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我在讲《经济思想史》课程时,建议学生读六本书,三本是中国的,《老子》、《管子》、《大同书》,三本是外国的,《国富论》、《资本论》、《通论》。他们是否认真读了,我不清楚,但心里明白,要读懂,不容易。今年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240周年,也是凯恩斯的《通论》发表80周年,本来这两本书是可以放在一起纪念的。1986年,我进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正逢经济所30周年所庆,当时所里就举办过一场这样的学术研讨会。今年我们组织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纪念《国富论》的国际会议,学术界反响不错。但环顾四周,似乎没有纪念《通论》的活动。由此产生的话题是,凯恩斯被冷落了吗?
在我看来,古今中外的经济思想,围绕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财富的生产,另一个是财富的分配,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另一类是相信市场的力量。而在林林总总、流派纷呈的经济学理论背后,存在着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经济学方法论的分歧。不同的方法论,决定了经济思想中不同的关注热点、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形成了两条清晰的逻辑顺序和循环谱系:
整体主义→客观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工具理性、确定性→理想主义、突变、革命→集体行动→国家、政府主体→宏观控制→垄断→需求管理→分配(结果)公平(均等)→行政干预→政绩→信息流失→趋于单一→激励消散→经济周期→整体主义……
个人主义→主观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价值理性、不确定性→经验主义、渐进、改良→个人行动→企业、消费者主体→微观活力→竞争→供给管理→生产(过程)效率(激励)→市场配置→均衡→知识发现→保持多样→风险分散→自发扩展→个人主义……
在这个图谱中,《通论》是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产物,凯恩斯自己曾坦率承认过这一点,而《国富论》明确坚持了方法论个人主义。尽管在现实中,不存在纯粹的政府干预或自由竞争,但两种经济学方法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发挥过主导作用则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富论》中,“a”这个词出现了6691次,虽然在不同场合含义有区别,但基本是指个人、个别单位、个别行动,体现了斯密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特点。
凯恩斯却质疑市场具有修复经济波动的机制,断言自由放任应该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调节。按照他的理论,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无非是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用和利息的数值处于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调整好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五个变量,其中能为国家直接控制的是货币数量。我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迄今为止,白宫及其智囊应对危机的思路和决策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主义,眼下他们正在品尝这一理论酿成的苦果。凯恩斯把赤字财政说成是走出萧条的福音,但引发更大危机的通货膨胀已成为政府干预的宿命。只要决策者的思想方法不调整,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于不顾,缺乏约束,缺乏敬畏,风险积聚的态势就难以根本扭转。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是凯恩斯理论偃旗息鼓的原因,但只要人们仍然迷恋政府干预,凯恩斯是不会真正寂寞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