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天地和田子坊

时间:2024-05-04

王海冬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起,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万,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在解放前后增加到500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云蒸霞蔚,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点。海派文化的前提性要素是海洋精神,具有大海一般的视野和包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特征中。

一是文化上的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创风气之先,不故步自封,不拒绝先进文化成就。二是内容上的创新性。不简单重复和模仿别人,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兼并蓄。三是效果上的商业性。海派文化随着上海变成现代商业城市而诞生。上海人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包括那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都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海派文化的诞生,使上海变成了远东最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在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上海也曾经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逃避法西斯屠杀的三万多名犹太人,并让他们在提篮桥地区安居乐业,使他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尊严和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上海一直是科技、文化、教育、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移民城市之一,尤其是国内外精英的汇聚,让上海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纳百川。海派文化资源丰富,一部分资源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如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木版水印技艺等项目都相当典型,甚至成为上海特色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新天地是以上海近代建筑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的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石库门原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发端于虹口美租界,成熟于上海西南地区的英法租界。上海新天地是石库门里弄建筑成功转型的一个经典案例,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结合,交相辉映。已经转型为新商场的石库门建筑,内部按照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集中的地方,为新天地带来富有动感的现代时尚风采,成为现代潮流的领导者。在南里和北里的分水岭——兴业路,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沿街的石库门建筑也成为凝结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城市风景线。石库门的成功转型还惠及了它的周边环境。在其商业街旁边开辟了太平桥公园绿地和人工湖,四万四千平方米绿地的北侧,有一条长一千二百米的湖滨路,沿人工湖划出了一条优美的曲线,与湖西新天地广场的石库门连成一体,成为市中心一处独特的景观。不过,现在的新天地实际上是在原居民迁出后的空城上建造的,这样虽然不会产生商业扰民的问题,但也使新天地中缺少了当地居民原生态的鲜活文化展示。

上海泰康路210弄,原名志成坊,现在叫田子坊,是当代画家黄永玉取《史记》、《战国策》记载的艺术家“田子方”之音,寓意这里是艺术人士集聚之地。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1998年12月28日,一家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为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不断吹来艺术之风。

历史上的泰康路地段是卢湾区法国风貌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徐家汇路“S”弯口西侧,贾西义路(今泰康路)南有芦家湾水道,更是“卢湾”区之名最初所源之地。田子坊的海派文化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民俗中,中国的、欧洲的、拉美的民俗融汇发展,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文化积淀通过西化的方式形成田子坊独特的海派民俗。田子坊所在的泰康路原处于上海的市井之地,却因为当时有新华艺专在此而有了海派艺术的气息。校董会的董事中有黄宾虹、李叔同、潘天寿、徐郎西、徐悲鸿等诸多大师名家。这里逐渐成为当时上海艺术家们的一个聚集地,音乐、艺术、画家、西洋的咖啡香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奇异而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如今,已故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陈逸飞先生设计的“艺术之门”跨街雕塑屹立在泰康路的东端,是田子坊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田子坊内有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设立的设计室、工作室,门前飘扬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帜,象征着海派文化的整合创新。被称为“上海的苏荷”、视觉产业的“硅谷”, 2006年成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2008年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如今,上海人说田子坊是“去一次不够,去十次也绝不会腻味的地方”,是“上海最隐、最瘾的弄堂”。

田子坊是游客的天堂,是老外口口相传的重要旅游景点,不仅是因为艺术、娱乐,也因为浓浓的生活气息。田子坊保持了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如今,这里俨然是上海的一块时尚高地。但是,从文化体验的角度看,田子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现在的文化产品对原居民的影响力甚微,二是商业扰民问题,三是文创产业的比例正逐步下降。

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初见成效的新天地与田子坊,虽然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但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新天地与田子坊都有自己的唯一性,都有海派文化的独特性。海派文化非遗保护项目在未来的上海文化产业链中都可能有发展前景,都可能创出属于上海的名牌产品,应该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抓手。(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