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凫山羲皇庙始建年代初探

时间:2024-05-04

【摘要】凫山羲皇庙亦称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凫山羲皇庙虽然仅存部分建筑基址、石柱和石碑,但仍被考古专家称为“国内唯一具有古罗马遗迹特征的古遗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探讨其始建年代,进而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乃至重建,对研究中国文明史、建筑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凫山;羲皇庙;始建年代

在邹城市郭里镇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有一处依山而建的村落,名曰“爷娘庙”。据《邹城市地名志》载,此村建于明崇祯二年,因村旁凫山之上建有“爷娘庙”而得名。

“爷娘庙”是当地百姓对伏羲庙(也称人祖庙)的俗称。虽称人祖,但这里并非只供奉着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它实则是以“人祖庙”为中心,“集合”诸种神明和信仰的民俗化的古建筑群落。民国初,这里香火鼎盛,朝客如云,民国政府总理靳云鹏曾来此朝拜并捐资修庙,并赞叹其与曲阜三孔为“南北辉映”。近年来,不少地方学者已经将目光聚焦在爷娘庙的研究上。该庙占地130余亩,享殿、古刹、亭榭、楼阁有数十座,历代帝王立碑,连同唐宋至清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赞、铭、记等,汇成300多块石碑的庞大碑林。古柏300余株,“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庙依山势坐北朝南,整体呈方形,由午门广场、礼门(道教)、中山门(佛教)、禅院、道人林、和尚林、谷子林七部分组成,殿阁楼宇列于两侧,巍峨壮观。明朝胡继先纂修《邹志》载:“其庙规制巍峨,檐以琉璃,象以金碧。”明戴光编修的《邹县地理志》也记述了当年盛景:“(伏羲庙)在城西南五十里薄梁社郭里村凫山麓,每岁上已、重九日为始,四方致香祠下,既月乃止。”但如今鼎盛香火、络绎游人今天都已看不到了,只剩断壁残垣,似乎在述说它往昔的历史。

《济宁古代简史》记述,爷娘庙1929年曾遭大规模焚毁。起因是爷娘庙村人王传仁,加入菏泽巨野人李广炎创立的“无极道”,成为邹县、滕县、鱼台一带的道首。1928年无极道起事,围攻济宁,被西北军阀梁冠英部击溃。梁部追剿王传仁至爷娘庙村,因王传仁传道之时常在爷娘庙聚众宣讲,梁部以爷娘庙为其巢穴,遂举火而焚。抗战时期又经战火,但主体尚存,及至“大跃进”时期,村里百姓拆除大部分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去炼了钢铁,石碑也基本被文革运动碎为齑粉。

这座早已不存却仍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伏羲庙到底修于何时?

有人说,尧舜时期便曾在此设祭坛供奉先祖伏羲氏,此应为假说,毕竟尧、舜本人的存在都尚无有力实证,伏羲庙遗址至今尚未出土先秦时期的文物,自然无法支撑这一观点。有人说,此庙应建于周初,武王伐纣后,大行分封,伏羲氏的后代作为先代贵族在黄河下游建立了任、宿、须句、颛顼等诸侯国,有可能在此区域设坛祭祀先祖。元朝嘉议大夫大都路达鲁花赤岳在《重修伏羲庙碑记》中就这样描述了伏羲庙立庙的原因:“伏羲都陈……至周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风姓,祀太昊有济之祀……当时庙斯山麓,亘古今存。”太昊,亦作太皞,风姓,号伏羲氏,应为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该说法应是受到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典籍《左传》的影响。《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有济之祀。”元朝于钦《齐乘》云:“按《左传》,颛臾风姓,伏羲之后,实司太昊有济之祀,邹鲁有庙是也。”由此可见,伏羲庙建于西周时期,目前也只是一种推断。“伏羲庙”的出现早于秦朝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它还是宗教祭祀场所,而商周时期的“庙”是宗法祭祀场所,为“宗庙”,是贵族的家庙,与后世不同。宗教祭祀的“庙”应该还是东汉之后兴起。今江苏淮安被民间称之为“羲皇故都”,此处有一座国际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昊伏羲陵,但它是作为宗庙祭祀之地存在。伏羲庙建于哪一封建朝代?从现今残存修庙碑文和县志入手,或可略窥端倪,印证其他说法。该庙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伏羲庙现存遗迹中有一赑屃为底座的纲鉴碑,碑高九米,为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乡绅李生栋的重修碑记,据县志所载,此前明朝尚有数次规模或大或小的重修。例如写于嘉靖四年(1525年)的《邹县地理志》(明·戴光)中记载:“成化十三年亚圣五十六代孙孟希连捐资重建。”明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

明人潘榛在《谒凫山人祖庙诗》中曰:“残碑留宋号,新殿纪明文。”《清吴志》也说:“宋乾德二年(964年)伏羲庙碑,在东凫山。”这两则史料因距离宋代久远,并不令人十分信服。但与宋同时代的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曾有邹县主簿田肇在《凫山人祖庙碑记》中云:“人祖庙祀伏羲,在邹县西南六十里东凫山西麓,亘古今存。”这足以证明宋代已经建庙。

庙中尚有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的石碑,今已字迹模糊难辨,查阅清宣统二年(1909年)《山东省保存古迹表》,其中有“后唐长兴二年,在凫山建有昊伏羲庙”的记述。该碑是庙中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石碑,但据信也是重修纪碑。

学者吕培义曾拜访人祖庙道士陈元刚(已故),据陈道长所记,人祖庙庙谱中曾有“唐王勒令重修,尉迟敬德监工”的说法,也有碑文为证,但碑已不存。如果此记述为真,则伏羲庙中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整体建筑风格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与唐朝的“三教并行”宗教政策十分相符。会不会比唐朝更早建庙呢?虽无相关史料支撑,但作为假说有其可能性。凫山地区今虽地处偏僻,但据历史学家考证,汉代此区域为山阳高平故址,是交通形胜、人物风华之地。高平王氏家族是当时世家大族,名人辈出,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即是王氏子弟。在这样一个文化较为发达,人物聚居之处,出现一座供奉“人祖”的庙宇,也十分合理。而供奉伏羲,也早有先例,《史记·封禅书》云:“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芝罘。”“阳主”即为伏羲。佛教西汉后期传人我国,道教产生于东汉。以伏羲庙为主体,辅以后建的佛庙、道观等,这种建筑特点,似乎也能印证汉代建庙的假说。

元代于钦云:“‘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凫绎二山名也,古有伏羲庙,今有伏羲陵……。”究竟“古”到何时,难以定论,但应不晚于唐朝,我们期待有更多实物或文字的史料面世,以帮助我们确定伏羲庙的建庙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舰.凫山羲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N].中国文物报,2014-09-19(3).

作者简介

孟凡伦,男,1970年2月生,山东省邹城市人,大学学历,馆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