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启亮 邹伊依 谭亚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当客观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使原有的会计政策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时,就可能发生会会计政策变更。按照变更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谓强制性变更顾名思义是指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不论企业是否愿意都必须执行的政策变更,不以企业管理者当局的意思表示为转移。而自愿性变更则是企业根据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改变,为了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对原会计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是企业自己选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企业进行信息操纵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自愿性会计政策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很可能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盈利预测目标,会计准则过时,契约后投机主义等。本文拟对2003年至2009年间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就2006年,特别是2007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新公司法和新准则对上市公司自愿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 国外对此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Cushing(1969)的研究表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相关程度越高。Dhama and Lev(1993)指出增加收益的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后期间的企业股价会产生负面影响。Jaggiand Sannella(2002)研究发现会计政策变更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比未变更公司大,因为管理层通过自愿性选择会计政策等手段来操控应计利润已达到盈利预测水平。
(二)国内文献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4年后才渐渐有学者开始涉及这一领域。张忠华,贾晓莉(2006)就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缺陷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当期确认法的建议。刘斌,徐佳,刘刃(2005)研究发现收益平滑与企业规模、收费限制和报酬契约正相关,并呈现出利润递增型特征。其他学者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经济后果以及对利润影响的研究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比较单一的方面进行的探讨,并且比较分散。而且大多数文献都产生于2006年新公司法和2007年新准则颁布之前,因此,本文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B股和金融行业的样本数据。公司样本的识别和选取主要依据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所提供的CSMAR数据库,并结合公司年报进行了手工收集。会计政策变更公司的公告从巨潮资讯网上获取。
(一)总体趋势 在2003年至2009年的7年时间里,进行自愿性政策变更的公司总数累计达到了53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09%见表(1)。其中,2003年为8.70%,2004年为2.47%,2005年为1.90%,2006年为1.95%,2007年为1.10%,2008年为6.65%,2009年为11.54%。可见,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在上市公司中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
表1 我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年度分布及其比例
(二)新公司法和新准则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 如表(1)所示,在2006年新公司法实施前后的三年时间内,发生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频次分别为26、28、17,比例分别为1.90%,1.95%,1.10%,处于一个比例比较低的水平,从2004年至2007年总体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新公司法加强了对会计信息操纵的打击力度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企业进行自愿会计政策变更的行为。但自2007年后,自愿性政策变更情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2007年至2009年这三年近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并在2009年达到了近7年的最高点,频次为205,比例更是达到11.54%。在旧准则实施期间(2003-2006年),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的比例为3.66%,在新会计准则实施期间,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的比例为6.66%,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趋势明显提高。这表明,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使命是旨在压缩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提高信息质量,但新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不可避免地为会计政策变更操纵手段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呈直线上升。例如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引入了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入账和摊销的处理等等。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表2 2003年~2009年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方法趋势分布
表3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表4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类型
(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明显偏高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我国的一般规定是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对该项交易或者事项追溯至首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进行相关的调整。但是,当出现对前期影响数无法确定等情况时,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作为补充。以往的研究表明,相较于未来适用法,企业更愿意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金英姬(2008)研究发现企业滥用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人为地调节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追溯调整法不但不能对其加以遏制,反而可能被进一步利用,因为追溯调整法本身就是一种人为对本不可改变的会计历史信息的改动。往往追溯调整得到的利润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情况,而且又涉及以前年度的调整,因此查证起来也非常困难,这无疑为管理当局进行信息操纵上了一道“保险锁”。总体上见表(2)所示,2003至2009年间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是75.09%,采用未来适用法的比例是20.19%,同时采用两种方法的比例是5.85%,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明显偏高。从近7年的趋势来看,除了2004年外,其他6年中追溯调整比例都高于未来使用法,其中2003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追溯调整法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0.54%、92.86%、87.04%和81.46%,都远高于未来适用法,并且近年来慢慢有少数企业开始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这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自愿性变更操纵了会计信息。
