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劲哲
近期,世界性粮食危机使人们再次将目光转移到农业上来。与世界上严重的“粮食危机”相比,当前中国粮储充裕价格基本稳定。但是,粮食危机仍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有没有能力、要不要采取措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
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及
对中国的影响
综观世界粮食形势,推动近期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供求因素:这是引起国际粮食价格高涨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因素。从供给看,近几年来,受不利气候以及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约束下削减农业补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增长乏力,2007年~2008年度全球粮食产量22.3亿吨,比2004年~2005年度减少3000万吨。从需求看,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变使全球口粮和饲料粮需求稳步增长,而石油价格上涨使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导致工业用粮强劲增长,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谷物至少有1亿吨。
成本因素: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加上劳动力工资、水资源成本的提高,粮食生产成本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投机因素:在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价格下跌、油价高涨和农产品现货市场基本面有利于做多的情况下,投资基金纷纷转向商品期货市场,放大供求矛盾,推高价格。统计显示,2002年全球商品指数基金的规模不到5亿美元,而到2007年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很多投资大宗商品的对冲基金都增加了对农产品期货的持仓,有的甚至达到投资组合的60%~70%。以大豆为例,2008年1月,投资基金持有的大豆期货持仓量占国际大豆贸易量的60%。
美元贬值因素:由于国际粮食主要以美元作为报价和结算单位,因此,粮食价格与美元走势有很强的负相关。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粮价也因之逐步上升。
粮食贸易政策因素:在国际粮价上涨及各国的通胀预期下,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而进口国则积极增加进口。这些政策短时期内导致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粮食价格自然大幅大涨。
中国粮食形势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国际因素上看,“外患”指国内粮价太低,有可能导致即使国内供应不足仍然难以阻止粮食外流的情况发生。
经济规律无法阻挡,保证国内粮食长期稳定的根本办法是消除国际粮价远高于国内粮价的“外患”,只有从内部提高粮价着手,才能使国内粮价尽快与国际接轨。
从国内因素上看,中国粮食的“内忧”则更深重。一是越来越碎片化的小农经济使种粮的比较收益几乎低到历史上的谷底。农业部发布的今年粮食生产调查结果发现,农产品微小提价并不能抵消快速上涨成本,最后农民平均每斤获利0.055元,比上年少0.105元。相对于农民售一斤粮食只有5分钱的利润,加工经销环节和超市零售环节,均获利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农民收获的农产品要想顺利销售获得利润,将受到产后收购、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制约。二是产前和产中环节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的粮食种植事实上受制于四重挤压:一是小农经济。二是粮价管制。三是化肥垄断。四是销售环节受制于人。传统农民通过不断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弥补损失,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则采取打工、种经济作物等方式弥补损失,少种粮甚至不种粮似乎成为其明智选择。如此,农民种粮积极性每况愈下,国家无论采取增加储备、减少出口还是暂缓生物能源战略,都是治标不治本,若不能做到存粮于田,上述举措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做到“存粮于田”,根本办法还是市场的办法。一是在补贴城乡低收入阶层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使其融入国际市场。二是打破农资特别是化肥的垄断。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今日中国粮食现状,是一个经销商面对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户农民,少数几个化肥企业面对全国性农民。只有这种关系切实有所扭转,农民的话语权切实得以加强,那时,面对国际粮价波动、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生物能源开发的现实,我们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近一年来,国际市场上价格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是以石油为代表的矿物类商品,包括原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矿石等,价格大幅度攀升,原油价格不仅大幅度上涨而且屡创历史新高;二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也不断上涨,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已上涨了一倍有余。中国虽然能够实现粮食自给,但有些农作物如油料作物,还要依赖进口,花生等品种的依赖程度还很高。中国经济已纳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然对国际市场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如此的变化,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走势,引起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
目前,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与国内市场价格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这种价格上的巨大的落差,是不可能得到长久维持的。比如说,我们通过财政补贴来控制国内市场上成品油的价格,虽然保持了国内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但同时我们也在补贴出口企业,在通过这些企业补贴外国商品购买者。这显然是我们不可承受之重。其次,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导致这种价格出现巨大落差的原因并不在于价格本身,甚至也不在于我们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而在于形成价格的机制,在于形成利益分配格局的经济体制。
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特点,应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密切关注通胀效应的国际传递。我国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外贸进出口额高达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高达1.8万亿美元,引进外资80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千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通胀会通过明的暗的、合法的非法的各种渠道传导进我国。通货膨胀有极大的财富转移效应,国内如此,国际也不例外。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对此应高度关注。要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汇率机制的弹性,以防止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处理好控制物价与价格改革的关系。为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我国对一些重要商品生产给予了补贴。补贴有助于减缓价格上涨速度,保证低收入者生活水平,但却割裂了价格的横向与纵向关系,容易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因此,应力争少用价格补贴。不得已时,可直接对低收入者或消费进行补贴。随着经济发展,应适时对价格体制进行改革,理顺价格关系,用正常的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调控社会经济行为。
控制国内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这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主要途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为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速度,更要有良好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决不能为了片面追求速度而盲目投资。现在的问题是,该投资的地方和项目投资不足,该控制的地方和项目又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因此,必须切实解决投资方向问题,通过合理的投资,既解决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又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谨慎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货币的币值变化反映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升降,它具有双重效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币币值必将呈上升趋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升值要适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出现问题。人民币升值过快或者美元贬值过多,对我国利少弊多。而且,人民币升值既不是解决我国对美贸易顺差问题的有效办法,也不是解决我国物价过快上涨的明智之举。因为最简单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货币贬值有利于本国商品出口,货币升值会促进本国的进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