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手工艺发展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机制分析

时间:2024-05-04

李永刚

(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传统手工艺发展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机制分析

李永刚

(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传统手工艺要摆脱现有的困境,需要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需要不断革新。传统手工艺有自身的特点,也有不足,现代技术也是如此,所以两者需要结合。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就是要保留传统手工创造的灵性和优势,又要扩大其影响范围,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不遗余力的发掘传统手工艺的资源和能量,就是要依靠现代技术的优势和强项,增强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能力,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牌价值,完善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手工创作的个性,彰显传统技艺的品质,弘扬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文明的力量。

传统手工艺;现代技术;结合;发展

无论是传统手工技艺,还是现代技术,都不可能独撑技术世界的“大厦”。现代技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对自然的巨大改造,对人类自身肢体的巨大解放等。它带来的是标准化、一体化、精细化的感观,以其高效率、高速度奇迹般地加快了人类进程步伐。而传统手工技艺更犹如看似与今天高速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所不相协调的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其一,世界是多样化与多元化的统一,人类活动和生存状态也是多元化的,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是单一化的;其二,技术本身诸要素间是互通共融,没有哪一种技术是仅以一种要素所构成的,而现代技术也是相对的,现在的技术可能到将来也会成为“故纸堆”里的遗迹了,传统手工艺也未必就都穷途末路,要抓住市场前景,把握市场脉搏;其三,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仍然发挥作用,其主要因素在于它本身的不断求变,与传统手工技艺本身“变”,与人们生活相适应在“变”,与社会相符发展在变;其四、任何结构或类型的技术的存在是建构现代技术世界的各个要素,没有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技术世界的“大厦”无从建构。

一、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基本涵盖以下几个过程:

为了了解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生产加工制作过程中的状态,为现代技术的介入提供依据。分解传统手工艺加工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诊断”传统手工艺整体状况的过程。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的加工工艺、特殊技巧以及系统的生产过程,不了解这一过程,就难以知晓传统手工艺的弊端的深层原因,找不到深层原因,也就难以用现代技术为其“治疗”。这一环节看似暴露传统手工艺的弱点,但其实是为了提升其竞争力的前提,是后发优势成为可能的基础。

传统手工艺对自身的“剖析”过程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也是努力改变传统手工艺艰难发展的卖出的关键一步。当然,在“解剖”传统手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制作流程并不是要将其核心技术暴露,而是要将传统手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制作的一般过程,主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环节查找出来。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制作整个流程的检查,就是要找深层的“病症”,才能“对症下药”,不能“讳疾忌医”。个人“讳疾忌医”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而对传统手工艺的“讳疾忌医”将是重大的失误,是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严重曲解。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们一般制作手工艺品现在大脑里有个轮廓,然后简单绘制出样,再做修改,有时可能是灵感的突然到来,这样做是要设计出一个手工艺品的样式出来,但不直观可视,而是模糊抽象的。如果运用现代的设计技术,大可做出直观可视的效果图作为参考,不仅节省了匠人们的心血,同时也可根据效果图做出市场前景的事先预测,避免了重复设计,避免了浪费人力资源。

二、传统手工艺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应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充分了解传统手工艺在设计、加工、制作、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机理作用

传统手工艺主要是以匠人们和手工艺者的技能、技巧、技艺,辅之简单生产工具,先在头脑上进行设计,再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的技术性工作。其单个环节,通常需要个人的全力参与,其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模式单一化,精细化程度不太够。

因此,要改善传统手工艺的窘境,需要现代技术的介入来完成突破,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集聚效应,构成横向辐射作用和纵向深入发展。

2、传统手工艺生产制作需要依靠现代技术量化控制

(1)传统手工艺品的各技术参数、物质含量、规格、效用等需要运用现代技术作出量化分析,实行单个的量化控制,以及整体量化控制。将主要材料的含量,辅料的含量作出科学系统化分析,得出一个较为合理配比,可以依手工艺品的形态作出规格的主体标准,按不同需求量化控制等等。