(二)自愿性变更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的比例较低 如表(3)所示,2003年至2009年间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产生影响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尤其是2003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这四年情况更加明显,不影响当期利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89%、70.59%、72.55%、88.78%。通过查看具体数据,可以发现,2006年部分企业以无法准确计算累积影响数为由采用未来适用法对存货核算方法进行变更,拒绝提供影响数,有掩盖其调节利润行为的嫌疑。另外还发现,除去正常的只涉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间进行调整的政策变更外,大多数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公司虽然均披露了对以前年度利润和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但是对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如何,极少有公司进行说明,这其中到底是真的对当期利润没有产生影响还是公司刻意的回避就不得而知了。这些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还不够规范,以至于不同公司披露的内容有所差异,从而留给了上市公司钻空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这表明,上市公司操纵信息的行为更为隐蔽。从明确披露了对利润影响方向和影响金额的数据来看,2003年至2009年总体趋势为调减利润,而2005年、2007年和2008年的总体趋势为调增利润,2004年和2006年调增调减的比例基本相当。
(三)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类型虽有侧重但“并发症”严重 在查看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中发现,部分公司仅列示了政策变更所影响的具体账户,但对引起变更的原因没有进行相关说明;还有一些公司只是说明需要进行调整,但是如何调整也没有明确指出。本文为了能够准确反映会计政策变更行为的经济实质,只考虑了最引起会计政策变更的最根本因素和项目。例如,当企业准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进行变更时,会引起费用以及所得税等的相应的变化,这时抓住主要因素将其归入固定资产方面,而不考虑费用和所得税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分析。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规定的企业需要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的主要会计政策以及新准则涉及的主要会计政策变更为依据,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别与数据见表(4)。
从表(4)和图(1)可见,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会计问题中,表现最多的是固定产方面、待摊费用以及长短期投资,分别占比35.85%、35.09%、23.40%。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收益与成本费用。收益的多少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相关,而不由企业的政策来决定,那么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就成了企业管理者进行政策调整的首选对象。固定资产的政策变更主要集中在折旧方面,在计提折旧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原价,净残值,使用年限,折旧方法等。而这因素又受诸如技术进步,经济环境等诸多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上市公司很容易为自己变更折旧政策找到合适的理由,而且计算起来简单也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费处理的连续调整,更是给企业提供了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费用方面操控利润的理论依据,2008年和2009年这两项变更次数陡增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值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此外,新准则的政策变更还主要集中在借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所得税,无形资产的处理上,因此在近3年中大量公司就此进行了调整。从图(2)可以看出,从自愿性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个数来看,在全部530个样本中,仅涉及一项政策变更的有248家,涉及2项变更的有221家,涉及3项变更的有41个,涉及4项变更的有9个,涉及5个及以上的有11个,超过一半的的公司涉及的会计政策变更项数超过了2个。这表明企业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不再局限于一种方式,而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会计政策变更“并发症”严重。这样相比于单一的采用某种会计政策变更,上市公司可对更大数额的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不易为人察觉。
相较于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变更,自愿性变更更具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当局的意图,被认为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操纵信息的一种手段,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还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国外对此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虽然早在1998年6月就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企业进行会计政策变更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在2004年后才渐渐有专门针对自愿性政策变更的研究。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9年发生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为基础,分别从变更方法,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涉及的变更内容以及变更政策的个数几个方面对这7年间发生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比较了新公司法与新准则实施前后的变化。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2006年新公司法实施前后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在2007年实施原则导向的新会计准则以后,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当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时,相较于未来适用法,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不产生影响的情况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公司并未就该项变更对当期收益的影响进行说明。其中的原委值得相关部门注意;自愿性会计政策涉及的项目中,固定资产和待摊费用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长短期投资和存货;企业不再只局限于某一种会计政策变更,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多种组合,“并发症”日趋严重。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财会字2006第28号。
[2]刘斌、徐佳、刘刃:《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收益平滑动因》,《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殷枫、赵世君:《新会计准中的会计政策变更及其经济后果》,《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第11期。
[4]薛东民:《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Cushing B.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9.
[6]Jaggi and Sannell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ccuracy of Management Earnings orecasts and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Changes.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2002.
[7]Dharan B.G and Lev B..The Valuation Consequence of Accounting Changes;A multi—Year Examination,Appears i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19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