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大学语文现代化教学的新思维模式

时间:2024-05-04

王勤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力图对大学语文现代化教学的新思维模式进行探讨。探讨从对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变革,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入手,为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摸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变革;新思维

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教法上,内容上都要有所创新。只有不断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1、对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变革

1.1在教学理念上,变“文学语文”为“文化语文”

“大学语文”课在教学理念上首先就是要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突出语文课的文学性、审美性、生活性、文化性,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遵循对人的充分尊重的“以人为本”原则,回归人文关怀,在教学中还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及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广泛而自主的阅读中汲取生命养料,接受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众多文化氛围的熏陶,使个体的意志、个性、气质、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日趋成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2在教学内容上,变专一性为多样性

大学语文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而,而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是使本课程能呈现出浓烈趣味性的材料源泉,老师可以对此加以发掘,并用之于课堂,从而极大地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要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中“形而下”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资源也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也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这是“形而上”的“大用”。

1.3在教学形式上,变文本中心为放射状内容

多年来尽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除了对文本的解读,还必须对文本作整合的关照,这种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而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如∶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

1.4在教学方法上,变“授之以渔”为“鱼”“渔”兼授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鱼”“渔”兼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忽视教学过程和方法、仅以答疑、解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而非仅仅接受了一条教师授给的并不大的“鱼”。

1.5在学习方法上,变被动学习为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不是仅将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把想象的空间、判断的权力、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这种较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学生自己授课以及完成作业等方面。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在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思维,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同时,这种学习也使语文和现实生活接壤,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扩展了语文的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精神。

1.6在教学环境上,变单一课堂教学为多方位链接

大学语文课程要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告诉学生: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学习获得信息的方法,掌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知识的能力,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们力求做到让学生的心灵丰富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1.7在评价体系上,变一张试卷为开放式综合评定

大学语文课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即要求学生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求学生给出学习结果,还要学生给出得出结果的过程,灵活的考核形式,多样的联系内容,不仅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在练习与考核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2、新的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2.1教师对科研的积极参与

教师必须关注各种新的文化现象,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科研促教学”。

2.2教师信息量的不断扩充

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这种教学法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有诗

人的激情、有杂家的学识、有哲学家的思辨力,有小说家的想像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解读文本的中文背景知识,而且还要有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

2.3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相信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动自己”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读书和如何鉴别好的文章,从而培养自己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修养。

2.4教师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来讲是受益匪浅的,但是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则大大增加了,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软件的制作、选择或重组、教学活动的策划等,教师成了设计者、编制者、操作者和组织者,这些都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具有持之以恒,追求卓越,为人师表的勇于奉献的精神。

小结

虽然大学语文的价值是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但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使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卜之.《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中国教育报》,2005.9.15.第11版

[2]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