(2)对单个手工艺产品的量化控制,还应对产品总的需求量的量化控制。对单个产品的量化控制主要是对其性能,成份、效用等的控制,而对产品的总量的量化控制主要是同类产品的不同批次的控制,不同类产品的分别控制,以及同类产品的不同批次的各个规格产品的控制。

(3)对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各环节中节能减排的量化控制。在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加工制作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环节作量化控制,尽量小的减少排污;对手工艺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容易导致耗能,重复操作的环节作量化控制,减少重复建造,避免太多能耗。

3、传统手工艺生产各环节还需要现代技术进行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

(1)传统手工艺设计需要现代技术的标准化操作,很多传统手工艺品有其独特的思路,但大都不直观可视,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大大改善这一面貌,不仅如此,设计上的标准化,也使得产品生产更为精细深入。

(2)传统手工艺设计的检验,传统手工艺技术运作。手工艺产品也应该有标准化的检验方式,应努力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对传统手工艺的形制、含量、效能等做出标准化检验,这不仅适应人们对产品的了解,而且增加产品的可信度,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

(3)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标准化检测。手工艺制品的标准化检测从设计就开始了,一直到产品成形,都需要运用标准化方式对其进行跟踪,按一定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4)安全生产标准化,有些手工艺制品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不仅是针对生产人员的安全而言,同时也是针对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安全而言,它包括不重复加工产品,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劣质品,次品的生产等等的环节,也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

第五,排污达标化,手工艺制品也涉及安全排污,减少损耗,排污达标化的现代安全生产排污标准,同样也应适用一定的行业标准,也需要按现代的标准排污指数进行,结合现代化防污、减耗、排污的技术。

4、传统手工艺制品中的个性与共性

传统手工艺制品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制品以其特有的生产加工方式、图案样式、特色的民族文化等的有时深受现今大众的青睐,其“个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其特色常伴随着一定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资源环境,民族生活习性,宗教文化,以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所生产的手工艺制品也是一定地域下的民族文化的产物。

故而,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和分析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中的共性与个性,不能笼统地吸收高新技术,也不能过分相信传统技术,应有所区别对待。

5、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过程中,应当相互“激励”,挖掘其各自潜在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强强联合”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其目的不单纯是为改进传统手工艺而结合,也不是仅依靠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手工艺,而应该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激励”。

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应该涵盖传统手工艺与其他手工艺之间的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融合,现代技术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自身内在发展的相契合。

其次,应该注重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之间在互补上的融合。比如在生产一件有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兼具的艺术品时,就要注意将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文化内涵赋予现代技术上的创造。

最后,还应该包括现代技术自身在与传统手工艺结合时,产生出的一些有益于发展现代技术的环节,这是因为无论传统手工艺,还是现代技术都包含着技术的基本要素,而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内部的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各要素的比例关系都是有别的,都有值得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三、建立保障体系

首先,体制化保障,主要是转变经营组合方式。一般来说,传统手工艺大都以家庭式作坊为主,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就是典型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前店后坊,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家庭以亲友为组成人员,以自己家庭的财产为其作坊门店提供经济支持,以其各自的生产加工的手工产品作为资源。但是这样的以家庭式手工作坊有几个弊端。

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发展过程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发展过程应该带来诸多效应和能量,其中最为基本的有:自身强大、集聚辐射和整体功能。

1、自身强大。主要是以传统手工艺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一定的产业,甚至产业群的形成,这不仅解决了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也完成了一次飞跃,然而此时尚不能称之为强大,还会面临诸多困难和发展前景,最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更新技术,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或许不是最好的发展模式,然而却为其真正的强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为传统手工艺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2、集聚辐射。一般来说,产业做强做大之后,会带来一系列的效应,最先受影响的是相关产业和周边地位的发展,以点带线,以一个产业为突破口,引领诸多产业连成一条产业链,以线代面,以几条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带动一个区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以这一地域的发展扩展到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

3、整体功能,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就是要让传统手工艺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扩大影响,增强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包括经济实力增强,产业趋于合理化和持续化,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创新,文化产业的联动,人民观念的革新,地域文化的承继,生态的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等等一系列功能的显现。

[1]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华觉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和振兴的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2月.

(责任编辑:梁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