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兴市场当地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基于学习机制

时间:2024-05-04

周春巧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新兴市场当地企业动态能力构建
——基于学习机制

周春巧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崛起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跨国公司觉察到新兴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后纷纷加快其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步伐。因此,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本文从新兴市场当地企业的角度出发,探索其提高动态能力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依托之前学者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动态能力的基础是知识,而知识形成的动态机制即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的有力保障。据此,可以对学习学派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基于学习机制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最后,从学习机制的五个维度对新兴市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新兴市场;当地企业;学习机制;动态能力

近年来新兴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逐步加大了它们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和开拓力度,新兴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目标。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技、优质的产品、强大的品牌以及适宜的营销策略,而这些都是新兴市场当地企业所欠缺的。因此,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当地企业带来了严峻的威胁与挑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兴市场中,如何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理应成为当地企业关注的热点所在。在此领域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曾盛行一时。而伴随着超竞争时代的到来,不难发现有些大企业拥有大量优越的资源和能力,却无力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对企业的战略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据此,Teece等在1997年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他们指出动态能力即适应、集成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动态环境,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概括来说,动态能力即企业依据环境的发展变化,灵活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的能力。知识是改变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获取过程又离不开学习。

一、文献回顾及分析框架优化

在这个领域,中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相关研究。如Zollo(1998)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Winter(2000)提出了一个基于能力学习的动态能力模型;Zollo和Winte(2002)联系组织学习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源于一种系统的、稳定的组织学习机制;唐春晖(2003)认为知识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本质,而促成知识形成的动态机制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董俊武等(2004)提出动态能力即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与企业进行组织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总结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诸多学者都认为动态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学习机制是组织获取和发展动态竞争优势的根本保障。特别是以Zollo和Winter为代表的动态能力学习学派还提出了一个集学习机制、动态能力和运营惯例的分析框架。

框架显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构建学习机制直接促进运营惯例的演化,而且可以通过构建学习机制提升动态能力,间接促进运营惯例的演化。显而易见,学习机制的构建对企业动态能力的获得和维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分析框架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学习机制的内涵过于模糊,没有相对明晰的界定。这样,在构建学习机制的时候可操作性不强;将学习机制的构建过程和动态能力的提升过程人为割裂,忽视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协同关系。鉴于此,我们尝试对该分析框架进行优化。

在优化后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中,学习机制被划分为五个模块:知识获得、知识传递、知识共享、知识发挥和知识更新。企业可以将在前三个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存储在组织惯例中,形成企业现有的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知识发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升级,并将新的知识转化新的组织惯例,从而发展为企业的新能力。在构建学习机制的过程中,知识获得了更新,企业也从之前的静态能力观演变为极具柔性的动态能力观。所以说,学习机制的构建和动态能力提升的过程是高度一致的,并且最终决定着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新兴市场当地企业基于学习机制的动态能力提升

下面本文将依据优化后的模型,分析新兴市场中的当地企业构建学习机制提高动态能力的路径:

1、知识获得:搭建学习和沟通平台

在组织内部,有效的知识来源渠道有三个: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组织学习。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习,对外部知识的获取都对企业的竞争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兴市场中的跨国公司,它们往往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对成熟的营销和管理技术。如果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因循守旧,对这些先进的知识视而不见,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其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因此,为了提高学习外部知识的效果和效率,企业很有必要搭建学习和沟通平台。首先,企业可以引进具有国际营销实战经验的人才进行培训,使其在企业中引领组织学习,加快新知识获取的速度。其次,企业还应有选择地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发展合作或联盟关系。如组建自己的企业大学,推进组织学习模式化;建立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取长补短提升自身实力。最后,促进企业与其它市场主体如客户、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等之间的信息沟通。这样,企业获取的知识就可以与外部市场密切相关了。

2、知识传递:建立企业知识库

新的知识往往来源于个体,因此没有普适性。只有当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时,才能发挥其对组织效能的正效应。因此,组织需要把组织内现有的知识收集起来并规范化,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为此,当地企业应该建立知识库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库可以反映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链,其输入方是外部知识、结构化的内部知识以及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其输出方是企业员工以及企业决策部门。显而易见,知识库类似于企业内部的蓄水池,它把企业内部各种类型的知识汇聚于此并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知识具有普适性和可传递性。毕竟,只有可以传递的知识才能发挥其效能。

3、知识共享:转变机制鼓励共享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当地企业的员工对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一般不愿意与人分享。这就导致许多本来很好的想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发现,真正能激励员工的因素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由于工作成绩得到的奖励等。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应建立一套鼓励员工分享知识的机制,使其为知识共享做的贡献与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挂钩,增加其工作表现机会以及工作满意度。总之,应该改变平均主义的思想,让能者上,庸者让。然而,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企业外部的知识共享更为重要。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企业与其它市场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简单的买卖关系和纯粹的竞争关系两种。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有时甚至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因此,当地企业应该与其它市场主体通力合作建立战略集团网络,共同抗拒跨国公司的威胁。此外,企业还应该专注于营造“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学习文化氛围,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组织”。

4、知识发挥:知识改造挖潜增效

知识获取、传递以及共享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广泛、有效地发挥其提高组织效能的正效应。并且只有在运用于实践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得以更新。具体到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它们作为该国的民营企业已有很长一段发展历史。现在普遍都面临着产品换代技术升级的难题,长久以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它们获取竞争优势对抗跨国企业的瓶颈。因此,发挥知识的生产力作用促进企业内部的升级换代刻不容缓。然而,在发挥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发挥知识的作用应使知识的收益最大化;其次,在发挥知识的作用时,应尽可能提供不同却相关的应用机会;最后,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注意对知识的丰富、更新和发展。在知识发挥的过程中,管理者应特别注意机会和知识匹配程度的确认,因为机会和知识的匹配质量对知识的丰富和深化及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5、知识更新:学习与忘却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存在厌恶风险的倾向,因为把一件事情做失败而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心理损失是把同样的事情做成功而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心理收益的两倍。因此人往往不愿意创新而宁愿遵循过去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不仅是个人,组织也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毋庸置疑,现在许多企业尤其是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都是成功进行组织学习的典范。通过学习机制的构建,企业内个人成功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得以聚集、传递和共享,有利地推动着企业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在诸多跨国公司觊觎的新兴市场中,外部环境时刻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原有知识的价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者变得一无是处。原有的思维模式甚至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使组织陷入所谓的“能力陷阱”。因此,在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中,知识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需要加强忘却学习,建立学习与忘却相融合的学习型组织。

三、结语

伴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崛起,当地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它们固有的优势给当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跨国公司抗衡,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动态能力。面临着动态的外部环境,只有不断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更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组织知识是动态能力的基础,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的有利保障。因此,新兴市场的当地企业应该从上文提到的学习机制五维度着手,不断探索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发展路径。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晓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北京:管理世界,2008(4):91-106.

(责任编辑:梁蒙)

国家社科基金号:14CZX0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