政治上“所有国家将走上同一条发展道路”,民主是政治的首要价值和完满形态,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实际上,普遍历史观和普世价值论是启蒙哲学的“理性自负”。马克思早就指出,这种理性自负往往形成一种“一般历史哲学”,其“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它不懂得历史的普遍性以特殊性为前提,历史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基础。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照抄照搬他国制度的道路走不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前赴后继地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模式。一些人尝试学习西方的各种制度形式,包括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历史证明,照抄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我们的两大历史任务。世界上很多国家发展的历史也证明,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是具体国情的产物,不可能定于一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制度自信与制度变革是有机统一的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要看到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局限与弊端。前者要求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后者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制度变革。既强调制度自信,又强调制度变革,这两方面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制度自信是制度变革的基础,制度变革是为了增强制度自信。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发展史。有论者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变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实现了三次主题转换: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头20年,其主题是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主题是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主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三次主题转换,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演进顺序(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行政领域),呈现出中国制度变革的逻辑脉络(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治理)。

进入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涉及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此基础上,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高效管用的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变革,必须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彰显。邓小平说过:“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演讲中指出,“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坚定制度自信,必须正确处理制度自信与制度他信的关系。唯如此,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