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4

○王丰阁 袁 娟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王丰阁 袁 娟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生态旅游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章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的关键条件,取决于旅游资源当地居民的参与、生态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因为,为了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在制度的设计上,注重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聚集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 社区参与旅游 产业集群 区域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尤其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时,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纷纷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议要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大别山所覆盖的各个县市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面临着极大的约束,而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大别山地区实现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及模式

生态旅游产业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烟”产业。当旅游业面临着过度开发、不均衡开发、生态退化、文化入侵等等问题时,大众旅游正在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通常是以参观由政府、环保或科学组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保护区为主体,再辅之以其他旅游服务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将自然和文化资源置于计划和发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产业。众多国外学者强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是当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模式。M cAllister(1999)统计发现大量的生态保护区采取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模式,超过130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设立保护区,占接近全球版图的五分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仅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国际商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银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生态资源保护组织等等。

同时,国外众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生态旅游产业既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仅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对于缺少资本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言,该产业是增加就业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减少或消除贫困。

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根本,所以将获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产业最好被称之为“方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1、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Honey(1999)“利益者相关”理论:人们将保护那些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否则因为被划定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因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离开或者是偷猎而导致保护区生态恶化。因此,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健全的生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人口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社区归属感和经济依赖程度四个特征,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 under(2000)则从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与支出结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分布,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基于此设计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激励措施。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阀值”是生态旅游承载力

尽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但是对该产业的开发会受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限制。熊鹰(2013)这样界定生态旅游承载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ETCC)是指一定时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态旅游活动在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系统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影响变化,并能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双方充分受益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极限值。所以,生态旅游承载力通常表现出“阀值”的概念,即超过了旅游地的“阀值”就会影响到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维持。生态旅游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也就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最大开发强度,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上限,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客观的限制。

熊鹰(2013)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1)资源空间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空间面积,游步道长度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2)环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动的协调组织能力;(3)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经济社会因子;(4)社会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感受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态度。对生态承载力的判断应该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据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最小值来确定其值。

3、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核心竞争力是生态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旅游产业的表现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景区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对于构建湖北黄冈大别山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较强的景区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更需要塑造出独具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因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游客对独特文化诉求的旅游形式,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是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大别山地区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这是发展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的灵魂,也是该产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

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当地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墨菲(1983)首次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强调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全面而有效地参与到旅游经济活动中,同时也参与到旅游的规划、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和社区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因为当生态旅游地的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中环境、文化、社会的负面承受者时,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更多地获益更能体现其公平性。当前大别山地区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居民缺乏参与的技能、人员和资金,旅游客源较少等因素都制约着当地居民有效地参与。目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处于初级阶段。

2、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程度

当前越来越多的旅游区朝着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通过集群的方式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长三角旅游协作区、珠三角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带等。旅游产业集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维度和载体,通常决定着旅游产业所在地区的比较利益,进而决定旅游产业长远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依赖于其自然资源禀赋。旅游业不同于工业资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运输特征,旅游资源通常是分散的和不可移动的,这就决定了旅游活动只能在具有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进行,消费者也只能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无法像工业产品可以进行运输。因此,旅游产业的产业产生集群的动因也不同于制造业。赵书虹(2009)分析发现生态旅游产业所形成的是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在资源富集区域形成,同时逐步发展其它辅助产业部门,形成圈层,最终结成固定和完整的网络系统。刘会燕(2008)以浙江中部两区、四市、三县为例,指出浙中地区要以“群”的合力提升旅游规模,凝聚旅游产业发展的力量。

伴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边界快速扩张,多元化的旅游产业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维度。杨勇(2011)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维度是旅游业宽度的拓展,也就是旅游产业形态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扩展程度,是针对旅游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旅游业所能够提供的产业形态的产品线宽度。限于旅游统计数据的缺失,他基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方面的统计现状,构造了刻画旅游产业多样化的工具,使得对旅游产业的多样化水平的度量成为可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多样化而非专业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要促进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综合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市场竞争态势、旅游产业定位和产业总体布局等相关因素。因此,基于对黄冈大别山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的研究,采用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确定红色生态旅游的市场定位,然后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角度研究如何促进该产业在黄冈大别山地区的发展。

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核心企业、旅游关联企业和旅游辅助企业以及相关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基于优势旅游资源在一定地域空间聚集,通过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刘佳等,2013)。而杨勇(201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对该产业规模扩张的作用与由产业集群而产生的专业化的集体效率的改进的作用更加显著,所以主张政府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多样化的政策,同时分析也发现专业化和多样化均可以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也主张构建协作网络,促进核心旅游企业与关联企业的联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外部性。黄冈大别山在湖北境内,邻近安徽和河南所属大别山,因此,地区之间的协作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三个地区在地理上的邻近、资源上的同质,可能会导致其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出现同质化,出现低效的资源配置。各个邻近的地区应该积极地展开合作,制定一个统一的开发规划,塑造统一的旅游形象,既高效又塑造各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又增强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1]Sven W under:Ecoturism and Econom 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 ics,2000(32).

[2]熊鹰: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经济地理,2013(5).

[3]赵书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统计与决策,2009(24).

[4]刘会燕: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8(10).

[5]杨勇:专业化、多样化与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6]刘佳: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4).

(注: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001203;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大别山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0140005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